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城”始末

平頂山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東接黃淮平原,河南省下屬地級市,是中國重要的煤炭產地,有中國煤炭工業城市之稱。因市區建在“山頂平坦如削”的平頂山下而得名。 2003年,平頂山市被河南省確定為中原城市群九個中心城市之一,被譽為中原之崛起城市。據說,平頂山以前的歷史只能查到六朝。當時正準備在搞一個城市雕塑,因為出煤,所以準備搞一個太陽城標識。古文字專家郝本性說這沒有特點,凡是出煤的地方都可以叫太陽城,他建議改成鷹(應)城,鷹字在商代就有,後來這個城市的別名鷹城就叫開了。那平頂山市與“鷹城”到底有怎樣難以割捨的聯繫呢?


一、殷商遺名,千年應鄉

“鷹城”始末


“鷹城”始末


“鷹城”始末


“鷹城”始末


古應國傳說起源於黃帝時期的應龍氏部落,應龍是上古傳說中長有翅膀的神龍,相傳應龍幫助黃帝打敗了蚩尤氏。夏商時期,古應國位於今山西省朔州應縣及雁門山一帶。其國都在今山西省境內。商代中葉,應國與商王朝因地域相臨,且同源同宗,古應國和商一樣,是以鳥為圖騰,雙方關係十分密切。應國的國君時常去朝見商王或向商王朝進貢。商王也不斷關心應君的情況,或親自前往應國巡視、田獵。應國在這一個時期已是一個護衛商王畿地的較為強大的屬國,實為商王朝西部十分重要的屏障。《汲郡古文》所載“盤庚七年,應侯來朝”,就是周以前應國存在的明證。商紂王末年,周文王為翦商之計,先滅掉耆國、應國。周武王得以長驅直入而滅殷商。


周初實行分封制,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20年間,西周武王姬發封四子姬達(出自雍妃)為應侯,立國為應國,並以鷹為族徽,子孫以國為姓。於是就有了《左傳》“邗、晉、應、韓,武之穆也”的說法。由於這一次是在應國故地上重新分封,故而習沿其舊國名仍稱應國。第一代應侯深得成王的賞識和信任,之後,應侯在幫助周公平定叛亂時立了大功,受到成王的誇讚,《詩經·大雅·下武》記載“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並被譽為“應公”。周昭王時,居於南方的楚國日漸強大,嚴重威脅周王朝的統治。為遏制楚勢力向北發展,在昭王南征荊楚前後,便從北方調遣一些諸侯南遷於淮漢之間,以充實南疆。應國即在其中,遷至當時的魯山境內,在滍水中游北岸新建都城,其西側有應水,西北有應山,皆因應國南遷而得名。東周初期,應國被鄭國所兼併,此後應都成為鄭國的城邑。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封畛於汝”,歷經約 360 年的應國被楚國所滅,更名應邑為楚國所佔據。戰國中期又為魏國所有。公元前329年和公元前308年,秦國與魏國兩次會盟於應。戰國末期,應邑為秦國據有,先為太后食邑,後於公元前266年封範睢為應侯。


漢開國於應邑置應鄉,屬父城縣。東漢初年,父城馮異因立戰功被劉秀封為應鄉侯。北魏公元500年—公元503年酈道元曾試守魯陽,在《水經注》卷三十一記載滍水提到:“滍水東徑應城南,故應鄉也,應侯之國。《詩》所謂應侯順德者也。滍水又左合橋水,水出魯陽縣北恃山,東南徑應山北,又南徑應城西。《地理志》曰:故父城縣之應鄉也。周武王封其弟為侯國。應肋曰:《韓詩外傳》稱:周成王與弟戲,以桐葉為圭,曰:吾以封汝。周公曰:天子無戲言。王乃應時而封,故曰應侯,鄉亦曰應鄉。《呂氏春秋》雲:成王以桐葉為圭,封叔虞,非應侯也。《汲郡古文》載:殷時已有應國,非成王矣。戰國範睢所封邑也。滍水又東徑犨縣故城北。《左傳》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圍使伯州犁城犨是也。出於魚齒山下。”應鄉歷魏晉,至南北朝,一直存在。到西魏政權在應都故城置縣,因其位於滍水之陽,故稱滍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滍陽縣更名湛水縣,因湛水發源於應都故城北而得名,後又因古犨城與應都故城隔滍水相望而改湛水縣名犨城縣。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於應都故城置滍陽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滍陽縣為鎮。此後應都故城以商業市鎮的形式綿延千餘年,直至1964年因劃為白龜山水庫淹沒區而廢棄,滍陽鎮政府才遷至新華區薛莊村。1979年以來,由於當地磚瓦廠取土燒磚,在北滍村西南的滍陽嶺上陸續出土了一批青銅禮器,應國墓地開始被世人關注。這是一處包括西周、春秋、戰國、西漢、東漢時期連續使用的大型古墓群,尤其以應國貴族墓和楚國貴族墓為主,因此稱為應國墓地。1989年應國墓地被河南省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過省市兩級文物部門長達十幾年的考古發掘,共計出土各類文物萬餘件。1996年應國墓地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00年應國墓地被評為河南省20世紀十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2006年應國墓地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二、歷史遺蹟,厚重幽深

“鷹城”始末


“鷹城”始末


應國墓地位於平頂山市新城區滍陽鎮北滍村西,一道南北走向的狹長土嶺——滍陽嶺上。該嶺是河相或湖相沉積所形成,後因地殼降起所致。滍陽嶺南北長 2400 米,東西寬 100 米,南面是白龜山水庫,西臨應河,隔河與應山相望。應國墓地主要是指西周至春秋早期應國貴族的墓葬區,也包括應國滅亡之後的楚國墓葬,兩漢時期的平民墓葬,還有個別其他朝代墓葬。迄今為止,應國墓地共發現墓葬 310 多座,主要其中兩週時期貴族墓葬 60 餘座,應國墓葬 42 座,排列有序,具有“族墓葬”特徵。應國國君及夫人墓近 20 座。應國墓地南段被一條大溝和一條水渠貫穿,將其分成三個南區、中區和北區三個部分,南區為應國早期墓葬,中區為應國中期墓葬,北區南段為應國晚期墓葬,北段主要就是楚國貴族墓葬。應國墓地的發現始於一件青銅器。1979 年 12 月,一位來自平頂山市郊區磚瓦廠的農民發現了一件青銅器,先是帶到了寶豐縣文化館,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又賣到了廢品收購站。市文管辦同志獲知此事後幾經周折,終於在廢品收購站找到了這件青銅器,並將其贖回。同時,他們也初步判斷磚瓦廠所處的滍陽嶺與應國墓地有關。從 1986 年開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市文物管理局組成考古隊開始對應國墓地進行發掘。


1.早期墓葬

“鷹城”始末


“鷹城”始末


第一代國君墓是 M232,墓主人即應叔,又稱作應監、應公,所處年代為成王、康王時期,是周武王第四子,周成王的兄弟。成王時期管叔、蔡叔、霍叔勾結紂王之子武庚發動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東征平叛,應叔作為四監之一,沒有參與叛亂,還協助周公平定叛亂,因此被尊稱為“應公”。 M232 出土有銅人面具、青銅兵器、原始瓷器、海貝等。M232 西側為 M231,是應公少夫人墓,該墓出土有陶豆、陶鬲、綠松石串珠項飾、松石聯珠組合項飾等。

第二代國君墓是 M230,墓主人應侯,所處年代為康王、昭王時期,他是第一代應公的長子。該墓出土有組合銅獸面具。

同時期墓葬有M242,墓主人旡,是二代應侯兄弟,該墓出土有旡鼎、柞伯簋;M229,墓主人應事,應國姬姓大夫級貴族,該墓出土有應事觶、應事爵;M48,墓主人伯徫,二代應侯長子,或戰死,該墓出土有伯鼎、伯簋。


“鷹城”始末

(上圖是1993年出土於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的柞伯簋。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柞伯”簋,器身內共有74字銘文,它記錄了西周舉行的一次大型射禮活動。這裡所說的射禮活動與《周禮》當中記載的六藝之一“射”不同,禮、樂、射、御、書、術六藝是當時貴族的六中技藝必修課,而射禮是寓禮於射,是一種禮儀。“柞伯”簋所出現的大射指的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人而舉行的射祀。文獻曾記載射禮於每年八月舉行,而這件銅器銘文中就出現了“八月”二字。文中還提到天子主持射禮,要求參與者公平競爭並許以獎品。這件器物的主人最終在比賽中拔得頭籌,獲得獎勵,並將獎品,也就是銅料製成這件銅器以示紀念。這篇銘文為研究古代射禮制度提供了可信的資料)


2.中期墓葬

第三代國君墓是 M86,墓主人應侯諡號釐公,所處年代為穆王時期,該墓出土有青銅兵器、車馬器等。同時期墓葬有 M50,墓主人匍,是一位應國外交官,葡雁形銅盉即出自該墓。


“鷹城”始末

(上圖是出土於平頂山市應國墓地的匍雁形銅盉。現收藏於河南博物院。匍雁形銅盉是古代調和酒水的青銅器,它的整體造型取材於大雁,前方雁頸和嘴構成流部,酒可直接從口中倒出。器身設計最巧妙之處就是後方站有一位侍者,手中拉著小銅環,可防止蓋子滑落。器身內鑄有43字銘文,內容是這件器物的主人叫匍是應國的一位大夫,他出使邢國即今天河北邢臺一帶,邢國國君派了一名跟匍身份相當的人接待他並按禮制贈與禮品,匍回國後就用邢公所贈的銅料製作這件銅器以示紀念。這篇銘文是西周諸侯國之間邦交禮節的見證。並且它的大雁造型也是嚴格按照西周森嚴的等級要求所鑄造的,按照《儀禮·士相見禮》:“下大夫相見以雁,……上大夫相見以羔”,像“匍”這一類大夫級別的貴族,只能用雁鴨之類的造型器物,這也是符合禮樂制度的一種體現。)

M210,墓主人聴,應國貴族,叟銅鼎即出自該墓;M213,墓主人未知,“冉父庚”銅鼎即出自該墓。

第四代國君墓是 M84,墓主人應侯爯,諡號武侯(出自應侯見工諸器銘文),所處年代為共王時期,該墓出土有銅面具等。同時期墓葬有 M85,是第四代應侯夫人,該墓出土有三鼎四簋組合、盤龍鈕蓋盉、瑪瑙項飾等。

第五代國君墓是 M87,墓主人應侯見工,所處年代共王、懿王、孝王、夷王時期,曾率軍征伐南夷。該墓多次被盜,墓裡所出的見工鼎、見工簋、見工編鐘等藏於北京、上海、陝西、日本等地。臨近的 M88 為見工夫人墓,該墓同樣被盜,2000 年平頂山市西高皇一魚塘打撈上來的應侯見工鼎、應侯盨據推測出自該墓。

第六代國君墓是 M104,墓主人應侯,或稱應公(出自M95 公作敔諸器)所處年代為夷王、厲王時期,該墓出土有兩件無蓋鄧公簋;臨近的 M105 為第六代應侯夫人墓,名應嫚毗,該墓出土有帶蓋鄧公簋、封虎鼎。


3.晚期墓葬

第七代國君墓是 M95,墓主人敔,自稱應伯,又被稱為侯氏,所處年代為厲王、共和時期,曾率軍征伐南淮夷。敔簋即出自該墓,此外,還出土有侯氏鬲,是其為夫人應姚所作。湖北鄧國墓地出土的侯氏簋是其為出嫁到鄧國的女兒孟姬所作。臨近的 M96 是敔的夫人應姚墓,出土有應姚鬲 4 件。

第八代國君墓是 M38,墓主人應侯,所處年代為共和、宣王時期,是敔和應姚的兒子,該墓出土有應姚鬲 2 件。

第九代國君墓是 M13,墓主人應侯叔誥父,晚期稱應公(出自 M8 應公鼎),所處年代為宣王、幽王時期,據推測是敔和應姚的孫子。M13 多次被盜,該墓出土有應姚簋 4 件、應姚盤、應姚鬲 2 件,應侯鼎 2 件,應侯方壺。同時期的臨近墓葬 M12,出土有大量的青銅鏃,據推測墓主人應該是一名武士,而且是叔誥父貼身護衛。

第十代國君墓是 M8,墓主人應侯,所處年代為幽王、平王時期,即西周末至春秋初,該墓出土有應公鼎,據推測是叔誥父所 作。

第十一代國君墓是 M6,墓主人應侯,所處年代為平王時期,該墓出土有銅鼎、銅簋、銅鬲、銅壺、銅盤、銅尊、銅爵、銅觶、銅方彝、銅甗。臨近的 M7 是其夫人應申姜的墓葬。

第十二代國君墓是 M1,墓主人應侯,所處年代為桓王、莊王時期,該墓出土有五鼎六簋組合、石圭、石貝、青玉線雕蟬和部分青銅車馬器。此外,平頂山市的市徽標誌、平頂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白玉線雕鷹也是出自該墓。

應國國君共傳 13 代,最後一代應侯所處年代為莊王時期,出於各種特殊原因,未能葬於應國墓地,應國的存在也戛然而止。應國墓地還出土了一件戰國錯金鳥書銅戈,上有銘文“應侯啟之用戟”。據推測,可能是應國滅國後在楚國扶持下又在故地復國。


三、玉鷹市徽,展望未來

“鷹城”始末

1986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頂山市文物部門聯合對應國墓地進行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工作。在一號墓中出土一件精美的玉石鷹,鷹為白色,溫潤光潔微透明。鷹頭頂和右翅有褐斑,這是工匠有意運用“俏色”手法就勢雕琢而成。鷹作展翅飛翔狀,頭向右扭曲,以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鷹眼,鷹背,羽翅為線雕。兩爪作長條形,蜷曲於身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鷹是應國的圖騰,出土時置於墓主人胸前,以示崇拜。1986年在應國墓地發掘中除一號墓所出玉鷹外,還出土有其它玉鷹以及鷹形玉器。據文物專家考證,出土的玉鷹具有族徽的意義。從所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的象形字“鷹”來看,它是由“鳥”字外加“廣”字組合而成加“廣”字之意,非指一般鳥,而是特指胸肌發達並能持久高飛的鳥,也就是鷹。應國也即鷹國,因此應國都城應城自然可以稱作鷹城。

1987年時值平頂山市建市30週年之際,古文字專家、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郝本性先生向市委、市政府建議將鷹城作為平頂山市的別名,以紀念這一地區曾經出現過的輝煌燦爛的古應國文明。市委、市政府採納了這個建議,並將應國墓地一號墓出土的玉鷹的形象作為市徽鑲嵌於城市雕塑之中。平頂山市自1987年以來開始稱作“鷹城”,並以鷹這種飛禽作為市徽,“鷹城”名字便由此傳播開來。

應國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雲煙之中,唯有勃勃生機的“鷹城”平頂山仍在煥發著新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