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世界》:方舟子,“歷史的中國”與“現實的美國”

《兩個世界》:方舟子,“歷史的中國”與“現實的美國”

《兩個世界》:方舟子,“歷史的中國”與“現實的美國”


我知道方舟子大名的時候,他已經是名聲在外的科普作家、打假鬥士。我對方舟子身陷其中的紛爭沒有詳細調查和密切跟進,所以不能評述各方的是非曲直。他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一個文氣甚至文弱、較真甚至偏執、嚴苛甚至刻薄、激昂甚至偏激的形象。我更多的把他歸類為公眾人物的行列。

《我的兩個世界》豐富了我對方舟子的認知:他是中文互聯網領域的先行者之一、是中國文史的發燒友、是社會現實固執而敏感的觀察者。這本書收集了方舟子二十多年行走江湖的隨筆和評論。之所以取名“兩個世界”,不是說方舟子有什麼“陰暗世界”,而是“歷史的中國”與“現實的美國”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世界。

坦率的說,方舟子的歷史隨筆在今天看來並沒有太新穎的觀點,也沒有系統的理論;詩詞鑑賞的文章在我看來更多的是作者個人的品讀;作者在《大師的側影》部分提到文壇糾紛,毫不掩飾自己對魯迅的崇拜,多少顯露出他經常示人的批評的一面。讀方舟子的文史文章,時不時出來懷疑和翻案。方舟子用理性和科學思維,重新考量了中國古代不少的人和事。

《兩個世界》:方舟子,“歷史的中國”與“現實的美國”


當然,方舟子的文章沒有沉溺在史料考辨中而不可自拔。正像生物學家做實驗的目的不是數據而是結論,我們讀史料的目的不是辨別真偽,而是感悟歷史規律。方舟子文中不乏歷史感悟,比如他覺得儒家教育的宗旨和內容說得再天花亂墜,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做官”。

在《美國傳奇》、《中美之間》等現實內容部分,方舟子展現了兩大塊主要內容,第一是介紹美國的社會形態和生活,第二是通過中美比較來抨擊社會上的醜惡現象。這些內容讀起來有些類似“林達”的美國觀察文章。但是,“林達”的文章是方舟子大力批判的一類行為。在方舟子看來,林達展現的美國不是真實的美國,而是削足適履後的二手貨。

“這種符合中國讀者口味,半真半假的文章讀起來當然是舒服極了,在這個假貨橫行的時代,知識界也不會例外。”方舟子一邊展現他認為真實的美國,一邊聯繫國內招搖撞騙的行為,有針對性地介紹美國相關真實情況,涉及科研造假、大學教育、司法制度等等。“這些都是利用國內普通人對國外情況的不瞭解來拔高自己。但是時代早就變了。要繼續利用國內外信息的不同步糊弄國人,已經越來越難了。”

《兩個世界》:方舟子,“歷史的中國”與“現實的美國”


有一種觀點認為,不管你喜不喜歡方舟子,你都不能否認方舟子存在的正面意義。尤其是在紛繁複雜的轉型時期,方舟子的存在對社會發展是有利的。我想補充的是,批人必先正己,打別人假的人自己必有過人的學識。不管我們認不認可,他那嚴謹的懷疑和深厚的學識都讓我們不能否認方舟子具有打假的“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