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南印度,科欽Kochi;舊名Cochin ,屬於神的土地,

跟隨鄭和船隊一同向西航行的鞏珍在他的著作《西洋番國志》這樣描述這個當時被稱作柯枝的國度:“土無出產,人唯種椒為業,每椒熟,大戶即收買置倉盛頓,以待各處客商”,這裡盛產黑胡椒,當時這裡就是東西方胡椒的主要產地,至今國際胡椒交易所的所在地就是科欽。

黑暗時代的歐洲人是如此的對以胡椒為代表的香料著迷,香料的使用是歐洲人結束了野蠻而無味的飲食,第一次瞭解到烹調和食物帶來的樂趣。宮廷菜譜裡記述著用胡椒塗整隻孔雀烹調的奢華菜餚。胡椒被稱為“黑色的黃金”甚至被作為貨幣使用。

當時這條黃金航線被阿拉伯商人控制,他們被中國叫做大食商人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照片中當地的婦女正在用棕櫚制繩。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棕櫚繩,它可是古代阿拉伯帆船(Dhow)的主要建造材料,那些帶著巨大的三角帆的帆船不用鐵釘,整艘船隻用這種棕櫚繩來連接固定,卻能夠經受遠洋航行的考驗。至今在這裡還能見到這種船的後代。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當地婦女在紡織棕櫚繩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當地婦女在紡織棕櫚繩

關於棕櫚樹制繩的,在據說在《馬克.波羅遊記》裡就有記錄,當地人把樹皮泡在水裡,等待水把樹皮分解成極細的纖維,再把纖維撈出來曬乾,用來紡繩。棕櫚繩最大的特點就質輕不怕水。古代大食人(阿拉伯人)最先發明用這種繩子來製作帆船。然駕駛這樣的帆船。往來歐洲和中國等地進行貿易。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以繩造船

只看到這些婦女在用不知道傳習了多少代的方式來紡織這種繩子,又有誰想得到這根細細的繩子就是當年 大名鼎鼎的海上絲綢之路 上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呢。

2000多年前,從遙遠的波斯灣甚至更遠地中海,掌握著牽星之術的大食商人們靠著太陽和星辰的指引,在東南季風的帶領下帶著華麗的波斯地毯,南亞的各種寶石,羅馬和歐羅巴貴重的金銀器,鋒利無比大食寶刀來到這裡,修整船隻,交易貨物,補給食物淡水,再奔向下一個目的地:中國泉州。在那裡完成最終的交易然後乘著東北季風滿載絲綢,茶葉,瓷器返回故鄉。千載之下,港灣裡的帆船已然不見,但是使用棕櫚來制繩這項技術卻從阿拉伯傳承下來,保留至今。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同樣,中國巨大的中國寶船也曾經在這裡停留修整,除了跟隨船隊一起回到京城向皇帝朝貢的各國使者之外,更有大量的香料和種子被帶回中國,培養和種植。千年之後仍然在豐富我們的餐桌。

現在港口邊這裡的漁人仍然在來自中國的捕魚技術,千年之後名字還是叫做,中國捕魚(China fish)。

用一位印度古代君王的話來說: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兩個大洋在這裡交匯 印度 科欽 Kochi(Cochin)行記(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