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马来西亚“水粿”制作者:古法制作 坚守古早味

中国侨网12月4日电 日前,马来西亚《星洲日报》刊登文章,介绍了在马来西亚东甲一户人家几十年来,历经两代人的传承和制作华人传统民间美食“水粿”的故事。

文章摘编如下:

雪白弹牙且带有米香的小碗糕,加上略带咸味的菜脯,再配上甜而微辣的酱料,当口感与味道巧妙的在口中融合时,味蕾都为之一震。

这,就是华族传统民间美食——水粿。

这是一个在东甲已飘香近60年,属于两三代人记忆的水粿故事。

靠卖水粿养大10孩子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东甲一对夫妇,刘伟清与温亚莲就靠著售卖水粿,将10名孩子抚养大,并在90年代把手艺传给其中一名孩子刘道盛(现年53岁),让水粿的滋味继续在东甲流传。

虽然经历了数十年,在如今讲究速度与便捷的年代,刘家的水粿却依旧坚持传统配方,口味依旧,为的就是让老顾客能找回水粿的古早味。

刘道盛接手水粿生意已约25年,始终不敢忘记父亲的叮咛,即不在水粿中加入如防腐剂等化学物,以免“吃坏人”。

茹素多年的他也没有改变父亲的菜脯配方,继续在菜脯中加入猪油渣。经管他曾犹豫过,但最后还是坚持用古法制作水粿,希望保留上一代所留下的滋味,也为了坚守父亲的精神。

推著三轮车街上叫卖

刘道盛说,父亲在1963年为了照顾妻小,从外地返回东甲,向家人学习了如何制作水粿,从此就推著三轮车在街上叫卖水粿和零食。

他说,父亲在新村、戏院、车站及学校附近兜售水粿,母亲则在家烹煮水粿,孩子们帮忙制作或售卖,而在刘道盛的记忆中,这一切只有一个“忙”字。

他说,过去父亲一天可卖两三千碗水粿,在神庙上演酬神大戏时更是从早买到晚。

他说,“当时物质不丰富,也没有什么竞争,父亲生意特别好,所以我们也很忙碌,下午要帮忙父亲顾档口,学校假期更要帮忙。”

1995年,刘道盛从年事已高的父亲手中接下水粿生意,并在母亲的帮忙下,开始了水粿生意。

开始时,他在东甲第二新村的杂货店店面售卖水粿,过后因许多老顾客表示交通不方便,他在2000年改用货车,在巴刹和学校附近售卖。

到了2014年,因巴刹的华裔人潮减少,他才改在华裔较集中的东甲卫星市早市售卖。

老顾客支持最令人感动

老顾客的支持,数代人的回忆,是最让刘道盛感动的。

刘道盛透露,很多东甲老一辈都吃过父亲的水粿,也有不少年轻顾客是为了感受古早味而前来购买。

他披露,由于从小跟著父亲售卖水粿,当时就认识许多顾客,看著一些顾客老去、老顾客的孩子孙子长大,心中别具滋味。

他说,“曾有一位老奶奶告诉我,她家四代都吃过我们的水粿,让我很感动。”

每逢假日,一些在外地工作的东甲人回来时也会特地购买水粿,打包带到外地品尝。

就这样,古早味的水粿滋味,就在东甲人之间传承开来。

米浆掌握凭经验

水粿用料不复杂,主要是粘米粉、薯粉、面粉和盐,但当中的功夫却不简单,特别是对米浆掌握的经验。

刘道盛说,粘米粉的种类与新旧决定水粿的口感,一旦发现粘米粉较新,他就会将家中存放的旧米拿出碾磨,好让水粿保持口感。

他说,“火候的控制也非常重要,过去父亲是烧木柴蒸水粿,米香味较浓,但如今木柴难得,也避免厨房被熏黑,所以我改用煤气。”

他每天可卖大概600个水粿,周末可卖800到1千个,平均每天早上9点就卖完了。

他透露,最难的部分是清洗水粿的小碗,小碗必须在浸泡数小时后才容易清洗,可是一次清洗600个碗,确实不简单。

坚守父亲的叮嘱 不用防腐剂

凌晨4时,许多人还在美梦中,刘道盛却必须起床制作水粿,才能赶在7点前抵达营业地点做生意。

他坚守父亲的叮咛,不使用防腐剂,所以水粿都必须当天制作当天享用,保持水粿的原味。

他说,“若将水粿收在冰箱,水粿表层会硬化,尽管第二天重新加热,但还是影响口感。”

他曾试过许多保存水粿的方法,但发现还是当天吃完最能品尝到原味与口感。

被问及是否将手艺传承下去,他坦言不想辜负父亲,也不想让父亲的手艺在他手中断了,不过却不知道孩子未来是否有意接手。因此,只好一切随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