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發現中醫|陳雲:守護龍脈,關注脊柱健康

採訪嘉賓

發現中醫|陳雲:守護龍脈,關注脊柱健康

陳雲,執業醫師,脊柱醫學研究學者。1978年發現腰腿痛病人存在長短腿問題,結合骨傷科、放射科的臨床實踐,摸索總結長短腿檢測方法以及對各科疾病的影響,以中外脊柱醫學理論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創立了整體脊柱調衡法。2009年被評為中國百傑脊柱名醫。現任北京本衡脊柱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醫促會正正脊學科專家委員,中國骨傷人才學會全國脊柱健康委員會副主席。

引 言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支柱,在古代還被稱之為“龍脈”,現今脊柱問題已成為全民健康問題,而且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本期中醫家對話整體脊柱調衡法創始人陳雲教授,死裡逃生的他結緣醫學,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長短腿現象,從而引發了對脊柱醫學的思考和學習。應該如何發現脊柱的不端正狀態,保持正確姿勢鑄造脊柱健康?且讓我們一起對話百傑脊柱名醫陳雲教授。

-- 對 話 --

死裡逃生,結緣醫學

中醫家記者:

您和醫學的緣分,可能最早追溯在四歲那年。當時您得了麻疹奄奄一息,甚至被丟到了亂葬崗,是您母親把您抱回家,鄉里村醫用一針“大油”(油劑青黴素)挽救了您的生命。這一段死裡逃生的經歷對您長大後學醫產生了很大影響吧?

陳雲教授:

這是我前半生街坊鄰居對我常說的一個話題。我出生在北京郊區的一個邊遠農村,當時可以說是無醫無藥。時間大約在1951年春天吧,那時候傳染病頻發,一次麻疹流行,亂葬崗會丟下幾十具孩子的屍體。我上邊曾有三個姐姐,其中兩個死於瘟疫。我是家中第一個男孩,所以家中還是很重視的,但當時可以說是無醫無藥,沒有呼吸以後,父親把我用穀草一裹,扔到亂葬崗,母親不甘心就追了去。可能是吹了冷風吧,我又有了微弱的哭聲。母親抱著我跑了16裡山路,到一個大些的村裡找醫生。那裡有一個從部隊回鄉的衛生員,用一支油劑青黴素救了我的生命。

因為這件事經常掛在老人們的嘴邊,所以對我立志學醫產生了挺大的影響。

我家有個老鄰居,早年中過秀才,在本地教過私塾,家裡有很多古書,如四書五經之類的,也有一些中醫類書籍。鄉親們有些小病小災,他會免費治療。我在孩童時期經常在他家裡玩,他也喜歡我,經常給我講些書裡的故事。他看病時,有時我也在旁邊看。我六歲多時,曾經被驢踢過一次,已經昏迷不醒,也是他搶救過來的。我記事以後,就對中醫治病有了興趣。在老先生的指導下,我在小學階段,已經看完了《易經》和《黃帝內經》。在中學階段我幾乎看遍了周圍能找到的各類雜書,很多是古裝版本。

1964年我初中畢業,考取了北京市通州醫師學校。這個學校是晉察冀軍區衛校、河北省中醫學校、北京市第二護士學校合併組成的,是北京市為基層培訓醫生專業院校,兼學中西醫理論與臨床,在文革中改名通縣衛校。

參軍入伍,正逢新醫療法運動

中醫家記者:

除了在衛校學習,後來您參軍入伍還正逢解放軍新醫療法運動轟轟烈烈開展,期間又學習了哪些治療方法?

陳雲教授:

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主席簽發了《把醫藥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6.26指示,城市醫院組成醫療隊扶助農村改變醫療條件,培養農村醫生。我雖然只是一年級學生,也參與了本鄉的半農半醫培訓,為他們講授學過的醫學基礎課程。同時從下鄉醫生那裡學到了很多臨床知識。在1965年暑假中就使用中醫正骨和小夾板固定治好了4例尺骨和脛腓骨骨折。文革停課的兩年中,我基本是在圖書館和本地醫院裡度過的。在這期間,我跟隨當時的主管中醫教學的副校長、原河北省中醫學校校長、當地名中醫陳伯祥老師學習中醫。

由於文革中畢業生不分配工作,我在老家當了三個月農村醫生以後就參軍到部隊,加入了當時轟轟烈烈的新醫療法運動。我在學校裡學到的中西醫知識和快速針灸、中醫正骨等技法得到了較好的運用。由於當時部隊醫院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的醫生很少,我也參與了部隊衛生員培訓。由於特殊的機緣,在部隊學習了李墨林先生的正骨按摩方法以及任志遠教授的針灸刀療法,為以後疼痛類疾病治療打下了基礎。1970年、1971年和1972年我在人民軍醫雜誌上分別發表了《快速針灸治療64例兒童聾啞病臨床小結》、《痢特靈治療168例慢性胃病的臨床總結》、《圓刃針灸刀治療420例慢性膝關節病的臨床總結》。

基層工作,長短腿現象引發思考

中醫家記者:

退伍以後,您回到家鄉基層醫院工作,在臨床中偶然發現長短腿現象引起的健康問題,從此引發了對脊柱醫學的關注和思考?

陳雲教授:

1973年我退伍回到家鄉醫院工作,當時提倡一專多能,我主要負責門診病房的臨床治療,兼職放射科科工作。放射科的工作為我在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胃腸病以及頸肩腰腿病治療提供了方便。在以後的幾年裡,我有幸在職參加首都醫院(現協和醫院)工農兵大學生班和北京中醫學院工農兵大學生班脫產學習,並參與了北京出版社主編的《農村醫生手冊》。

1978年8月,我在給一個腰腿痛患者做X線片投照時,出現擺位困難,發現患者兩條腿不等長。請教我的放射科老師、北京市結核病研究所放射科主任謝寶嶼教授,他告訴我,脊柱有問題的人兩條腿是不等長的。經過手法治療以後,再看病人的兩條腿一樣長了。從此,觀察人的體態,成了我的習慣。我發現,健康人的體態是端正的,疾病纏身的人的體態往往是扭曲的。而且,有慢性病的人的雙腿都是不一樣長的。

1980年,我家裡的大衣櫃出現了裂縫請木匠修理。木匠說,裂縫出現的原因是衣櫃的四條腿擺的不平。木匠的話使我略有所悟。人的兩條腿不等長,與疾病的發生發展有沒有關係?從此,對每個就診病人,在用中西醫方法診斷疾病的同時,都要比一比人的兩條腿的長短。久而久之,發現了一些規律。那就是某個系統的疾病一定和相應階段的脊椎骨有關,糾正了相應階段的脊椎骨,有些疾病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在頸肩腰腿病治療的同時,一些內兒科病也不知不覺的治好了。這些發現,引起了我的的深思。某些疾病到目前為止,為什麼沒有好的治療方法,是不是和兩條腿不等長有關?帶著這個問題,我對中西醫理論進行了重新學習與認識。

在中醫學的理論中,人體的陰陽平衡是理論核心。五臟六腑相互關聯,人體的不平衡狀態必然導致疾病發生。人體的氣血通過經脈循環運轉濡養全身臟器,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如果人的兩條腿不等長,勢必造成人體的偏歪,經脈的走行就會彎曲,一定會影響氣血循環,久而形成臟器的功能障礙。

到1990年,我已經積累了6000餘例各種患者長短腿比較的臨床資料,各個骨關節不同位置X線片和長短腿檢測方法的分析已經找到了規律性,點按夾脊穴的脊柱調衡手法已經純熟,調整脊柱帶來的臨床效果也日益明顯。慢性頸肩套腿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自然康復的病例大量出現,癌症、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肌營養不良症等疑難病例自然康復時有出現。

由於在醫院擔任行政職務,我的這套方法又與傳統檢查治療方法相駁,不能在醫院公開使用。1993年我辭去了公立醫院職務,調離公立醫療機構到一個職工醫院專職做放射科工作,同時自己開設了脊柱調理工作室。

前退休,走南闖北遊歷學習

中醫家記者:

您後來走南闖北,學習了國內十幾個著名的正骨按摩流派的理論和方法,和國外傳入的各種正骨整脊方法。能否回顧一下這段學習經歷?

陳雲教授:

改革開放,給醫學交流搭建了廣泛的平臺。近30年來,新的醫學理論和方法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國內,傳統醫學的各個領域、各個流派都得到了發展,國外的新的理論和方法也在通過各種途徑傳播。這給長期在基層工作的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機會。我在1998年提前退休,開始了走南闖北的學習歷程。只要是覺得有用的東西,我都不計代價的瞭解。

在1998—2002年期間,我參加了50多個各類培訓班,先後走訪學習了國內十幾個著名的正骨按摩流派的理論和方法,學習了國外傳入的各種正骨整脊方法。其中包括1998年參加的臺灣苟亞博教授的美式整脊培訓、2000年參加石學敏教授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培訓、2001年重學任志遠教授的針灸刀療法、2002年參加的美國AMCT技術培訓等。特別是石學敏教授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培訓把中醫針灸技術標準化對我的啟發很大。

這些學習遊歷使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不斷充實和提高。我把近30年對脊柱偏移狀態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檢測治療方法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理論和方法。這就是整體脊柱調衡法。

獨具特色的整體脊柱調衡法

中醫家記者:

整體脊柱調衡法和傳統的脊柱治療方法相比,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陳雲教授:

整體脊柱調衡法與美式整脊和傳統正骨按摩有哪些差別呢?

首先,整體脊柱調衡法是一種整體自然療法。大家知道,西方臨床醫學是以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為基礎的局部疾病治療學。傳統中醫學是在整體思維下的人體功能治療學。從病因學角度講,對人體整體結構養護的重要性缺乏認識。我們認為,人體基本結構的完整是健康與疾病的的基礎,恢復人體基本框架結構的完整是疾病康復的根本措施。

二、國內外對骨關節疾病和各種內臟病的治療基本上是局部治療,缺乏整體結構的診斷治療方法。我們總結了一套新的脊柱疾病評估檢測方法,不依靠西醫的檢查設備,只需讓被檢查者做幾十個動作,就可以判斷出每塊脊椎骨的偏移方向和程度,然後根據中西醫的經絡學說和神經學說作出準確診斷,為精準的治療提供依據。

三、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對中醫正骨按摩總結了豐富的經驗,有很多經典的著作和流派傳承。但這些理論和手法大部分針對的是局部骨關節的急性損傷治療。然而,現代社會中大部分脊柱與脊柱相關疾病不是急性損傷,而是由於不好的姿勢習慣形成的脊柱異常彎曲,導致慢性疾病或不健康狀態。我們提出了絕對脫位和相對位移的概念。在治療中急性骨關節脫位或骨錯縫、筋出槽使用傳統正骨手法復位。95%以上的慢性骨關節病使用點穴類手法進行整體調衡,以恢復人體框架結構的平衡來實現根本的治療。

四、在常見的脊椎矯正手法中,扳、擰、甩、頓等暴力手法往往造成醫療性損傷和不安全性。而國內外大部分流派的治療性按摩手法不但給患者帶來新的痛苦同時在損傷施術者的身體。我們總結了一種獨特的發力方法,讓治療安全高效。追求讓術者在享受中進行治療,患者在享受中接受治療,醫患雙方共同受益。

從“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到“調正脊柱百病消”

中醫家記者:

《黃帝內經》裡面講“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柔筋、正骨可以說是骨科治療的兩大法門,整體脊柱調衡法是否也靈活運用了這兩大法門呢?

陳雲教授:

《黃帝內經》裡講“骨正筋柔,氣血以流”是手法治病的一個總綱領,但一直以來注重的是局部骨傷科治療。人體健康的根本是平衡,這裡包括功能的平衡和結構的平衡,結構的平衡是基礎。如果忽視了結構平衡,只是追求局部的治療,特別是追求消除症狀,很明顯,這是不夠的。在脊柱醫學迅猛發展的時代,我們將“骨正筋柔,氣血以流”運用到脊柱與脊柱相關疾病的預防治療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那就是“脊柱正不生病,調正脊柱百病消”。

直立活動為主的人類與爬行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脊樑骨進化為脊柱,每時每刻,都在承受重量的考驗。人體90%以上的疾病與脊柱相關。頸肩腰腿病和慢性骨關節疾病的治療,是骨傷科的傳統範疇,但這只是脊柱醫學中的一小部分。我們把脊柱區域的骨關節、肌肉韌帶、神經、血液和淋巴循環、經絡經筋、體液等看成整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實行整體的調整,不只是治療骨關節和運動系統疾病,還可以治療全身各科急慢性疾病。整體脊柱調衡法通過使脊柱達到更端正、更完美的狀態,可以治療更廣泛的各科雜症,實現人體的健康狀態。

我們的技術一部分是脊柱的檢測評估與調整技術,另一部分是無痛軟組織放鬆技術。其目的是達到人體的“骨架正、肌筋松、經絡通、體液活、壓力降”,實現根本的健康與康復。

脊柱健康五步檢測

中醫家記者:

脊柱問題現在可以說是全民健康問題,而且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整體脊柱調衡法對是怎麼評測脊柱是否存在問題的?

陳雲教授:

脊柱問題是從母體骨盆偏移開始的全人群健康問題。脊柱異常彎曲是錯誤姿勢習慣的累積。只要認真觀察,每個人的脊柱偏移狀態都可以看出來。整體脊柱調衡法的理論體系和治療體系是以中西醫理論為基礎、30年以上的臨床經驗的總結,可以不依靠醫院檢查設備實行準確檢測與治療。我們經常採用五步檢測法,來評定你的脊柱是否健康。

第一步:體態評估。直立位觀察人的體型體態,看端正與對稱程度。

第二步:閉目踏步試驗。確定標誌物,閉目、提醒自己原地踏步100-200次。看步態和骨盆脊柱旋轉變化。

第三步:脊柱側彎檢測。低頭扶膝測驗,看脊柱棘突是否在中線上,臀、腰、胸、背部是否對稱、肌肉緊張度是否均衡。

第四:長短腿檢測。脊椎關節移位的特異表現是兩條腿不等長。俯臥位,端正放鬆的趴在床的中線上,可以發現兩條腿不等長。這和站立位骨盆傾斜旋轉、髖不等高、肩不平、偏頭同理。

第五步:必要時再進行直立位全脊柱x線照片。除了分析疾病影像以外,重點分析每節椎骨的旋轉偏移。

保持正確姿勢,鑄造脊柱健康

中醫家記者:

呵護脊柱健康,平時一些生活細節,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陳雲教授:

脊柱偏移是平時錯誤姿勢習慣養成的,我們傳播脊柱醫學的理念和方法,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人懂得脊柱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從而從小注意脊柱的保養和養護。我經常跟大家說,保持端正的體態有益於脊柱健康,以下幾點生活的細節希望大家平時注意下:

1、正確的立、坐、臥、行姿勢:立如松、坐如鐘、臥如扁擔走入風。

2、嚴禁錯誤姿勢:蹺二郎腿、俯臥位睡眠、躺著看電視、低頭工作時間過長。

3、選擇合適的枕頭和軟硬適度的床。

中醫家記者:

謝謝您的建議。在古代脊柱被稱為人體的龍脈,聽了您的一席話更理解了其中的含義。保持中正的體態,挺起脊樑頂天立地,也是我們健康人生的保證。非常感謝您接受中醫家採訪!


■ 本文為中醫家獨家採訪,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合採訪單位:萬眾國醫

  •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