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科學是萬萬不能的

沒有科學是萬萬不能的

近年來人文學者在文章中批幾句“科學主義”已成為顯示自己見解高超的一種時髦。且不說像我這樣喜歡去給別人挑科學錯誤的人經常被戴上“科學主義者”的高帽,就連歡迎賽先生的“五·四”先賢們現在也被一些人稱為是想搞科學主義。這個科學主義究竟是什麼樣的可怕怪物呢?

按照《牛津英語詞典》的定義,科學主義通常是個貶義詞,是用來指相信科學知識和技術萬能的信仰,也用來指認為物理科學的研究方法能夠取代其他領域(例如哲學以及人類行為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的觀點。按照這個定義,科學主義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認為科學萬能,二是認為科學方法具有普適性,能用於傳統上被認為是非科學的其他領域。

因為這是一個用來貶損、醜化他人的詞語,所以未必真能反映出被貼上科學主義標籤的人的真實觀點。如果真有人相信科學萬能論,那隻能說這個人不太瞭解科學的本質、方法和精神。人們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受制於客觀規律,因此科學不可能像宗教、迷信那樣自稱能創造“奇蹟”。科學與萬能二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衝突,“科學萬能”就跟“科學宗教”、“科學迷信”一樣在語義上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我不知道是否真存在科學萬能論這種信仰,那些被稱為信仰“科學萬能論”的人,其實不過是相信沒有科學是萬萬不能的。

但是認為科學方法具有普適性,能夠應用於社會科學和人文學領域,卻並不荒唐,而且早已變成了現實。“科學主義”一詞出現於19世紀下半葉,科學的蓬勃發展已經開始觸及到人文領域時,引起了某些人文學者的反對,他們試圖用“主觀”的人文研究方法來對抗“客觀”的科學研究方法,批評那種想把科學方法應用於人文學研究的思想為科學主義。

這種對抗是徒勞的。傳統上被認為與科學無緣的一些領域,在今天已經在廣泛地應用科學方法,例如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倫理學乃至宗教學。這是“科學主義”的勝利。可以預料,科學方法在以後將會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不斷地衝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畢竟,科學方法是人類所能掌握的最可靠的研究方法,當然值得推廣。即使不能應用於研究一切問題,在學術上做一下嘗試也無妨。就連一直被國內某些人文學者抬出來做為反對科學主義的旗手的哈耶克,也極力主張用生物學成果來解釋社會現象,算得上是一位科學主義者。

許多人認為科學只能揭示客觀事實,而不能提供價值判斷,後者應該由哲學、宗教去做。這種觀點並不恰當。客觀事實會直接影響到價值判斷,準確的價值判斷也離不開客觀事實。沒有科學基礎或違背科學事實的價值判斷必然是盲目的。科學成果在今天對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宇宙、意識、起源、人性……這些概念在以前只是哲學、宗教問題,在今天卻是個科學問題。宇宙學、進化論、遺傳學、認知科學、生態學等等科學學科的研究成果都在挑戰傳統觀念,影響甚至直接提供價值判斷。

當然,還有許多領域、許多問題是科學一時無法解決的,甚至以後也難以解決的。但是科學還沒能去佔領這些角落,並不等於現在盤踞在那裡的種種說法就是合理的。既然科學方法是發現客觀真理的最可靠的方法,如果連科學都還無法做出回答,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其他的方法——比如神學的方法、迷信的方法——提供的答案反而是合理的呢?例如,關於人類的起源,在從前有無數的神學說教、民間傳說,在進化論出現後,人們就知道它們全是虛妄。

今天在中國引起關注的科學真偽問題,實際上根本就沒有涉及到未知的科學問題,也沒有進入科學之外的其他領域,而全都是在科學研究的領域,而且科學已經提供了明確的答案的,只不過反對者不願承認或不瞭解而已。如果僅僅是因為認為在科學的問題上,沒有科學是萬萬不能的,堅持要用科學方法、科學知識檢驗那些想到科學領域把水攪渾的非科學、偽科學學說,就成了科學主義,那麼,當這樣的科學主義者,其實光榮得很。“科學主義”這個貶義詞,由於反科學人士的濫用,在今天的中國,反而要變成褒義詞了。

2006.12.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