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教育的3個大坑,坑了很多家庭,第3個最易被忽視

中國家庭教育的3個大坑,坑了很多家庭,第3個最易被忽視

做父母不容易!

做中國父母更不容易!

做負責任的中國父母難上加難!

負責任的中國父母一路走來,歷盡千難萬險,吃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用盡千方百計,卻仍然理不清千頭萬緒,補不盡千瘡百孔,糾不盡千悔萬錯。

在教育孩子的長征中,無數經驗和能力不足的父母,面臨的各種坑塘陷阱,並不比當年紅軍經過的“吃人草地”少多少。

尤其是一些大坑,無數父母身陷其中而不自知,不僅自己一輩子難以跳出,還常常把兒女也一起帶入坑裡,世世代代難以跳出。

但如果跳出了這些大坑,父母與孩子都將獲得重生,從無窮的黑暗走向無限的光明。

這樣的大坑,至少有3個。

父母能看清或跳出1個,就極不簡單了。若能跳出3個,我願意獻上神聖的膝蓋。

當然,這不是父母的錯,這都是父母的父母教出來的,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中國家庭教育文化,普通人很難擺脫這種束縛。

但只要我們願意,只要我們真心想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期待他們能擁有更加幸福的未來,我們依然可以為此而努力。

我們先看看這些坑都是什麼,然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全力出坑。

中國家庭教育的3個大坑,坑了很多家庭,第3個最易被忽視

01.父母“打架”

簡單地說,就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母甚至老人們意見各不相同,而且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在很多中國家庭中,類似現象屢見不鮮:

孩子要買件衣服,本來孩子做主就行,父母或其他親人給點參考意見即可。

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孩子買衣服,父母甚至其他親人特別是老人會爭得不可開交,各不相讓。他們都覺得自己看中的衣服才是最好的,自己才是最懂孩子的,自己才是最關心孩子的。

最終結果,往往是誰最強勢或最不講理,誰的意見就是決議。

但買回的衣服,除了那個意見被無奈採納了的人,誰都不滿意。

孩子要買課外書,買不買,買什麼,同樣會引發一場家庭勢力的角力,最終仍然是強勢者勝出。至於是否符合孩子的需要,除了孩子自己,少有人去考慮。

這樣的事兒發生多了,別說孩子,就是家長,如果在工作中經常被類似情況困擾,最終會怎麼樣?

對孩子而言,極有可能會在糾結中越來越煩,最終變成一個毫無主見唯唯諾諾的人,或蠻不講理自以為是的人。這樣的孩子,很難學會尊重別人,也很難與人和諧溝通。

同時,因為自己的要求很難真正得到滿足,孩子也會越來越封閉自己,有什麼需求都憋在心裡,即使父母徵求意見,也會習慣了“隨便”“你們看著辦”。

甚至有些孩子會故意找些理由,讓父母和家人為此爭吵,他在旁邊偷著樂。

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大概率很難幸福。

中國家庭教育的3個大坑,坑了很多家庭,第3個最易被忽視

02.不做榜樣

簡單地說,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往往做不到。

太多的父母,對教育和學習誤解嚴重。

不少父母常常把教育和學習混為一談,以為教育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想法教給孩子,然後孩子就按父母教的東西進行學習。

如果真是這樣,教育和學習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但事實並非如此。

事實是,家長主動教給孩子的很多東西,孩子往往不接受。而家長日常的言談舉止,卻在不知不覺中,都被孩子學去了,甚至有不少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真正的教育是什麼?

有句流傳很廣的名言是這麼說的: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這話是德國教育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說的。

這話很美,很浪漫,但對不少家長來說,理解和操作起來,會比較吃力。

簡單地說,真正的教育,就是:

在沒有辨別能力的階段,大約是在學前時期,孩子會自覺不自覺地模仿父母和成人的一言一行。

在有辨別能力的階段,孩子會有意識地模仿那些他們覺得值得模仿的一言一行,模仿對象包括他們所能接觸到的所有人,包括影視作品中的角色。

而幼兒階段的模仿,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基石,也是種子。

孩子會長成什麼模樣,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父母在孩子面前都做過些什麼。

也就是說,父母給孩子樹立了什麼樣的榜樣。

中國家庭教育的3個大坑,坑了很多家庭,第3個最易被忽視

“聽其言,觀其行”,任何時候,任何人都會更關注我們在做什麼,而不是說什麼。

幼兒更是如此。

他們會去模仿父母日常做的事,說的話,但很難按父母的要求去做那些父母很少做甚至從來不做的事。

所以,有人說:

教育就是做榜樣。

學習就是模仿和練習。

想讓孩子怎麼說話,怎麼做,就說給他聽,做給他看。而不是隻要求他做,自己卻做的是另一套。

真正希望孩子健康幸福成長的父母不妨捫心自問:

我給孩子做的榜樣夠格嗎?

遊手好閒的父母,很難教出勤奮好學的孩子;

隨心所欲的父母,很難教出嚴格自律的孩子;

知難而退的父母,很難教出迎難而上的孩子;

不無無術的父母,很難教出多才多藝的孩子;

言行不一的父母,很難教出言行一致的孩子;

違法亂紀的父母,很難教出遵紀守法的孩子……

但在中國家庭中,有多少父母真正做到了“做我所說,說我所做”,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率先堅持做到?禁止孩子去做的,自己同樣率先堅持不做?

令人痛心的是,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不僅不做好榜樣,反而天天做壞榜樣,孩子怎麼可能學好?

不做榜樣而只要求孩子的父母,跟騙子有多大差別呢?

孩子的多數優點和缺點,都來自父母的“遺傳”。這種“遺傳”,並非孩子天生就有,而是在長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養成的。

03.成人立場

簡單地說,就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場去看待和要求孩子,不考慮孩子的特點和感受。

父母輔導孩子會被氣成啥樣?

心肌梗塞!

有位36歲的媽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因為“怎麼都教不會”,被氣得犯了心梗而求醫!

作為父母,您有沒有在教育孩子時,被孩子氣得手足無措咬牙切齒?有沒有因為孩子不聽話或學不會或做不到某些事而痛罵甚至痛打孩子?有沒有後悔自己這輩子竟然做了父母?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來生,絕不做父母?

估計很多父母都曾被被孩子氣得不輕,而且現在還常常被孩子氣炸,當然今後仍然要隨時準備被氣死。

怪誰呢?

反正不能怪孩子。

病根其實還在父母身上。

這是我在為人父母16年後,經過大量觀察,反思思考,得出的科學結論。

病根是啥呢?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父母,都曾經是孩子。我們當孩子時,也常常不聽話,也常常學不會很多知識,也常常不會做很多事。

但長大以後,我們卻忘了這些。我們忘記了那些不聽話學不會做不到不是因為我們笨,而是因為我們的智力發育需要有一個過程,那些在父母看來很簡單很容易而且應該做到的事兒,對我們所處的年齡來說,既不簡單,也不容易。

中國家庭教育的3個大坑,坑了很多家庭,第3個最易被忽視

甚至,很多在成年人眼中很容易理解的話,孩子都不一定聽得懂。

無論在成人眼裡多麼簡單的事,對孩子而言,沒有做到,多數情況下,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以他們的年齡和智力,暫時做不到。還有很多,不是他們做不到,而是父母或成人的教育方法不當。

而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很多父母,從來沒有接受過專門的教育專業訓練,在如何有效教育孩子方面,不僅相當業餘,甚至根本就是白痴。

既不瞭解孩子的智力發展程度,也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特點,還沒有有效的教育方法技巧,只是用自己從父母那兒“繼承”的落後思想和方法或自己想當然的業餘作法,去簡單粗暴地強求孩子懂事學會做到,這是哪個星球的道理?

別說孩子,就是成人,我們在工作中,都能嚴格按照組織和上級的要求去完成一切了嗎?

好的教育,一定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用適合孩子的標準,用適合孩子的方法,把適合的內容教給孩子,但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想過如何去了解和理解孩子了嗎?

多數父母都是用成人的立場、成人的標準、成人的習慣去要求孩子,孩子怎麼可能做好?

所以,如果孩子不懂事學不會做不到,真正該氣的,是我們自己的無知和無能,而不是指責孩子“笨蛋”。

更好的作法,是努力控制情緒,同時深刻反思自己的溝通方式和教育方法為什麼會無效,怎麼做才會更有效?從而要求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不斷學習成長,不斷突破自我,給孩子更好的引領和示範。

只有父母努力變得越來越好,成為更好的父母,孩子才可能變得越來越好。

04.避坑建議

這三個大坑,大得無邊無際,深陷其中的父母,數不勝數。很多父母已經習慣了待在坑裡。

這將是孩子的災難,甚至是家庭的災難。

這絕非危言聳聽!

試想一下: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經常為了孩子的事爭得不可開交,如果父母天天只是要求孩子努力進步而自己卻從不成長,如果父母天天只會用成人的眼光和標準要求孩子,這樣的孩子會幸福嗎?能健康成長嗎?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其實非常類似單位與員工的關係。大多數父母都有單位,都要被人管理。我們不妨想像一下:

如果一個單位的上級常常為了下屬的工作爭吵,如果一個單位的上級只會發號施令而從不率先垂範,如果一個單位的領導永遠只站在領導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個單位會怎樣?

這個單位的員工會成長嗎?會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嗎?

所以,真心想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無論多難,都要想辦法跳出這三個大坑,努力做到三點:

一是在孩子的問題上,儘可能保持一致,即使意見不一致,也要好好溝通,努力達成共識,並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輕易替孩子做決定。

二是牢記“教育就是做榜樣”,任何時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率先做到,做孩子的好榜樣,而不是壞榜樣。

三是努力學習各種教育知識,特別是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充分了解和理解孩子,學會用孩子的眼光和標準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當然,這並不容易,但為了孩子,再難也值得。

找對了問題,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而找到了路,就不怕路遠。

讓我們一起努力。

中國家庭教育的3個大坑,坑了很多家庭,第3個最易被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