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不要對轉基因「盲目發聲」

答南京大學張辰宇教授:不要對轉基因“盲目發聲”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辰宇6月9日在群學書院-半城讀書舉辦的“醫學、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高峰論壇系列公益講座第二講上做了題為《轉基因:現狀與爭論背後的意蘊》,以專業人士自居,對關於“轉基因食品”爭論的雙方各打五十大板:

【在這場對於“轉基因食品”的大爭論中,“挺轉”與“反轉”雙方各執一詞。以“挺轉”的方舟子與“反轉”的崔永元為代表,我發現“挺轉”的主力都不是轉基因領域的大牛,在這個領域並沒有深入的研究,但卻認為自己掌握著科學的真理,盲目發聲,認為轉基因食品是絕對安全的,無害的,甚至對質疑的人說出“你們都不懂,你們是傻缺”的話語。但是事實上,科學沒有絕對的,都是逐步發現的,小RNA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現有轉基因領域的大牛們並沒有對於這個問題像方舟子這樣搖旗吶喊啊。

而“反轉”的主力基本都不是科學界的,用我們東北人的話講,都是“社會人”,大量傳播著毫無科學依據的東西,甚至謠言,我覺得有損雙方的對話,也不利於民眾真正瞭解轉基因食品。

事實上,我比較贊同早期崔永元對於轉基因食品的觀點,即民眾需要有知情權,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不是沒有疑議的,中國存在監管不力。但是後來崔永元被拱到了那個位置,原有理性的聲音也變得非理性了。

“方舟子們”與“崔永元們”爭論的過程中語言、思維和行為方式極其不理性,粗魯粗暴,缺乏基本的相互尊重,甚至將不同觀點轉化為私人恩怨,將原有的討論變成了爭論,甚至演變為罵戰,經過互聯網的發酵之後,雙方的鴻溝進一步拓寬,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

【轉基因的爭論在西方是一個“利益”問題,在中國是一個社會問題,“挺”“反”雙方的討論極其不理性、不專業,民眾的科學素養不高,政府的公信力不足讓民眾幸福。】

張教授批評“挺”“反”雙方的討論極其不理性、不專業,當然是認為自己非常理性、專業的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張教授自己理性、專業到什麼程度。

張教授說“‘挺轉’的主力都不是轉基因領域的大牛,在這個領域並沒有深入的研究”,挺轉的主力中當然有轉基因領域的大牛,包括中國做轉基因的幾名院士,例如範雲六、戴景瑞、朱作言、張啟發,牛肯定比張教授還大。張教授也許認為他們不算挺轉的主力,我才算吧。我當然不是轉基因領域的大牛,但不是轉基因領域的大牛不等於就“在這個領域並沒有深入的研究”,更不等於就不能科普轉基因,否則張教授本人也不從事轉基因的科研(原來是研究糖尿病的,後來突然研究起了植物微小RNA),更不是大牛,怎麼也做起轉基因的科普呢?要掌握轉基因的知識,並不需要本人做轉基因的科研,有生物學教育背景並掌握相關的資料即可。張教授生物學教育背景是有的(雖然不怎麼樣),但是相關的資料沒有認真去掌握。

張教授批評我說:“認為自己掌握著科學的真理,盲目發聲,認為轉基因食品是絕對安全的,無害的,甚至對質疑的人說出‘你們都不懂,你們是傻缺’的話語。”

我當然認為自己在轉基因問題上掌握著科學的真理,否則我還做什麼科普,應該去接受科普才對。張教授本人如果不認為自己掌握著科學的真理,怎麼好意思批評別人“極其不理性、不專業”“科學素養不高”呢?

所以認為自己掌握著科學的真理不是問題,“盲目發聲”才是問題。我受過系統的生物學訓練(比張教授受的訓練還強點),寫過兩本科普轉基因的書(正在編輯第三本)和上百篇轉基因科普文章,都是儘量根據科學文獻和權威資料,自信對轉基因技術和有關爭議的瞭解遠不是明顯是為了做演講才臨時胡亂找了點資料的張教授可比。張教授說我“盲目發聲”,就請他具體地指出來我的書中、文章中哪一點是“盲目發聲”,否則他就是在造謠。

張教授還說我:“認為轉基因食品是絕對安全的,無害的,甚至對質疑的人說出‘你們都不懂,你們是傻缺’的話語。”這也完全是造謠。我多次說過,絕對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反轉控要求轉基因食品證明絕對安全、無害是漫天要價。只要證明了轉基因食品和同類非轉基因食品一樣安全甚至更安全,就可以放心,而被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都是證明過的,都可放心食用。我從來沒有對質疑的人說出“你們都不懂,你們是傻缺”的話語,否則我寫那麼多文章苦口婆心去科普轉基因幹什麼?

張教授說:“事實上,我比較贊同早期崔永元對於轉基因食品的觀點,即民眾需要有知情權,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不是沒有疑議的,中國存在監管不力。”事實上,崔永元早期就一直在造謠轉基因食品不安全,例如造謠說轉基因食品含有“不明病原體”,難道張教授也比較贊同?張教授還贊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不是沒有疑議的”,“雖然目前尚未發現轉基因食品危害人類健康的確切證據,但並不表示將來也不會發現。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具有累積性和潛伏性,需要長期監測才能對其安全性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憑這點就該把張教授劃為“反轉派”,他怎麼又聲稱自己不反對轉基因呢?一種食品的安全性有疑議還能上市嗎?還能放心地吃嗎?各個國際權威機構、各國監管部門都認為目前對轉基因食品的評價是充分、恰當的,張教授憑什麼說“需要長期監測才能對其安全性作出較為客觀的評價”?就因為他極其“專業”地發現了“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具有累積性和潛伏性”?身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對轉基因的認識如此糊塗,卻偏要舉著“專業”的大棒砸人,要砸南京大學的牌子?

張教授說:“‘方舟子們’與‘崔永元們’爭論的過程中語言、思維和行為方式極其不理性,粗魯粗暴,缺乏基本的相互尊重,甚至將不同觀點轉化為私人恩怨,將原有的討論變成了爭論,甚至演變為罵戰”,張教授說這種話大概覺得自己很客觀公正中立,然而任何不帶偏見的人如果真的對比過雙方的言論,都不會說出如此混淆視聽的話,居然認為“方舟子們”與“崔永元們”是同一類人。所以善意地說,張教授在這裡是“盲目發聲”,不客氣地說,則是因為張教授和我有“私人恩怨”故意顛倒黑白。

在張教授的研究(他自稱“重大發現”,並因此開創了“南京學派”)被反轉控利用時,我評論過他的研究的實質,讓他至今耿耿於懷,在講座前面這麼說:“因為我的這項研究,網上有很多人將我列入了‘反對轉基因’的陣營,也有研究者指責我的研究並未被國外實驗室重複,因此該項研究時誇張且失實的。”這裡說的“有研究者”指的就是我。我在《笑話百出的“小崔考察轉基因”》這麼說:

【崔永元介紹說,“2011年南京大學張辰宇發現植物中的微小RNA能夠進入血液,這表明人們在吃轉基因食品的時候,可以攝入食物的遺傳信息片段。”張辰宇的實驗結果國外幾個實驗室都重複不出來,可能不是真實結果。即使是真實的,也與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無關。轉基因作物並不改變植物中的微小RNA,轉基因食品中的微小RNA是原來就有的,所以人們在吃轉基因食品的時候,和吃同類非轉基因食品一樣,即使能攝入微小RNA,攝入的也是原有的微小RNA。如果擔心攝入微小RNA會影響人體,那麼首先要擔心的是非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吃普通大米就要擔心被裡面的微小RNA影響了人體,吃轉基因大米並不增加這種風險。】

其實我當時說得太客氣了,不夠“專業”。更“專業”地說吧,國外很多家實驗室不僅到最近都沒能重複出張教授的實驗結果,還懷疑張教授的實驗結果是汙染所致,是假象,有一個還諷刺說這可能是“只在一個實驗室特殊技術或條件下才能做出的結果”(見文獻)。當然這不妨礙張教授自稱是一個“重大的發現”、“我的發現已經有太多的人重複出來了”,還有聲有色地描述孟山都如何害怕他這個發現:

【我確實不喜歡孟山都這家公司。因為作為一家壟斷公司,它為了自身利益公然阻撓科學發現。我到布魯塞爾去的時候,碰到了孟山都的首席科學家,他說我的發現在當時已經影響了他們的市場,而且使他們產生額外的成本大概是每年1.2億美金左右,就是用來查這些microRNA是否對人體有影響。1.2億美金啊,那他肯定要反對我了。】

不知道他碰到了哪個孟山都的哪個首席科學家,會這麼害怕一個沒有獲得公認的“重大發現”,每年花那麼多錢去查沒有哪個監管部門要求查的“這些microRNA是否對人體有影響”。哪個孟山都傻到這種程度,別是蒙山都吧?

看這次講座的現場照片發現,江蘇省還為張教授建了一個“江蘇省小核糖核酸工程研究中心”。為一篇別人重複不出來的論文就建一箇中心,正如河北省為韓春雨的一篇別人同樣重複不出來的論文建了一個“基因編輯研究中心”一樣,都是因為現在中國的“重大發現”太多了,錢也太多了。

2018.6.21

文獻:

1. Witwer KW. Alternative miRNAs? Human sequences misidentified as plant miRNAs in plant studies and in human plasma. F1000Res. 2018 Feb 28;7:244.

2. Huang H, Davis CD, Wang TTY. Extensive Degradation and Low Bioavailability of Orally Consumed Corn miRNAs in Mice. Nutrients. 2018 Feb 15;10(2).

4. Kang W, Bang-Berthelsen CH, Holm A, Houben AJ, Müller AH, Thymann T, Pociot F, Estivill X, Friedlander MR. Survey of 800+ data sets from human tissue and body fluid reveals xenomiRs are likely artifacts. RNA. 2017 Apr;23(4):433-445.

5. Masood M, Everett CP, Chan SY, Snow JW. Negligible uptake and transfer of diet-derived pollen microRNAs in adult honey bees. RNA Biol. 2016;13(1):109-18.

6. Tosar JP, Rovira C, Naya H, Cayota A. Mining of public sequencing databases supports a non-dietary origin for putative foreign miRNAs: underestimated effects of contamination in NGS. RNA. 2014 Jun;20(6):754-7.

7. Witwer KW, Hirschi KD. Transfer and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dietary microRNAs in vertebrates: concepts in search of corroboration: negative results challenge the hypothesis that dietary xenomiRs cross the gut and regulate genes in ingesting vertebrates, but important questions persist. Bioessays. 2014 Apr;36(4):394-406.

8. Witwer KW, McAlexander MA, Queen SE, Adams RJ.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droplet digital PCR for plant miRNAs in mammalian blood provide little evidence for general uptake of dietary miRNAs: limited evidence for general uptake of dietary plant xenomiRs. RNA Biol. 2013 Jul;10(7):1080-6.

9. Snow JW, Hale AE, Isaacs SK, Baggish AL, Chan SY. Ineffective delivery of diet-derived microRNAs to recipient animal organisms. RNA Biol. 2013 Jul;10(7):1107-16.

10. Dickinson B, Zhang Y, Petrick JS, Heck G, Ivashuta S, Marshall WS. Lack of detectable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plant microRNAs after feeding in mice. Nat Biotechnol. 2013 Nov;31(11):96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