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故里話民俗 (六)美食篇

【絳縣】餶糘

關公故里話民俗 (六)美食篇


餶糘是絳縣承傳悠久、獨具地方特色的麵食製品。據記載,明清時期即有此食品。相傳,從前有個出奇的懶漢,妻子回孃家,生怕餓著他,便燒製了一個餶糘,套在他的脖子上,囑其飢餓時就咬上一口。誰知他將脖子前面的餶糘啃完,懶得挪動一下脖子後的,結果趕妻子三天後從孃家回來,他卻餓死了。雖是一則冷笑話,但足以見證餶糘的歷史淵源。絳縣餶糘,系用和好的上等硬麵捏成直徑尺把左右的圓圈形或長度40釐米左右的長條形,寓意圓圓滿滿、一帆風順。然後放入燒飯後剛熄的草木灰火中埋好,約半小時,將之翻身;再加入火灰重新埋好,繼之三四十分鐘,扒出來清除灰塵,外邊焦黃,裡邊鬆軟,愈嚼愈香,十分可口。是小孩生日、新人訂婚,以及走親訪友的極佳禮品。

【萬榮】寶井火燒

關公故里話民俗 (六)美食篇


萬榮寶井火燒是明朝、清朝時期的貢品,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口感非常獨特,因為裡面夾雜了大量用食用油炒的油麵,因此非常香、酥,入口即香氣四溢,所以在明朝和清朝就是敬獻給皇上的貢品。而它的香、酥、脆則來自比較其它的餅子的複雜的製作工藝和技巧。

【芮城】泡泡油糕

關公故里話民俗 (六)美食篇


芮城泡泡油糕系宮廷御膳房食品,名為“見風消”,後傳至民間。民國初年,芮城名廚張卯得此絕技,後而繼之。泡泡油糕以麥面、豬油為主要原料,內裹糖餡,經燙麵、拌油、包餡、油炸等工序製成。其成品形如含苞金花,泡似銀絮冠頂,色亮而略顯微黃,食之表香裡甜,皮脆餡嫩。通常製作需提前備料、醒面,油炸時務必掌握火候、油溫。熱涼食用皆可,出鍋熱食口味更佳。

河津也有泡泡油糕,餡是用白糖、黃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開水、大油燙熟的富強粉。包好放到油鍋裡炸,等面上一起泡,就撈出來,吃起來味道酥甜可口、鬆軟綿潤、入口即消。

【夏縣】粉漿飯

關公故里話民俗 (六)美食篇


粉漿飯,這個名字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聞所未聞,但身在夏縣這個悠久城市的人們,對於這個名字那是再熟悉不過了,她那獨特的味道,不知讓多少身在他鄉的夏縣人牽腸掛肚,魂牽夢繞,因為只有夏縣才有,別的地方喝不到純正的粉漿飯。

粉漿飯是夏縣特色小吃之一。粉漿飯,其實就是湯麵,它吃起來有種酸酸的口感,酸中夾著香,喝下去酸的感覺讓人開胃,麵條的香味讓人留戀。品其中的香和醇,猶如喝過甘泉一樣,粥香而不膩。香中似有甜,酸甜香適中,有清熱利尿,健胃強身之效。

【鹽湖區】香椿油潑面

關公故里話民俗 (六)美食篇


麵條是大家都離不開的一道主食,做法多種。香椿是一道季節性非常強的食材,平時吃不到,只有春天那麼短暫的幾天可以吃到,而且是天然形成的,香椿與拉條子搭配在一起,香氣撲鼻,酸辣味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