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你吃過“蛤蟆蝌蚪”嗎?

在號稱“天下面食盡在三晉”的山西,有兩種特色風味,一個是“撥魚”,一個是“貓耳朵”,不僅名字有趣,味道也獨特。據說老舍先生生前品嚐過這兩種小吃,還題詩一首,留下了“駝峰熊掌豈堪誇,貓耳撥魚實且華”的名句。其實,中原地區也有一種民間麵食“蛤蟆蝌蚪”,與這兩種麵食有異曲同工之妙。

蛤蟆蝌蚪也叫“蛤蟆各鬥”,因其開關類似蝌蚪而得名。它是在“細糧少、粗糧多”的年代裡老百姓發明的一種花樣,也是一種粗糧細做的吃法。

你吃過“蛤蟆蝌蚪”嗎?

蛤蟆蝌蚪

蛤蟆蝌蚪蛤蟆蝌蚪的原料多為紅薯面、玉米麵和高粱面。具體做法是:把面里加水均勻攪拌,放入煮沸的水中,稍這種飯看一眼就會使人胃口大開,白色或褐色的蝌蚪、綠色的蔥花、淡黃的薑絲、鮮紅的辣椒;一個個蝌蚪在湯中時起時浮、時隱時現,捧起碗來喝一口,香噴噴、辣乎乎、滑滑溜溜、筋筋道道,真是一種色香味俱佳的美食。

蛤蟆蝌蚪是夏天裡吃的一種飯。盛夏時節,酷暑難耐,當人們幹活歸來,大汗淋漓,又餓又渴,一大碗蛤蟆蝌蚪下肚,會使人感到全身涼爽、暑氣頓消。

因為蛤蟆蝌蚪製作方便、風味獨特,所以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它是人們在夏天裡消暑解饞時經常做的一種飯食,在中原一帶廣為流傳。

蛤蟆蝌蚪,使人浮想聯翩,使人回味留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