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 津門好飯食——八大碗、四大扒

天津 守著九河下梢,拱衛著首都北京,無論地理位置還是政治經濟位置都是無比重要,因而

天津衛的人們自有他們的一套做人原則和處世之道。俗語道:京油子,衛嘴子。這“衛嘴子”不僅說的是天津人能說,其實也說天津人能吃。清朝中葉,南北名廚在天津薈萃,經切磋交流,津派菜餚烹調方法漸趨成熟,尤其在 河海兩鮮 的烹製,以及扒、熘等烹法上進行了創新,形成善用翻勺等獨樹一幟的津派烹飪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八大碗 與 四大扒”。

津門好飯食——八大碗、四大扒

風格不一的八大碗

在傳統天津菜系中,“八大碗”,既不指一道菜,也不僅僅是八碗菜的組合,而是天津民間傳統宴席的菜品組合形式。“八大碗”由滿漢全席演化而來,將鋪張、奢華和板滯的宮廷菜系改造成豐儉自選的大眾菜品系列。

天津民諺對天津人的好吃有很多俗語,比如“吃魚吃蝦,天津為家”、“吃上一頓鮮,死了也不冤”、“噹噹(當鋪)吃海貨,不算不會過”等等。在這些樸實幽默的俗語中,反映出的是天津人 豪爽樂觀 豁達率性 隨遇而安 的性情。

津門好飯食——八大碗、四大扒

品種不一的八大碗

“八大碗”其實並不是固定的八道菜,食材選料上也有著許多講究。“八大碗”有粗細、長形、四季之說,老天津衛有句口頭禪:“燒肉、丸子、雞、滑魚、火篤麵筋,要有眼力見兒就吃熘魚片,要有精氣神再吃炒蝦仁。”這些話都是指粗八大碗。“粗八大碗”有溜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汆大丸子、燒肉、松肉等,或是黃燜雞塊、南煎丸子、扣肉、素什錦、侉燉魚、燴什錦丁、燴三絲、賽螃蟹,配芽菜湯。外加四冷葷,分別是醬肘花、五香魚、拌三絲黃瓜、共和豆腐。

“細八大碗”則用高檔原料製作,過去各大酒樓飯莊賣整桌八大碗。主要菜品有炒青蝦仁、燴雞絲、燒三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或是紅燒魚、全家福戴帽、燴蝦仁、葷素扣肉、魚脯丸子、黃燜整雞、羅漢齋和一道應季的山東菜,配三鮮湯。外加四冷葷,分別是醬雞、酥魚、叉燒肉、拌三絲洋粉。

“高八大碗”有魚翅四絲、一品官燕、全家福魚翅蓋帽、桂花魚骨、蝦仁蛋羹、溜油蓋、燒乾貝、乾貝四絲、壽字肉、喜字肉等組合成。

素八大碗:獨麵筋、炸湯圓、素雜燴、炸餎餷、燴素帽、燴鮮蘑、炸素鵝脖、素燒茄子等;

清真八大碗:多以素食為主,牛肉、羊肉、雞、鴨、魚、蝦都入八大碗之列。

津門好飯食——八大碗、四大扒

口味不一的八大碗

說起“八大碗”,有這樣一段淵源。天津衛本是軍事要塞、漕運碼頭,數以萬計官兵、船伕匯聚於此,官兵的吃飯問題自然是軍中要務。由於“嘴多廚子少”,軍中的廚子常用大鍋蒸、煮、燉、炒等烹飪方式,這樣一來效率高,出一鍋菜夠許多人吃;二來廚子也省事,同樣的步驟重複幾遍即可。軍中講究少,就用粗瓷的大海碗盛菜,官兵圍坐開吃,飯菜又爛又香,量足頂飽,很受歡迎。長此以往,軍中的烹飪之技在清末民初時傳入了民間,繼而傳入各大酒樓,並逐漸形成宴席上八大海碗菜的席面。

津門好飯食——八大碗、四大扒

貴賤不一的八大碗

八大碗酒席具有濃厚的天津地方特色。每桌坐八人,涼碟酒餚,六個或十二個乾鮮冷葷。主菜八道,清一色用大海碗。八大碗還可拆開單吃,按食客口味自由組合,豐儉由己。舊時飯館隨行就市,靈活經營,曾推出“半桌碟”,即小涼菜配上兩個或四個“八大碗”品種,以滿足各類食客的不同需求。 據津門飲食業老一輩廚師回憶,當時粗八大碗每桌銀元一元二角,細八大碗一元六角至一元八角。

津門好飯食——八大碗、四大扒

八大碗中的蒸菜

“四大扒”是統而言之的泛稱,實際上可做成八扒、十六扒……。例如:扒整雞、扒肉條、扒肘子、扒海參、扒魚塊、扒麵筋、扒鴨子、扒羊肉條、扒牛肉條、扒全菜、扒全素、扒魚翅、扒蟹黃白菜、扒雞油冬瓜等等。食客可從林林總總的扒菜系列中,任選其四,即為“四大扒”。民間“四大扒”多以雞、鴨、魚、肉為主。

“四大扒”的主料為熟料,碼放整齊,兌好滷汁,放入勺內小火焅透入味至酥爛,然後掛芡——用津菜獨特技法“大翻勺”,將菜品翻過來,仍不散不亂,保持齊整之狀。

津門好飯食——八大碗、四大扒

“八大碗”“四大扒” 屬於“自選”性質——在眾多“大腕”中任選八種,在若干“扒菜”中任選四種,而組成的宴席系列。以種類繁多、味正量足、物美價廉、豐儉自如取勝,為老天津衛人所喜愛,散發著老天津“味”的獨特魅力!因此贏得津門父老的歡迎,長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