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湖南湘潭,歷史悠久,自南朝以來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至於“湘潭”之名的由來,一般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因處湘江之曲多“潭”而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是因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而得名。無論因何得名,“金湘潭”之名,都名不虛傳。

湘潭偉人、名家燦若星辰,更有“湘中靈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的美譽。湘潭是中南地區的工業重鎮,隨著發展的深入,未來會更加美好。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雖然湘潭在地理位置上離長沙很近,但在飲食方面,卻有很多優於長沙之處,所謂“一部湘菜史,半部湘潭寫”。湘潭的美食琳琅滿目,數不勝數。

毛氏紅燒肉

又名毛家紅燒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傳統名餚,屬於湘菜系。 毛氏紅燒肉以五花肉為主料,白糖、料酒為有色調味料燒製而成。成菜後,色澤金黃,油而不膩。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至於“毛氏紅燒肉”的來由,這裡就不多說了,簡單的介紹一下它的家常做法:

1. 五花肉洗淨,冷水下鍋,大火煮開後撇去浮沫再煮2分鐘後關火。

2. 將五花肉的皮刮乾淨,切成2.5釐米見方的肉塊。

3. 大蒜剝皮洗淨切片,幹辣椒切段。

4. 炒鍋燒熱,放少量油,小火煸香蒜片、幹辣椒段、桂皮和八角。

5. 倒入肉塊翻炒,炒至變色後盛出。

6. 另起炒鍋放少量油,下入白糖,開小火熬化。

7. 然後迅速將炒香的肉塊倒入翻炒,將其均勻上色。

8. 調入料酒、鹽,倒入高湯,大火燒開後轉小火慢燉1個小時左右。

9. 關火前調入雞精和蜂蜜,即可出鍋盛盤。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湘潭檳榔

"檳榔越嚼越有勁,這口出來那口進,交朋結友打園臺,避瘟開胃解油性。"這是一首流傳在湘潭街頭巷尾的民謠,生動地反映了檳榔與湘潭人民和湘潭食文化的不解之緣。

檳榔,作為一種小吃食品,已在湘潭生根發展達三百餘年的歷史。如果說海南是檳榔的第一故鄉,那湘潭就是檳榔的第二個故鄉。湘潭人吃檳榔很是講究。剛摘下的鮮果呈青色,形似鴨蛋而略短,先用水煮兩小時左右,使之變成棕紅色,再用煙薰七天七夜,就成了乾果,這道工序一般在產地完成。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買回乾果後,用清水洗淨,用開水燙過,噴上少量糖精水,存放二十四小時左右,才可食用。食前用刀把檳榔剖成兩至四瓣,點上用石灰加飴糖熬成的滷水,有的人還愛點上一滴桂子油,放入口中反覆咀嚼,又甜又澀,芳香滿口,越嚼越有味,餘味悠長。

檳榔還可作藥用,性溫,味苦,主治蟲積、食滯、脘腹脹育、水腫腳氣等症。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腦髓卷

現在全國很多城市都可以買到“腦髓卷”,其實,“腦髓卷”最早的記載則是出自湘潭,據《湘潭縣誌》記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就譽滿三湘,晚清名士王壬秋特別愛吃這種麵食點心,曾寫下了“謝弦揚笛祥華卷”的詩句。

腦髓卷並不是由某種動物腦髓做成的,而是用豬肉去皮去素絞成肉泥,然後冰凍捲筒而成。因其味道醇甜,質地細軟,而在湖南各地廣為流傳。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燈芯糕

“燈芯糕”因形似燈芯,潔白柔潤,並且可以用火點燃而得名,點燃之後的“燈芯糕”散發純淨的玉桂香味。

湘潭製作燈芯糕,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140多年前,在清代咸豐年間全國名特產品博覽會上,湘潭燈芯糕被評為一等特產;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賽會上,受到各國代表的稱讚;1988年5月,又被評為湖南省“名糕點”。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冰糖湘蓮

“冰糖湘蓮”是湖南甜菜中的名餚。此菜湯清,蓮白透紅,蓮子粉糯,清香宜人,白蓮浮於清湯之上,宛如珍珠浮於水中,“湘蓮”歷史悠久,自西漢以來,白蓮常用作皇室貢品,故“湘蓮”又稱貢蓮。

“湘蓮’主要產於洞庭湖區一帶,湘潭為著名產區,“湘蓮’有紅蓮、白蓮之分,其中白蓮圓滾潔白,粉糯清香,位於全國之首。金代詩人張楫品嚐“心清猶帶小荷香”的新白蓮後,曾發出“口腹累人良可笑,此身便欲老湖湘”的感嘆。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冰糖湘蓮”在明清以前,就比較盛行,最早稱“糧蓮心”,不過當時製作較簡單,自近代才用冰糖製作,故稱“冰糖湘蓮”。

眾所周知,湘潭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湖湘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自形成以來,以其特有的“湖湘氣質”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流派。而湖湘文化中的酒文化更是對中國近代白酒產業產生了重要影響。

湖南湘潭的“毛氏紅燒肉”

湘西所處的北緯28度,是一條串聯中國濃香、醬香型頂級白酒的釀酒龍脈。在這條被坊間譽為釀酒龍脈的沿線上,好酒如同珍珠鑲嵌在珠鏈般的龍脈上。

實際上,在北緯28度附近,也正是馥郁香型白酒酒鬼酒、濃醬兼香型白酒鳳凰情的核心產區。從地理意義和人文因素上,龍脈沿線無論是在獨特的氣候、地形和土壤上,還是在水質、溫度和微生物群繁衍上,都充滿了大自然的慷慨饋贈。與此同時,它還賦予了當地人“好酒善飲”的風俗。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