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方舟子的虛偽和雙標,遠離所謂的“科普作家”

本文不代表“懷疑探索者”的觀點,僅為參考學習用途。這篇文章以疫苗抗生素事件,抽絲剝繭揭露方舟子的虛偽和雙標。

本文還可以參考:




不得不說,方舟子果真無愧於中文網絡掐架話術第一人,居然能夠在和對方結論相同的情況下,批評對方結論大錯特錯。如此高超的寫作技巧,筆者自嘆不如。但是,把網絡掐架的話術使用到科普寫作當中,這種行為,讓人不寒而慄。

筆者前幾天寫的《方舟子,大家喊你出來走兩步》一文,為大家重溫了“打假鬥士”如何自己打假自己。

文章發表後,方舟子沒有對此進行直接回應——也難怪,無論怎麼直接回應都難以自圓其說——而是轉移話題,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重發了另一篇指責科學公園的所謂科普《不用擔心疫苗中的抗生素殘留嗎?》(http://t.cn/Ai3WohTT,以下簡稱“方文”)。

其實這篇方舟子引以為自得的所謂“科普”,恰恰是一篇水平低劣、居心叵測的偽科普。筆者決定借這個機會,揭露方舟子真實的“科普”水準。

既然是舊文舊事,那麼筆者不妨先簡單介紹事件背景。

方文發表於2015年6月,批判的對象是科學公園當時發表的來自上海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陶黎納的《理性看待疫苗中的抗生素殘留》(以下簡稱“陶文”,全原文附後)。這位陶先生因為在一些科學問題上與方舟子持相反觀點,甚至公開與方進行爭論,一直被方視為眼中釘。

對於陶先生的某些觀點,科學公園編輯部並不贊同,但就陶的那篇投稿,從科學上看來並無絲毫不妥,編輯部審閱之後,認為應該對文不對人,可以發表。

方舟子看到科學公園刊登陶文後勃然大怒

宣稱要對人不對文要求立刻刪除方舟子本人在科學公園的所有文章,理由是“不與方黑為伍”

然而對於這個理由,很多吃瓜群眾並不買賬。

因為就在差不多同一時期,方舟子應邀加入光明日報的某個專家委員會,而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的“專家專欄”裡,曾經因被方舟子打假而僱兇報復的肖傳國赫然在列一邊號稱與方黑“不共戴天”,另一邊卻與“最兇殘的方黑”為同一個東家效力。

同樣性質的事件,為何方舟子以截然不同兩種態度示人?

揭露方舟子的虛偽和雙標,遠離所謂的“科普作家”

光明日報的科普專家委員會

揭露方舟子的虛偽和雙標,遠離所謂的“科普作家”

肖傳國

很多網友表示對方舟子這種“眼裡揉不進沙子”的雙標作風看不懂,其實這很好理解:科學公園作為非營利科普平臺,無法像光明網那樣付費聘請方舟子為“專家”。

沒有“專家”費用可以付給方舟子,只能刪除網站上曾經轉載的方舟子文章,科學公園因此得罪了方舟子,自然也成了其眼中釘。

自此,方舟子開啟了對科學公園曠日持久的瘋狂打擊。科學公園在方舟子口中,也從“優秀科普平臺”,成為“科騙公園”。

把科學公園樹立為敵對目標後,方舟子開始“尋釁滋事”——與其對外所標榜的“潔癖”不同,方舟子對於“自己人”,再惡劣的問題也視而不見(例如彭劍之於“安保資金”),而對於“敵人”則表現出雞蛋裡也要挑骨頭的睚眥必報之態——聲稱陶文存在嚴重問題,“有可能誤導、危及兒童生命健康”,因此就有了前面所提到的方文。

方文發表後不久,就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其中的破綻。

文中有一句:“至少有兩個臨床報道稱,麻腮風疫苗中的新黴素殘留可能引起了急性全身過敏反應”,同時註明參考文獻2和3,然而其中的參考文獻2(http://t.cn/Ai3pBtgZ)根本沒有列出任何病例,只是一篇很短的評論而已。

方舟子所列出參考文獻白紙黑字,因此虛構病例被抓現行之後,實在是無法狡辯,只好很快發推特更正說:“不好意思,一開始誤引了一篇文獻(對內容無影響),已更正,轉載請以改過的為準“,然後刪除了參考文獻2,並將那句話改為“有臨床報道稱,麻腮風疫苗中的新黴素殘留可能引起了急性全身過敏反應”。

且不說是方舟子自稱的“誤引”,還是為了誤導讀者故意突破科普底線假造病例,退一萬步說,即便是誤引,方舟子科普水平之低劣也可見一斑。

要知道喝了多年“洋墨水”的方舟子很喜歡嘲笑別人英語不好。而對自己英文自信滿滿的方舟子,怎麼連這麼短一篇評論裡有沒有病例都搞不清?

更大的問題在於,那篇錯誤文獻的引用所導致的結論,絕非如方舟子所自我開脫的“對內容無影響”。

本來,方文和陶文爭論的焦點就在於是否需要擔心疫苗中的新黴素殘留。現在方文修改後,列出的文獻裡的病例從“至少有兩個”變成了“最多有一個”,而且這唯一的病例還並不能確定急性過敏反應確實是由於新黴素引發。說白了,疫苗中新黴素殘餘引發的急性過敏反應迄今根本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的發生概率,和擔心走路被天上掉下的隕石砸死如出一轍。

為了增加自己文章的權威性,方舟子煞有介事地引用來自美國疾控中心的操作建議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建議是,如果曾經有過對新黴素嚴重過敏(急性全身過敏反應),那麼就不應該接種那些會殘留新黴素的疫苗(包括麻腮風疫苗、滅活脊髓灰質炎疫苗、帶狀皰疹疫苗、流感疫苗等)。如果只是對新黴素有過接觸性皮炎反應,可以正常接種(文獻3)。

接種疫苗對個人、社會都有好處,但是對個人也有一定的風險,所以應該權衡收益與風險之後做出決定。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對新黴素過敏,或者只是有過因新黴素導致的接觸性皮炎,由於新黴素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本來就很罕見,碰巧因疫苗中新黴素殘留引起嚴重過敏反應的風險就更低了,在這種情況下,接種疫苗的收益大於風險,應該正常接種。

如果對新黴素有過急性全身過敏反應,在這種情況下疫苗中新黴素殘留引起嚴重過敏的風險大大增加,接種疫苗的收益小於風險,就不應該接種那些含有新黴素殘留的疫苗。

細心讀者對比陶文,不難發現,方舟子的說法和陶文給出的建議幾乎一模一樣。

陶文稱“不知道是否對抗生素過敏,那麼按照“疑罪從無”的原則,當作不過敏來處理“。方文說“疑罪從無”的說法不妥,可是對於這樣的人群,方文給出了不同的建議嗎?沒有,還是建議照常接種。那方舟子你讓別人擔心什麼呢?

非要說兩篇文章在此有什麼區別,也只是陶文稱對新黴素有嚴重過敏史的患者接種含新黴素殘餘的疫苗時應謹慎,而方文援引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說法稱有此類病史的不應接種這些疫苗。

科學公園編輯部邀請的審稿人查閱相關文獻後發現,並非所有權威機構都認為有新黴素嚴重過敏史的人應該一律避免接種相關的疫苗,例如美國過敏、哮喘與免疫學會就建議在接種前進行皮試。所以陶文此處表述雖然可以更清晰明確一些,但也算不上是錯誤。

方文題目是《不用擔心疫苗中的抗生素殘留嗎?》。一般來說,看到這類反問句形式的題目,人們總是默認文章會給出否定性的回答。可是如果仔細讀完方文,我們實際上可以得出結論:真的不需要擔心疫苗中的抗生素殘餘。

揭露方舟子的虛偽和雙標,遠離所謂的“科普作家”

方舟子

不得不說,方舟子果真無愧於中文網絡掐架話術第一人,居然能夠在和對方結論相同的情況下,批評對方結論大錯特錯。如此高超的寫作技巧,筆者自嘆不如。但是,把網絡掐架的話術使用到科普寫作當中,這種行為,讓人不寒而慄。

方舟子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冠冕堂皇地說:

“不是說不靠譜的‘科普作者’每篇文章都錯或每句話都錯。但更可怕的是十句話裡給你塞一句私貨,一般人是沒法識別的,有識別能力的人又未必注意到或注意到了未必有興趣有時間去澄清,畢竟沒有義務來替讀者一一把關。所以最省事也可靠的辦法是遠離這些‘科普作者’。”

在筆者看來,這段話恰恰是對方舟子式科普的最佳寫照——為了攻擊“敵人”不惜在科普文章中“誤引”甚至假造病例,這樣的所謂“科普作家”所寫出的所謂“科普”,還值得被廣大讀者所信任嗎?

“所以,最省事也可靠的辦法,就是遠離這種所謂的‘科普作家’。”

作者為清華大學博士,高級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