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偉德:開展心理援助服務,是另一場戰“疫”

記者從荊州市委宣傳部獲悉,疫情發生後,該市最早一批開通心理諮詢熱線。荊州市社會心理學會會長舒聞銘介紹稱,早在1月28日,荊州市便開通了12355青春守護公益心理援助熱線,30名心理諮詢師24小時對一線醫生、醫院病患及社區居民,開展心理診療服務。(2月17日《新京報》)

疫情對普通人的心理和精神也會帶來極大影響,一方面,增長的確診人數會讓人心裡更加焦慮和恐慌,另一方面,長期居家也會帶來焦慮、憋悶、易怒、恐懼、衝動等情緒。負面情緒若不能得到及時消除,就很容易成為不確定性的風險。

疫情期間,儘管在心理問題上可能有群體性、個體化和層次性差異,輕重程度也有所不同。疫情所造成的身體傷害是顯性的,心理傷害則更加隱性,也很容易被群體性所忽略。事實上,因為疫情而帶來的公眾心理應激反應,本身也應該成為疫情防控的內容。

以一線醫生為例,他們在高危的環境中所產生的心理障礙,並非完全取決於其職業道德和自我控制,那是受環境影響所產生的本能,其狀態需要及時跟蹤與發現,對出現的問題要迅速給予解決。讓他們消除心理壓力而輕裝上陣,就必須開展心理諮詢和疏導。對患者而言,保持樂觀與自信是提高抵抗力的前提,也是積極配合治療,並實現早日康復的基礎。至於對普通市民或個體的心理干預,在平日都是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手段,在疫情防控期間則顯得更為重要。

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或者重大災難,心理干預一直存在缺陷,集中表現在整個社會重視程度不夠,相應的保障體系也十分薄弱,專業化的機構和人員數量不足,心理危機干預還有許多空白和盲區。事實上,“在重大突發疫情中,往往有兩個疫區,一個在現實中,一個在心理上。在重大災難和事故發生後,更需要關注、重視和實現看不見的心理恢復。

無論是過去的經驗總結還是現實的需要,官方或民間開通心理諮詢熱線,對一線醫生、醫院病患及社區居民,開展心理診療服,都是在重整另一個“疫區”,是消除心理創傷而獲得心理安全不可或缺的手段,既需要擴容增面提高覆蓋率,更需要提升專業化水平而以強化效果,如此在心理上才能築牢防疫的堤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