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每座城市都有一個“惹人嫌”的食物,外地朋友頭一次被完全嚇呆,根本就不敢下嘴,本地人卻愛到要死。陝西各地也有自己的“黑暗料理”,快看看有哪些是你不想吃的,有哪些是你最愛的?

西安:滷汁涼粉

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西安的各種黑暗料理排行榜上,滷汁涼粉絕對是常客。

西安有很多種泡饃,但用涼粉泡饃絕對是異類。發麵餅,掰好交給老闆,涼粉切條鋪在饃上,一層層澆上芝麻醬、芥末汁、滷汁、辣椒油,如果食客需要,再擺上黑白雙雄(煮雞蛋和皮蛋)。滷汁涼粉因為食材搭配和口味多樣化,會顯得十分怪異,好多人接受不了這種超級混搭的味道。喜歡的人會超級喜歡,不喜歡的人卻敬而遠之。

吃滷汁涼粉泡饃講究“蠶食”,一口芝麻醬香、一口滷汁的調料香、一口油潑辣子香,又突然一口混了蒜泥的芥末的嗆香,涼粉的柔、饃的筋混合在這些複雜的味道里,吃時又不能亂攪。頭一次吃的人會理解不了這種亦涼亦熱,口味混塔的吃食。但喜歡吃的人,會覺得滷汁涼粉是泡饃裡的雞尾酒,一層層味道在舌尖上次第釋放,再交纏融合……其中愜意,能回味許久。

寶雞:豆花泡饃

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豆花就是豆腐腦,在外地人眼中,豆花和饃饃泡在一起,實在是不知如何下口。但對於西府寶雞人來說,早餐來碗豆花泡饃,是一天最美好的開始。

豆花泡饃是西府小吃裡常見的一道美食,現磨豆漿燒開,丟一把切好的鍋盔饃薄片進去,鍋盔要9分熟,最後一分靠豆漿煮熟,充分吸收豆漿的香氣。煮好的鍋盔鋪底,蓋豆花,澆油潑辣子和豆漿。溫潤的豆漿中和辣味刺激,豆花潔白滑爽入口即化,鍋盔軟香耐嚼,鹹香、豆香、麥香、辣味在嘴裡交融,精緻香軟、溫情婉約都融會與此,平凡實惠而有韻味,簡便快捷而不隨便,實為享受。

漢中:菜豆腐節節面

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菜豆腐節節面,註定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吃,因為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歡吃豆腐、不喜歡喝稀飯,不喜歡酸,不喜歡吃麵條。但是,在陝南漢中略陽,這種混合了豆漿、豆腐、酸漿水菜、麵條於一體的菜豆腐節節面,卻深受歡迎。

“菜豆腐節節”一般是事先做好豆腐,手工擀好麵條,這裡的麵條有小麥粉的,也有蕎麵粉的,麵條很細,也很短,一節一節的,然後把菜豆腐湯在鍋裡煮開,下麵條,再放上豆腐片片就可以上桌了。對於喜歡吃麵條,吃豆腐,喝稀飯的人來說,這個飲食可比大魚大肉美味得多。當然更叫絕的是,吃“菜豆腐節節”,一般都會準備至少七八樣各色小菜,這些小菜有炒的,也有涼拌的,小菜就“菜豆腐節節”,有吃有喝,也有味道,美得很。

安康:血粑粑

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血粑粑,也叫血饅頭、血饃饃。聽起來是不是想起了大文豪魯迅先生筆下的血饅頭,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陝南安康石泉一帶,每到臘月,家家戶戶都會做一種“黑暗”料理——血粑粑。這種血粑粑,是把新鮮豬血加入豬肉、豆腐和調味料等充分揉碎攪拌,做成饅頭狀,經過熏製風乾而成。血粑粑外表醜陋,黑的像煤球,煮熟後,可切片做涼菜,也可做配菜與臘肉同炒,食用口感勁道、淳厚,唇齒留香,是本地人最揮之不去的鄉愁。

血粑粑的製作有著悠久的傳統,主要原料是本地黃豆製作的豆腐,先用紗布將豆腐中的水分濾幹,然後將豆腐捏碎,再將新鮮豬肉切成肉丁或條狀,拌以適量新鮮豬血、鹽、五香粉以及少許麻油、香油、味精、等佐料,攪拌勻用手揉碎,做成饅頭大,掛在柴火灶上讓煙火燻幹,煙燻的時間越長,臘香味越濃。

熏製好的血粑粑外黑內紅,切成片後無論是作為涼菜,或是加上酸辣子炒熱菜,都有鮮香柔嫩的味道,堪稱豆製品裡上乘的特色美食。

商洛:糊湯麵

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稀飯配著小菜,這都是大家習以為常的吃法,但稀飯裡面下麵條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商洛的糊湯麵,就是這樣的食物。

糊湯麵,就是糊湯(其實就是玉米糝兒,商洛人稱之為糊湯)、麵條、酸菜等混合之食物。過去糧食缺少,早上吃糊湯,對於農活繁重的農人們來說,飯太稀,實在不經餓。於是,精明的主婦們開始想盡辦法改善,在玉米糊湯裡煮點豆子、麵條,放點鹽,撒點蔥花或蒜苗,稀稀的玉米糊湯變成了綿軟餬口,既好吃又頂飽的糊湯麵,一下子解決了難題。而且,糊湯還很“百搭”,除了小麥麵條,紅薯、南瓜、土豆、紅蘿蔔等都可以融合在裡面,絕對的實惠。關鍵是吃了後腸胃特別舒服,好消化。

渭南:面辣子

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麵粉糊糊裡面加入辣椒也算一道菜,這對精緻的南方人來說,恐怕不能想象吧。但對東府人來說,這道小吃,卻是小時候最期盼的美味。

面辣子,是渭南蒲城、富平一帶的一道小吃,就是用麵粉加辣椒、蒜片、豆腐絲、粉條攪成糊狀蒸熟,再把熱饅頭掰成小塊泡在裡面,吃起來很是滋潤。面辣子以前是窮人飯,人們將家中捨不得丟掉的碎節粉條、豆腐絲、木耳絲等散碎蔬菜,和麵粉一起製成漿糊狀,加入油潑辣子等調料調味,將饃泡著吃。蔬菜軟熟,辣香濃郁,有味還養胃,回味十足。

咸陽:鍋盔

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在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很多外地人看到鍋盔威猛的外形,就已經自覺退後了,平時吃白饅頭都嫌沒味道,這鍋盔又硬又無味,會好吃麼?

鍋盔,歷史悠久,相傳當年秦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50—60釐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釐米左右。士兵作戰時,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兒,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竟成了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作用。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秦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秦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做“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

陝西有名的鍋盔就要屬乾州鍋盔了,乾州鍋盔外觀呈圓形,饃邊壓成帶輻射狀的一高一低的波紋,火色均勻,看上去宛如一個大菊花圖案。其顯著特點是邊薄心厚,表面鼓起,饃瓤幹酥,色形美觀。用手掰開,層層分明;用刀切開,狀如板油。聞著香,吃起酥,回味無窮,耐飢,耐貯,攜帶方便。

榆林:羊雜碎

陝西各地“黑暗料理”,原來食物還能這樣混搭

街邊攤的大鐵鍋裡,不溫不火地煮著各種羊內臟,分不清、看不明,紅的、白的、灰的……濃濃的湯上飄著一層油,羊羶味兒飄蕩開來。只是看一眼,就開始佩服起那些大快朵頤的人。榆林羊雜碎,在很多人看來,也是不折不扣的“黑暗料理”,但對榆林人來說,這卻是他們最愛的硬早點。

榆林有多少賣羊雜碎的店鋪,連工商局也數不清,反正不管是老街還是新巷,到處都有。每天早晨,只要哪家鋪子門前或蹲或站了一出溜的食客,那肯定是賣羊雜碎的,而且是做得夠味夠正宗的。羊雜碎集羊內臟於一鍋,形色繁多,湯鮮味美,入口生津,營養豐富,在大冷天裡,食者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通身生熱,一碗喝完,則熱汗淋漓。

你覺得,還有哪些食物是外地人無法理解,本地人卻愛不釋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