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時代的家庭教育之痛:除了“聽課”,我們還能教孩子們什麼?


網課時代的家庭教育之痛:除了“聽課”,我們還能教孩子們什麼?


這兩天,我在朋友圈裡看有位家長髮了段文字:


“以前孩子成績不好,你會說:‘學校不一樣,人家是名校;學校硬件不一樣,人家學校設施齊全;老師不一樣,人家是名師;課表不一樣,人家科學合理。’現在,學習環境一樣,硬件幾乎一樣,課表一樣,教師一樣,你說還有什麼不一樣?孩子和學霸的差距到底出現在哪裡,你品,你細品!!”


她配了個表情,汗顏。


的確如此,疫情下的“網課模式”不但讓學生們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自控力挑戰,也讓家長不得不在心裡琢磨:都是在家自學,自家孩子的學習效果比不上其他孩子,是不是真和自己有關係?


肯定有。有句話說的好:“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數據顯示,高考狀元們的生長環境中,父母的正確引導意義重大。對於每個時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鼓勵和指點都是極其重要的。


現在,我們不能彌補過去缺失的陪伴,卻能夠思考眼下的問題——現在孩子在家學習,除了督促孩子“好好上課”,我們還能教他們什麼?


01以身作則,教他“正確地”放鬆


關於網課,很多家長反對的最大理由就是:“拿手機看直播,我稍微不注意,他就去‘幹別的’了,刷抖音玩遊戲,還不如不上課呢!”


對此,很多家長採取的都是“堵”的策略,嚴加看管,自己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卻總是治標不治本。再想想,大家就明白了:不光要“堵”,還要“疏”!不讓他玩手機,要給他培養更正確的娛樂和休息方式。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放鬆時總想刷抖音玩遊戲,而不會坐下來看看書、畫會畫?因為沒人教他。他沒有看書的習慣,感受不到看書的樂趣,自然不會看書。這對於某些家長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事也需要教嗎?!


好習慣是教出來的,壞習慣也是教出來的。孩子的言行舉止,一大部分源於父母:想想你休息時都在做什麼,你就知道孩子嗜手機如命的習慣從何而來——讓孩子趕緊去看書,自己卻在沙發上刷著手機,怎麼能讓孩子覺得讀書是快樂和放鬆?


孩子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那我們,比得上“別人家的家長”嗎?


各種領域的好習慣太多,數不勝數。由於工作繁忙和能力不足,當父母的自然無法把每一個都做到;但養成閱讀、看紀錄片、電影等“低門檻”習慣,的確是我們應該以身作則的。


網課時代的家庭教育之痛:除了“聽課”,我們還能教孩子們什麼?


02利用親子時間,教他獨立思考


這次疫情讓學生的返校時間被迫推遲,而在家時間也相應地增長了。面對突然多出來的親子時間,很多家庭是手足無措、甚至有點尷尬的。


網友調侃自己一家人一天的生活:爸爸是工作,看電視,莫名其妙地捱罵;媽媽是做家務,工作,莫名其妙地罵人;兒子是待著,不知什麼時候莫名其妙地挨兩個人罵。


雖然只是個段子,卻讓我們笑過之後也無奈:父母與孩子之間,只有“罵”與“被罵”、“教訓”與“被教訓”的關係嗎?


平日孩子上學大人上班,一家人只有在三餐或者是晚上才能共處,這很容易導致一個問題:很多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其實少得可憐,父母只有時間關注孩子身體如何、成績怎樣,卻很難抽出時間再和孩子談談人生與世界。


當下一部分學生面臨的困境是:日程是滿滿當當的,心靈卻是空虛的。他們能夠交出一張還不錯的試卷,卻從未想象過課文裡描繪的“參差披拂”、“月明星稀”;他們知道要考個好成績上個好大學,甚至很有計劃要考哪個大學,卻可能沒有想過自己熱愛什麼、厭惡什麼、想要做什麼人、不想變成什麼樣子。


這些關於三觀的問題,孩子本該用十幾年的時間來思考,在父母和老師的引導下得出答案;而現實是,所有這些問題都被壓縮到大學可憐的四五年裡由他自己一人想明白,甚至不在少數的孩子,他們的餘生可能都不會知道這些問題的明確答案。


當然,我們不奢求用短短一個月或幾個月的時間就能把之前的空白補回來,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現在開始。我們督促孩子們學習知識,更需要引導他們獨立思考。


網課時代的家庭教育之痛:除了“聽課”,我們還能教孩子們什麼?


03不評判不妄斷,走心陪伴,勝過一切言語


文章開頭就說過,學霸們的家庭教育大多有一個共性:家長不會缺席孩子的心靈成長。尤其在當下,孩子脫離學校、迴歸家庭的時期,家庭教育應該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彌補孩子在心靈成長方面的空缺。


優秀的陪伴有一個前提,不評判不妄斷,走心陪伴勝過一切言語。用心理學的話講,他是“真實存在的孩子”,不是“你想象中的孩子”。接受他的不完美,才能與他一同變得更完美。


為你推薦兩個最易行的計劃:


1、拿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做點事。


我一個清華的朋友在回憶自己家庭生活時,無不感慨地對我們描述,他和父母會用一週的時間讀同一本書,在吃飯時或者週末共同討論書的內容和感悟。他非常肯定地說,那種家庭教育讓讀書在他心目中變成了極其高端和“酷炫”的事,有時父母口中有些複雜的內容,反而促使他更想把知識弄明白,參與到父母的談話中。


網課時代的家庭教育之痛:除了“聽課”,我們還能教孩子們什麼?


2、“支使”孩子做事,創造家庭參與感


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很多家長採用的是“包辦”態度,除了學習,不需要孩子做任何事情。殊不知,這樣不但不利於孩子的能力發展,也無形中增大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你什麼都不用做,根本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你什麼都不讓我做,我該怎麼理解你們?”


我一個朋友今天發了條朋友圈:“爸爸說,豆豆(她小名)每天都包攬了家務,搞得他自己都慚愧了。”語氣中有著淡淡的驕傲。


這個朋友現在上著大學,放假回家後和父母關係融洽,從來沒有經歷網絡上所謂大學生與父母“互相嫌棄”的時候。我想,這和她父母鼓勵她做家務等瑣事、有意地引導她融入家庭的教育是分不開的。通過幫助父母、並得到父母鼓勵,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內心自然逐漸豐滿。


這兩個計劃的共同要點就是,父母要用心。用心,意味著你要真正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缺點,與他平等地溝通,並期待著得到正面的回應。


04結語


網課時代,是挑戰更是機遇。這是一場硬仗,但它不僅屬於孩子,更要由孩子和父母共同面對。家庭教育成為主流的這個時期,我們能教給孩子的,絕不僅是“好好聽課”。我們督促他們學,也引導他們“玩”;我們給他們知識,我們更要讓他們看到人生。


“躺著的家長教不出站著的孩子”,只有父母能走到孩子身邊與他並肩站立,孩子才能最終奔跑起來。


網課時代的家庭教育之痛:除了“聽課”,我們還能教孩子們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