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馬來西亞“水粿”製作者:古法制作 堅守古早味

中國僑網12月4日電 日前,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刊登文章,介紹了在馬來西亞東甲一戶人家幾十年來,歷經兩代人的傳承和製作華人傳統民間美食“水粿”的故事。

文章摘編如下:

雪白彈牙且帶有米香的小碗糕,加上略帶鹹味的菜脯,再配上甜而微辣的醬料,當口感與味道巧妙的在口中融合時,味蕾都為之一震。

這,就是華族傳統民間美食——水粿。

這是一個在東甲已飄香近60年,屬於兩三代人記憶的水粿故事。

靠賣水粿養大10孩子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東甲一對夫婦,劉偉清與溫亞蓮就靠著售賣水粿,將10名孩子撫養大,並在90年代把手藝傳給其中一名孩子劉道盛(現年53歲),讓水粿的滋味繼續在東甲流傳。

雖然經歷了數十年,在如今講究速度與便捷的年代,劉家的水粿卻依舊堅持傳統配方,口味依舊,為的就是讓老顧客能找回水粿的古早味。

劉道盛接手水粿生意已約25年,始終不敢忘記父親的叮嚀,即不在水粿中加入如防腐劑等化學物,以免“吃壞人”。

茹素多年的他也沒有改變父親的菜脯配方,繼續在菜脯中加入豬油渣。經管他曾猶豫過,但最後還是堅持用古法制作水粿,希望保留上一代所留下的滋味,也為了堅守父親的精神。

推著三輪車街上叫賣

劉道盛說,父親在1963年為了照顧妻小,從外地返回東甲,向家人學習瞭如何製作水粿,從此就推著三輪車在街上叫賣水粿和零食。

他說,父親在新村、戲院、車站及學校附近兜售水粿,母親則在家烹煮水粿,孩子們幫忙製作或售賣,而在劉道盛的記憶中,這一切只有一個“忙”字。

他說,過去父親一天可賣兩三千碗水粿,在神廟上演酬神大戲時更是從早買到晚。

他說,“當時物質不豐富,也沒有什麼競爭,父親生意特別好,所以我們也很忙碌,下午要幫忙父親顧檔口,學校假期更要幫忙。”

1995年,劉道盛從年事已高的父親手中接下水粿生意,並在母親的幫忙下,開始了水粿生意。

開始時,他在東甲第二新村的雜貨店店面售賣水粿,過後因許多老顧客表示交通不方便,他在2000年改用貨車,在巴剎和學校附近售賣。

到了2014年,因巴剎的華裔人潮減少,他才改在華裔較集中的東甲衛星市早市售賣。

老顧客支持最令人感動

老顧客的支持,數代人的回憶,是最讓劉道盛感動的。

劉道盛透露,很多東甲老一輩都吃過父親的水粿,也有不少年輕顧客是為了感受古早味而前來購買。

他披露,由於從小跟著父親售賣水粿,當時就認識許多顧客,看著一些顧客老去、老顧客的孩子孫子長大,心中別具滋味。

他說,“曾有一位老奶奶告訴我,她家四代都吃過我們的水粿,讓我很感動。”

每逢假日,一些在外地工作的東甲人回來時也會特地購買水粿,打包帶到外地品嚐。

就這樣,古早味的水粿滋味,就在東甲人之間傳承開來。

米漿掌握憑經驗

水粿用料不復雜,主要是粘米粉、薯粉、麵粉和鹽,但當中的功夫卻不簡單,特別是對米漿掌握的經驗。

劉道盛說,粘米粉的種類與新舊決定水粿的口感,一旦發現粘米粉較新,他就會將家中存放的舊米拿出碾磨,好讓水粿保持口感。

他說,“火候的控制也非常重要,過去父親是燒木柴蒸水粿,米香味較濃,但如今木柴難得,也避免廚房被燻黑,所以我改用煤氣。”

他每天可賣大概600個水粿,週末可賣800到1千個,平均每天早上9點就賣完了。

他透露,最難的部分是清洗水粿的小碗,小碗必須在浸泡數小時後才容易清洗,可是一次清洗600個碗,確實不簡單。

堅守父親的叮囑 不用防腐劑

凌晨4時,許多人還在美夢中,劉道盛卻必須起床製作水粿,才能趕在7點前抵達營業地點做生意。

他堅守父親的叮嚀,不使用防腐劑,所以水粿都必須當天製作當天享用,保持水粿的原味。

他說,“若將水粿收在冰箱,水粿表層會硬化,儘管第二天重新加熱,但還是影響口感。”

他曾試過許多保存水粿的方法,但發現還是當天吃完最能品嚐到原味與口感。

被問及是否將手藝傳承下去,他坦言不想辜負父親,也不想讓父親的手藝在他手中斷了,不過卻不知道孩子未來是否有意接手。因此,只好一切隨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