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導火索是什麼?

大咖秀歷史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各國的皇帝,統一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改定有天下者之號,稱為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為“始皇帝”。“焚書坑儒”的“焚書”和“坑儒”是兩回事,秦始皇採取李斯的建議,直接促成焚書坑儒的局面。

焚書的原因:秦國當時剛剛統一六國,在統一六國之前,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法律和習慣,如果沒有有效的措施,就會導致很多人認為秦國的法律對他們是沒有用的,爭論不斷,根本不受管教。秦始皇對此事頗感頭疼,這時候丞相李斯向秦始皇進言,不管是法律還是衣食住行,必須都要統一,這樣才能方便管理。對於書籍,只留秦史和其他醫藥一類的書,這樣大家能看到的書都是一樣的,都能受到統一的教育,就不會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了。秦始皇聽後大喜,決定採用李斯的建議。這樣不僅能解決爭議的問題,對於以後國家的統一管理大大有利。

坑儒的原因:秦統一六國後,有些儒士越來越恃寵而驕,甚至向秦始皇上書表明讓儒家學派的弟子到各地去當國王。秦始皇才剛統一六國,吸收了前朝的歷史經驗教訓,當然不會再讓人到各地稱王,於是秦始皇開始對儒士心生嫌隙。

晚年的秦始皇希望自己可以永遠當皇帝,可以長生不老,於是到處尋求長生不老藥。後來,有兩個騙子:侯生和方盧,他們和秦始皇說自己可以製作長生不老藥,於是秦始皇留下了他們,可惜他們沒有並沒有製作出來,於是便悄悄逃跑了,並且到處傳播秦始皇的謠言,恰巧,宰相李斯也早已不滿儒家學派平日的作風,便建議秦始皇坑儒。

於是便出現了歷史上的悲劇,秦始皇下令將咸陽城所有的高級儒生全部逮捕,只要有涉及到對於其不好的言論或者有所牽扯的儒生,全部被賜死,共有四百六十人之多。






歷史在我心中223


“焚書坑儒”雖然是“焚詩書、坑術士”兩個事件,但其內在卻有一定的聯繫,此事的導火索雖然是前213年一次宴會上的辯論,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秦始皇在嘗試以柔和手段促進文化融合失敗之後,為了促進秦文化與東方列國文化融合,所採取的一種更為激烈的手段。下面,簡單敘述一下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

秦始皇嘗試以柔和手段促進文化融合,但卻遭遇失敗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國高層曾就如何治理國家進行了討論,當時丞相王綰提出延續周王朝的分封制,且得到了大多數朝臣的支持,但時任廷尉的李斯卻認為應該加強中央集權,全面推行郡縣制,避免重蹈周朝覆轍。李斯此舉與秦始皇不謀而合,不久後李斯開始擔任丞相。

△李斯

為了使天下真正得以統一,秦始皇和李斯兩人不僅全面推行郡縣制,並通過一系列法令促進文字、度量衡、貨幣等方面的統一,但由於天下長期分裂,各國文化、政治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這導致新政推行極為困難,因此促進文化統一也已經勢在必行。

或許是擔心強行鎮壓會造成更加劇烈的反彈,秦始皇一開始採取了懷柔政策,他一方面嘗試接受楚文化、齊魯文化等六國文化,意圖促進秦文化與山東列國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則設立“博士”職位,邀請六國士子前來任職,意圖通過讓他們參與議政而獲得他們的理解,從而影響對六國故土的改革,加速制度的執行和落實。

△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容納六國文化首先遭遇阻力,他雖然公開接受了五行始終說、泰山封禪論、受命於天說等不同文化學說,但卻並未改變各國文化之間的衝突,最直接的體現便是秦始皇遵循齊魯文化而“泰山封禪”,卻反遭山東儒生譏笑。

而擔任“博士”的士子們對於秦始皇的努力也並不領情,他們不僅在參與政事方面極為怠慢,在提意見時一言不發,卻總在私下對新政進行各種非議。

△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

對於遭遇的阻力,秦始皇選擇了忍耐,他試圖利用時間來消除各種文化之間的隔閡,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種隔閡是如此的堅固。導致“焚書坑儒”事件的導火索,便在這種背景下悄然到來了。

咸陽宮宴會爭論,“焚書”事件爆發

根據《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餘位官吏、博士列席。宴席開始後,僕射周青臣首先上前頌揚了一番秦始皇的豐功偉績,此時的宴會氣氛還尚屬融洽,然而隨著淳于越的出列,氣氛開始急轉直下。

△始皇帝在咸陽宮設宴

擔任“博士”的齊人淳于越上前,對秦始皇說道,“臣聽說殷、商統治天下一千多年,皆因分封子弟功臣來輔佐自己。而陛下您坐擁天下,您的子弟卻僅是平民百姓,如此一旦出現齊國田常、晉國六卿那樣弒君奪權的大臣,在沒有人輔佐的情況下,您靠什麼來相救呢?不遵照古人分封天下而能夠長久統治的,從來就沒有聽說過。如今周青臣又當面阿諛奉承陛下,這是在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應該做的。”

《秦始皇本紀》“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秦始皇聽後雖然不悅,但卻並未當面駁斥,而是將這種言論交給了臣子們來討論。

△李斯對淳于越進行了駁斥

丞相李斯立即出列,駁吃道,“即使在五帝時期,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夏、商、周時期的制度也不是一代代沿襲的,均採取了不同的制度來治理國家,這並不是他們故意要造成不同,而是根據不同時代的具體情況所導致的不同。如今陛下開創大業,建立萬世之功,這本來就不是迂腐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況且淳于越說的是夏、商、週三代的事情,這真的值得效仿嗎?那時候諸侯相爭,這才大量招攬遊學之士。如今天下已經平定,法令統一,百姓在家就應該致力於農業生產,讀書人則應該學習各種法令。如今儒生們不學習當朝法令反而要去學前朝的,竟還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臣李斯冒死禁言:先前天下散亂,沒有人能夠統一,所以諸侯並起,言語間均是借古諷今,矯飾虛言撓亂實際,人人都喜歡以自己的所學知識,用來非議朝廷建立的各項制度。陛下您已經統一了天下,就是通過分辨黑白而確定的。可是他們還是隻顧學習各自學派的知識,等各種法令一下達,就用自己學習的知識而進行非議,在朝堂上就在心裡非議,出了朝堂就去街頭巷尾進行討論。誇讚君主是為了名利,提出異議則是為了抬高自己,帶頭製造誹謗言論。像這樣如果不加以制止,輕則君王威勢就會下降,重則便會形成黨羽。臣以為應該予以禁止。臣請求應該命令史官把非議秦國的都燒掉。除了博士官署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書》、諸子百家著作的,全部命令各地官員負責收集燒掉。有敢在一起一輪《詩》、《書》的處以死刑,議古論今的滿門抄斬。如果有官吏知道卻不上報的,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後三十天內沒有燒掉的,處以黥刑(臉上刺字)之後罰去築城四年(城旦之刑)。而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記不在去除之列。如果有人想學習法令,就以官吏為師。”

《秦始皇本紀》“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闢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聽完之後,便同意了李斯所請,下令道,“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焚詩書”行動便開始了。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議

故而,焚書可以說是秦始皇在嘗試以懷柔政策融合秦文化和列國文化失敗之後而採取的激烈手段,是秦始皇為了各項政策順利推行採取的必要之舉。

術士非議朝政逃走,秦始皇怒而“坑術士”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焚書”事件爆發後一年,當時極受秦始皇重用的兩位術士侯生、盧生跑了,而他們逃跑的原因竟然是認為秦始皇過於殘暴和貪戀權力,因此不想給秦始皇找仙藥了。

△侯生、盧生

對於兩人提出的理由,顯然只是託詞而已。兩人逃跑的真實原因,應該是根本無法找到仙藥,怕秦始皇因此治自己的罪,而之所以說出那段大義凜然的話,只不過是為了增加名氣和生存的需要。

他們逃走之後,秦始皇大怒,說道,“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

△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殺咸陽所有術士

也就是說,秦始皇一年前剛剛下令焚書,對非議朝政的人處以重刑,如今兩個術士而已,自己平時對其甚是重用、賞賜甚厚,如今竟然敢再度非議朝政,對我進行非議。於是,一怒之下,秦始皇下令將還在咸陽的術士460餘人全部處死。


以上便是《史記》中記載的“焚書坑儒”事件,此事發生的時間已經是秦始皇統治的晚期。顯然,秦始皇對於懷柔政策失效,並未取得成效甚是不滿,這才採納了李斯的意見使用雷霆手段。

而也正是因為這次事件,秦始皇長子扶蘇勸諫了幾句,結果被秦始皇一番責罵,就此罰去蒙恬所在的邊郡,負責監督建造炒成去了。


香茗史館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導火索是什麼?

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導火索源於李斯的上書引起的。


李斯上書:......“現在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法令,而去學習古代的的學問,用古代學問來批評當今社會,惑亂百姓,一起攻擊法令教化。這些人聽說新的法令已經頒佈,就各用自己的學說理論它,在家則心生非難,出門則街談巷議,靠誇耀主上來獲取名聲,靠標榜不同意見來顯示高明,帶領群眾製造誹謗輿論。這樣的事若不加禁止,就會使君主的威信下降,臣下中分成不同的政治派別,當然是禁為好。”

秦始皇看了李欺上書後,下令照辦。這之前一些儒生(即讀書人),他們經常聚在一起,也經常在一起議論秦始皇的一些苛政,攻擊他的一些政策,這個現象也在迅速蔓延擴散。



李斯提出,命令史官凡事不是秦國的歷史統統燒掉,將天下私人收藏的巜詩》、巜書》,諸子百家的所有書籍都收集起來由各郡縣燒掉,如果用古代的理論議及當今的統統殺掉,如果任何人知情不報的同罪(包括官員),命令下達一個月內還有藏書的在臉上刺字,去做苦力;只留醫書、卜筮、種樹書籍,其它統統燒掉。


平時愛議論秦始皇的候生蘆生知道大禍臨頭,就逃跑了。

秦始皇聽了非常生氣說:“盧生這些人,平時我對他們那麼好,賞賜物品很多還敢誹謗我,包括咸陽的儒生都要查。”

這樣在全國的儒生就互相告發牽連,最後捉到犯罪的儒生460多人,都在咸陽一起活埋,所有涉案書籍都付之一炬。

這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焚書坑儒。”他的導火索就是李斯的一封上書引起的。


崑崙之柏


有關秦始皇焚書坑儒一說史學家有兩種說法兒:有舊六國的各種書籍存在,原六國的人就會以本地人的為根本.尤其是知識分子讀書人就更以本土文化為主,這種局面不利於秦朝的統一。如果把舊六國本土的書籍除了醫療醫藥,和水利知識的書以外,其餘的書籍全部焚燒,沒有舊六國本土的書籍這些人就沒有了歸屬感,就知能認從秦朝的書籍上所說的原則,如有讀書人出來反對,也就是儒生,就把這些人坑之;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秦始皇好不容易開創一個統一的秦王朝,得好好的享受享受,就想長生不老,於是秦始皇就向方士(儒生)討教如何能長生不老,其中就有兩個方士名叫盧生徐福的人向秦始皇獻計獻策,之後這兩個方士向秦始皇要些餉錢就不露面了,秦始皇認為方士欺騙了他,盛怒之下,就把舊六國本土的書籍全部燒掉,還騙來四百多個儒生說給好處,其實是秦始皇設計,把這些儒生挖坑給活埋了。這兩個焚書坑儒的說法究竟是那個真實的呢?歷時久遠,無從可考,不過秦始皇焚書坑儒這件事還是有的。


勇往值錢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面對著原六國的貴族臣民他必須用自己的思想意識來駕馭全局,統領大局,或者說是用秦國的治國方略與方法來貫穿於臣民的意識,並且秦始皇用他那標新立異的方法廢分封,行郡縣,以法家大法來治理國家,他確實是這樣做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事皆決於法。”在後來考古發掘睡虎地出土的文物記載確如其實,秦始皇乃是一個法治皇帝。

六國被秦始皇生吞活剝的統一以後首先是原六國的貴族儒士很難接受,尤其是難以接受從西戎夷狄之地發展起來的秦國統治,秦國的法術,這些人等他們想到的首先是儒術式國家規範,人心認知,這樣以來他們不可避免的對秦國著意的“法”就起了戒心,有了牴觸,他們就以自己的儒士風範來詆譭誹謗秦國的作為,秦國的治國方略。在這個時候一些術士方士,侯生盧生以給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的藥,一費盡錢兩,謊騙始皇,在誹謗之中乃亡去。秦始皇大怒,即起用決絕的方式坑這些方生術士,焚其禍亂其秦國治國方略的原六國書籍(六國醫藥卜莁種樹的書籍除外)。這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誘因與導火索。如果從二千多年前的歷史來看,做為封建皇帝,秦始皇的做法有他的治國道理,況且這些說法有很大程度是後來漢代的朝政儒士有意邪說秦始皇,極盡抹黑秦始皇的個人作為與能力,秦始皇是一個變古用法的偉略皇帝,是一個彪炳於世的千古一帝,很是了得,他的貢獻在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


楊柳青青春之聲


起因是秦始皇要當皇帝,做最大的方士,做最大的大巫,做大神當中的大神。

皇帝是什麼?

皇帝就是世俗的君王與宗教的教皇的統一體。

中國人造字,皇的意思,就是大神,帝的意思,也是大神,兩者合用,就是大神當中的大神。

為什麼要焚書?

就是要讓老百姓不懂得國家神權管理理論,便於治理,服從帝王的宗教統治力。

為什麼要坑儒?

當時是神權統治,坑儒的目的就是要將不服從帝王這個大方士領導的方士下級處以極刑,保留大方士作為大大神管理天下即可,在民間得以貫徹政令。

什麼是法家?

去除了宗教祭祀占卜功能的道家,就是法家,所以嚴格意義上講,法家就是部分的道家,不完整的道家。

法家的“法”、“勢”、“術”的真實核心是什麼?

就是道家“造神”的方法。

“法”的核心是神的基本準則,講究“言出法隨”,帝王的話也是“金口玉言”,他們的話就是法旨,輔助帝王制造各種準則的人,就是法家。

“勢”的核心是神的權勢體現,讓人們知道帝王的權威,看了《漢武大帝》中漢武帝如何接待從西域歸來的張騫,就可以通俗理解其含義,什麼叫“裝腔作勢”,大家就可以有充分的體會。

“術”的核心是要表現神的深不可測,對帝王來說,就是要讓人覺得“天威難測”,不能讓人摸著他們的性情以趨利避害,讓老百姓知道什麼叫“老虎🐯屁股摸不得”,為什麼要“裝神弄鬼”,這就是帝王這個職業必須要做的,而以前,是道家為帝王在做,現在卻要帝王自己來做。

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用的是“尋”而不是“求”,為什麼?

因為仙人也是秦始皇的下級,秦始皇的官員徐福都是小神身份,仙則是沒有編制的,面對皇帝這個大神中的大神,只有服從管理的份。


河東來


被黑的最恨的皇帝,現在我們享受著他創造的福利一邊罵他!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每件事都是利在千秋,沒有給儒生應有的地位和六國遺族!韓非子有句話說的好,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還是士大夫階級的時代,始皇帝還在法家思想霸道橫推,不適合剛大一統的國家!可惜時間沒給他機會改造這一切,都說文化人壞!有才能的文化人更壞,始皇帝殺了多少人都是當權者抹黑和文化人的刻意為之!提這個問題的,一定沒有對歷史有清晰的認知!還沒有步入社會的學生吧


瀚海無波9


秦始皇13歲即王位。在位37年,秦始皇領導下的秦國,橫掃六國、一統海內,結束了中華民族自春秋以來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施行郡縣制,創立了中央集權高度統一的皇帝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根本格局,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首位皇帝。在位期間,秦始皇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南平百越、北卻匈奴,領土比七國時控制的範圍幾乎大了一倍,併為後人留下了歎為觀止的萬里長城。明代思想家李贄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實不為過。

因為立場站位的不同,千百年來,人們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以貶為主。最著名的如賈宜的《過秦論》,司馬遷的《史記》,尤其令人口誅筆伐的主要行為有“焚書坑儒”和修築長城、阿皇宮,以及施法嚴酷。

關於對“焚書坑儒”如何評價,首先對事件的前因後果應有所瞭解。“焚書坑儒“一詞出自《〈尚書〉序》(西漢未孔安國著):“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避解散。”實際上是指兩件事,即“焚書“和“坑儒“。

先說“焚書“一事。“焚書”事件的導火索是分封制和郡縣制孰優孰劣的激烈爭論。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大臣淳于越等反對已經實行的“郡縣制”,強烈要求恢復“分封制“,分封子弟。廷尉李斯斥其主張不合時宜,以舊思想妨礙新時代的發展,並指出當今一些人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的情況嚴重,建議將《秦記》以外的六國史記、不屬於博士館而私藏的《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敢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焚的是秦始皇認為的“不中用者”。

關於“坑儒”事件,先聽當事人秦始皇言:“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大平。”然而事與願違,“方士欲練以求奇藥。“方士們接近秦始皇,並非為社會出力,為朝廷分憂,只為騙取錢財,並誹謗秦始皇剛戾自用,專任獄吏,專橫獨裁。於是乎,秦始皇盛怒之下,460餘顆人頭落地。這就是“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事件流傳至今,還將繼續流傳下去。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與我一樣認為,“焚書坑儒”無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偉大!


知行合一乃王道


這個前面我以答過的大至、跟這個差不多、總之他認為始皇他對讀書人、有反感、從他建業到登基、遇到的不利餘他事情都是、讀書人所維、大的戰義吃了很多讀書人設的謀略、苦頭讓他知道這群可怕的很!藉以秦二世跟窮儒們、混在一起後宮鬧事、惡相膽邊生、出此慘事!!


用振江


統一之後肯定有人反對秦始皇的統治,所以為了加強思想統一,穩固政治,繼而實行焚書坑儒的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