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衰亡史1:五賢帝時代》

關於作者

愛德華·吉本,啟蒙運動晚期英國著名歷史學家。他在對羅馬帝國開展了歷時20餘年的研究後,用全新的歷史寫作手法創作了《羅馬帝國衰亡史》,為啟蒙運動的歐洲提供了深刻借鑑和反思。《國富論》的作者、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說,“《羅馬帝國衰亡史》足可以讓吉本列入歐洲文史界的首位。”

關於本書

本書是作者畢生智慧和研究成果的結晶,完整敘述了從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起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1300多年的歷史,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經濟、軍事、宗教、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書中既有對羅馬帝國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也有對當時歷史圖景的呈現,是研究羅馬史、解析中世紀歐洲的經典必讀書目。

核心內容

詳細介紹了全書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分析了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產生和終結的始末緣由。

前言

你好,今天為你解讀的是《羅馬帝國衰亡史》,這套書一共分為六卷,中文版總計大約380萬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鴻篇鉅著。從今天開始,我將分六期為你解讀這套書的精華:到底是什麼導致曾經強大的羅馬帝國,由盛轉衰,直到滅亡的?

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一期。在全部內容開始以前,非常有必要把這套書做一個整體介紹。這不僅方便你更好地理解這六期內容,也能讓你對這部作品所處的“歷史座標”有一個全局性的把握。這本書是一部講宏大歷史的著作,它的成書年代,同樣是處在另外一個宏大歷史背景下,也就是歐洲的啟蒙運動。兩者之間,有著非常隱秘的關聯。

你可能知道:羅馬帝國是人類歷史上,少數幾個世界級帝國。它的分量是可以和中國的漢帝國、唐帝國相媲美的。所以它的興盛和衰亡,對歐洲乃至整個西方世界,也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古到今,每當歐洲人想要開展“文化尋根”的時候,總是很自然地會到希臘羅馬的歷史裡去找。尤其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距離羅馬帝國滅亡還沒多少年。“羅馬問題”更是啟蒙思想家們汲取養分、吸取教訓的源泉。

你可能會說,這羅馬帝國不是很遙遠的事了嗎?怎麼會說剛剛滅亡不久呢?這裡我們就要澄清一個概念了,那就是什麼是羅馬帝國?很多中國人認為:所謂的羅馬帝國只是在人們熟知的凱撒那個時代。隨著蠻族入侵,羅馬城陷落,之後就沒了。如果這麼算,怎麼也一兩千年了。但實際上,歐洲人還真不是這麼看。

在他們看來,一千多年前蠻族入侵攻陷羅馬,滅亡的那個只是西羅馬帝國。後來遷都到東部的拜占庭,依然以羅馬帝國“正宗法統”繼承者的身份,一直堅持到了1453年。隨著後來君士坦丁堡陷落,東羅馬也滅亡了,整個羅馬帝國才算完全終結。而這個時候,已經是15世紀中期了。也就是說,羅馬帝國不止是個古代國家,它已經有一隻腳跨進近現代了。

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也是堅持的這個觀點。作者從公元96年羅馬“五賢帝時代”一直寫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前後後涉及1300多年曆史。之所以從這個時間點起筆,也體現出作者的鮮明意圖:就是要探究羅馬帝國從衰落到滅亡的線索,為“啟蒙運動”的歐洲,提供歷史借鑑。因為,五賢帝時代是羅馬最後的黃金時代,在這之前,整個帝國總體處於上升通道,在這之後,就江河日下了。在作者看來,瞭解一個巨大帝國是怎麼一步步瓦解的,對當時的社會,有著更重要的現實意義。

畢竟,《羅馬帝國衰亡史》成書的18世紀,距離歐洲人認為的“15世紀羅馬帝國終結”不過才兩三百年。這就像一座大廈倒了之後,它的餘波還在,這些餘波就包括剛才說的啟蒙運動。這是繼文藝復興之後,整個歐洲又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這次運動以“理性主義”為原則,開展了一系列批判和自我反思。羅馬帝國衰亡,既是反思的對象,也還間接推動了啟蒙運動的產生。往深了說,這幾百年間的歷史,都是相互關聯、互相影響的。

就比如《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出版時間是在1776年。如果單純看這個年份,你可能會覺得有點陌生,但如果提到另一些同時代的作品或者重大事件,你可能就恍然大悟了。比方說1776年的同一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表;美國《獨立宣言》簽署;瓦特的第一批蒸汽機出廠。而這套書最後一卷出版後,僅僅第二年,法國大革命就拉開序幕。

對於這些事,很難像做算術題一樣,用簡單的因果關係來說,是誰直接導致了誰,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在啟蒙運動的大潮下薰陶,又共同塑造著這個時代。這方面,在本書的作者愛德華·吉本身上,就有非常好的體現。吉本出生在英國一箇中產家庭。年少體弱多病,性格內向,反而讓他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這種習慣讓他接觸到了啟蒙運動前期很多思想家的著作,比如孟德斯鳩、約翰·洛克等等。甚至在求學期間,他還見到了大名鼎鼎的伏爾泰,要知道十八世紀,可是“伏爾泰的世紀”。這些點點滴滴,都對吉本的世界觀、歷史觀,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影響,也不可避免地體現在他的作品當中。

比如他早年曾經信仰基督教中非常傳統的一派,叫做天主教。由於受到啟蒙運動“反教權”這個思想的影響,又改信了基督教中的改革派:基督新教。在動筆寫《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後,他甚至把基督教的興起和傳播,作為導致羅馬帝國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給予了批評態度。這些我在後面講述書中具體觀點的時候,都會陸續提到。

無論如何,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一部開創性的偉大著作。他所開創的,不僅僅是某個觀點、某個角度,更是一種全新的寫法。在他之前,歐洲還從來沒有過這樣規模巨大的通史類著作。即便有一些歷史題材的作品,要麼就是對某一時代的描寫,要麼就是徹頭徹尾的“神學史觀”,也就是從伊甸園、大洪水、上帝造人這些寫起。

吉本的寫作手法,完全不一樣。他堅持了啟蒙時代理性主義的原則,按照時間順序,對羅馬帝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民生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和分析。他非常注意史料的考據,但凡歷史上有記錄的,都逐一做了註釋。甚至有兩年的時間,他還承擔了“半個考古學家”的職能,專門停下筆來,對古代文獻、法典、錢幣、碑刻進行蒐集、整理。有意思的是,這其中還包括了很多古代中國和羅馬有關的典籍。

正是由於作者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這部作品才得以成為經久不息的傳世經典。就連著名的《國富論》作者,英國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都說:《羅馬帝國衰亡史》的出版,足可以讓吉本列入歐洲文史界的首位;著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歷史寫作”的專家湯普森也指出:《羅馬帝國衰亡史》代表著18世紀啟蒙時代,一切說英語國家歷史著作的最高水平。好,以上就是關於這套書的總體介紹。

下面我就來給你正式解讀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由於它的體量太過龐大,我們的解讀將分為六期。這六期的大致安排是這樣的:第一期,除了剛才介紹的“歷史座標”之外,我會給你講一講羅馬帝國的五賢帝時代,這也是羅馬最後的黃金時代;第二期,我會講到由軍事改革和普發公民權,引發帝國衰落的塞維魯王朝;第三期,我來談一談著名的“三世紀危機”,這是羅馬帝國的一次全面社會危機;第四期,我會講到“四帝共治”,東西羅馬分野,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第五期,我們說一說東羅馬,也就是後來拜占庭帝國的中興和困境;第六期,我會講到東羅馬的衰落,和整個羅馬帝國滅亡留給後世的歷史教訓。

這期音頻,我會以五賢帝時代的皇位傳承製度為線索,來講一講這個羅馬帝國最後的黃金時代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樣消亡的。下面,我們就來一個個說。

第一部分

先來看看: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度,讓羅馬帝國迎來了五賢帝的黃金時代。

什麼是五賢帝呢?這是指從公元96年到180年,相繼有五位賢明的君主,擔任羅馬帝國皇帝。這將近100年的時間,羅馬帝國無論是國力,還是民生,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帝國政通人和、天下太平,並且這五位皇帝都以仁政著稱,所以稱作五賢帝。而這個階段,也是本書作者愛德華·吉本高度讚賞的,認為是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

在作者看來,這個黃金時代之所以能夠降臨羅馬帝國,就是由於從公元96年開始,羅馬帝國採取了一套舉賢任能的皇帝傳承製度。說到這你可能會很詫異,難道不是老皇帝傳給自己的兒子嗎?在五賢帝時代,還真不是依靠血緣繼承皇位的。他們實行的這套繼承製度具體來說,就是在上一個皇帝生前,就開始尋找、挖掘帝國內部有才幹的人,收為養子,然後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再讓養子繼承王位。縱觀整個五賢帝時代都是這麼做的,也因此湧現了幾位歷史上著名的好皇帝,比如圖拉真,就曾經被譽為“羅馬帝國最優秀的第一公民”。

《羅馬帝國衰亡史1:五賢帝時代》

那麼羅馬帝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傳承製度?它的歷史意義怎麼理解呢?我們把五賢帝時代,還原到整個羅馬帝國的“大歷史”裡去看,你會更好理解一些。我們往五賢帝之前看看,你可能知道兩個名字:凱撒和屋大維。他們要早於五賢帝時代,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在他們之前,是延續了500多年的羅馬共和國。

凱撒和屋大維大約生活在公元元年前後,是羅馬共和國向羅馬帝國轉變的過渡時期,距離五賢帝時代不過一百多年。因此,共和的思想依然非常深厚。按照羅馬共和國的傳統:羅馬的權力架構,由公民大會、元老院和執政官相互制約,是一種平民政治、貴族政治和君主制的混合體。

所謂公民大會,直觀地理解就是羅馬人從基層老百姓當中,一級一級選上來的人組成的大會。它代表的是平民的利益,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直接民主”;相比起來,元老院代表的就是貴族的利益了。一聽元老這詞,也不會是一般人。沒錯,元老院是羅馬特有的一種權力組織,它最早可以追溯到部落時代的一百位“家族首領”。這些家族首領到後來,就演化成了元老院;那執政官又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負責執行公民大會和元老院決議的人。畢竟,無論是什麼樣的機制和組織形式,最後也得有人“幹活”吧?羅馬執政官的主要職責,就是代表國家處理政務,比如宣佈對外戰爭、對內徵稅等等。也可以理解為,執行公民大會和元老院決議,最終“幹活”的那個人。

理論上,執政官應當由元老院選舉產生,但隨著羅馬共和國末期,軍事權力的上升,這種選舉越來越流於形式。直到凱撒掌權,把自己任命為終身獨裁官,共和制也走向解體。不過,由於凱撒的權力在短時間內上升得太快,最終他被元老院貴族刺殺。在凱撒死後,他的繼任者屋大維平定內亂,改組政府。他吸取了凱撒的教訓,用幾十年時間進行了漸進式改革。最終,建立了集軍事、經濟、宗教大權為一身的獨裁政體“元首制”。元首制的最主要特徵就是:元老院已經不再對國家領導人具有關鍵性的抗衡能力。

屋大維被認為是“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被授予“奧古斯都”的稱號。這個詞的字面含義是神聖的、至尊的。現代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歐洲語言裡的“八月”,就是來自於這個詞。英語發音 August ,是不是跟奧古斯都挺像的?不過要注意的是,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中國古代的皇帝,含義不太一樣。比方說:屋大維生活的年代,大致相當於中國西漢的漢成帝到王莽建立的“大新”政權的交替時期。

在同時代漢朝的君主制裡,講的是“天子”的概念,也就是說:皇帝的旨意,就是天的意思。這裡邊就已經包含了“超越所有普通百姓”的含義在裡邊。所以,在權力等級上,中國古代皇帝的權力是絕對的。它的傳承是按照“家天下”的原則,在家族內部按血緣繼承。所以你看,從西漢到東漢,不管皇帝怎麼變,他還是姓劉,即便這中間出了個王莽,他還是被認為是篡位,不是正統。

但羅馬就不一樣了。儘管它的皇帝也叫做“皇帝”,但本質上,這是一種“披著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往深了說,元老院即便只能起到蓋個“橡皮圖章”的作用,但這個圖章還是在的。共和制就算是“外衣”,這個外衣也還是要披的。並且,由於之前500年的共和傳統,整個羅馬的社會心理也不允許出現,像同時期中國那樣的“家天下”的傳承。

那麼問題就來了。元老院的選舉已經不怎麼起作用了,世襲的血緣傳承又不太被接受,那如果一個皇帝去世了,下一任皇帝該怎麼繼任呢?這還真就成了一個問題。至少在公元14年屋大維死後,一直到五賢帝時代開始的公元96年,這八十多年間,剛剛誕生不久的“羅馬帝國”就出現了好幾種“解決方案”。

比如說,屋大維死後的兩代皇帝,都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養子;而再往後,由於剛才說的羅馬內部軍事權力上升,軍人階層已經成為一個小集團,又出現了軍人擁立皇帝的情況出現。這期間,出現了一些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比如尼祿和卡里古拉,他們實行恐怖統治、濫殺無辜,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更糟糕的情況是:地方將領擁兵自重,開始親自出手搶皇位,開創了極壞的先例,甚至在公元69年,出現了“四帝之年”的情況。也就是:在一年內輪流換了四位皇帝。這些皇帝,不是行省長官,就是軍團統帥。曾經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大權在握的元老院,這時候已經成了牆頭草。基本上是看殺進羅馬城的軍隊,誰實力最強,就尊誰為皇帝,完全成了一種對既成軍事實力的追認。

這種混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了公元96年,66歲的涅爾瓦登位後才平息。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古代,66歲已經是很大的年紀。涅爾瓦深知自己時間已經不多,精力不足以掌控整個國家。雖然他也有親屬,但一方面當時的羅馬還沒有形成血統繼承的傳統,另一方面涅爾瓦也反思了過去八十多年帝國混亂的深刻原因。所以,涅爾瓦遍訪帝國全境,找到了當時在羅馬帝國具有很高聲望的圖拉真,收為養子,給了他很多權力,並且作為未來皇帝的繼承人。就這樣,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度誕生了。

涅爾瓦在位只有兩年,歷史上關於他的記載不多。但有一點,是包括這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愛德華·吉本和很多其他史學家都肯定的:他創立了一種更加穩健的皇位繼承製度。也就是:把德才兼備的人收為養子,當成未來的繼承人加以培養。這樣既保證權力的平穩交接,又讓下一任皇帝的才幹得以施展。正是由於這種繼承製度的確立,才讓羅馬在接下來的八十多年裡,密集出現了好幾任高水平的皇帝,進入五賢帝的黃金時代。

五位賢帝當中,最有名的就是“馬上皇帝”圖拉真,也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被涅爾瓦收為養子的這位。圖拉真在繼任皇帝之前,就已經是當時羅馬帝國的名將,負責鎮守整個帝國最難把守的日耳曼邊境。由於戰功卓著,所以一直受到百姓的擁戴,甚至崇拜。涅爾瓦去世以後,圖拉真順利登上皇位,憑藉他的才幹,把帝國的治理帶到了一個新高度。他是怎麼做的呢?

很智慧,修復了和元老院的關係,遇到國家大事都會和元老們商討,不獨斷專行。同時,減輕稅負,設立“慈善基金”,恢復生產和生活。還要求所有羅馬貴族必須拿出總財產的三分之一在羅馬買地,把財富最大限度留在國內。在鞏固經濟基礎後,他開始了新一輪征服,這次征服距離上次的凱撒、屋大維時代,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羅馬軍團很久不見的雄風,又重振起來。他先是征服了盛產金銀的達契亞地區,充實了國庫,擴展了東部領土,隨後,又攻佔了兩河流域的安息帝國,把控了絲綢之路西段的貿易要道。

圖真在位19年,把羅馬帝國的國力推向了頂峰。這時候的羅馬帝國經濟繁榮,民生興旺。領土方面,東達兩河流域,西抵大西洋,北面是不列顛和日耳曼地區,南邊是埃及和北非,達到了整個羅馬歷史上的最大疆域。而圖拉真本人,也以他的文治武功,在羅馬帝國皇帝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在他去世很多年後,元老院在新皇帝登基時發表文告,還會說:願你像奧古斯都一樣造福百姓,願你像圖拉真一樣仁厚善良。今天的意大利首都羅馬城,還豎立著一座40米高的大理石紀念碑,叫做“圖拉真紀功柱”,它上面記錄了圖拉真皇帝在達契亞戰爭中的豐功偉績。而達契亞地區的後人,至今還講著一種和意大利語非常相近的拉丁方言。兩千多年後,在這裡建立的國家,叫做羅馬尼亞。

這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一個觀點: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度,讓羅馬帝國迎來了五賢帝的黃金時代。由於羅馬500年的共和傳統深厚,在它轉變為帝國之後,仍然保持著共和的形式,在皇位的傳承上不遵循血統繼承,但這也帶來了混亂。直到五賢帝時代,開始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方式、繼承製度才穩定下來。賢明的君主密集出現,讓羅馬迎來了黃金時代。

第二部分

下面來看看:皇位傳承的任人唯親,終結了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

五賢帝時代的最後一位皇帝,叫做馬可·奧略留,這是一位著名的“哲學家皇帝”。提到這個名字你可能比較陌生,但提到他的一部著作,你很可能聽說過,這部著作的名字叫做《沉思錄》。1958年,梁實秋先生曾經把它翻譯成中文。在前些年,這也是國內的暢銷書,它的作者就是這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略留。

奧略留的一生也是戎馬生涯、文武兼備。不過他人生唯一的汙點,就是沒有很好地堅持之前四位皇帝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度,而把皇位傳給自己的親生兒子。說起來,這確實有點歷史的偶然:奧略留本來有三個兒子,其中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但這對兄弟很早就夭折了。這讓皇帝兼父親的奧略留,精神上很受打擊,所以他決心把自己唯一的兒子培養成繼任者。但從國家的角度,這樣做就有點感情用事了。因為當他產生這個想法,並開始醞釀實施培養計劃的時候,就已經放棄了之前任人唯賢的繼承原則,把皇帝的選擇標準變成了任人唯親。

他這個兒子名叫康茂德。在2000年的時候,曾經有一部電影叫做《角鬥士》,就是以他為原型,其中,電影當中還有一位老皇帝,就是馬可·奧略留。回到現實當中,康茂德五歲就被列為凱撒。本來凱撒只是人名,但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演變成了一個職位的名字,基本上可以說是僅次於皇帝的位置。接下來,康茂德十六歲時再次受封統帥,十七歲就得到了和父親相同的稱號:奧古斯都,這極大地助長了這位未來皇帝心中的傲氣。儘管如此,奧略留還是極力栽培自己的兒子,並帶著他一起參加戰爭以增加威望。公元180年,在奧略留戰死沙場以後,20歲的康茂德很自然就登位成為帝國下一任皇帝。

不過,康茂德不是像之前皇帝一樣,經過歷練成為賢才,然後,被上一任皇帝收為養子,再考慮是不是可以繼任皇帝,而是從一開始,就被內定為皇帝,所以缺乏政治經驗。再加上他少年成名,也遭到家族中其他人的嫉妒,所以擔任皇帝不久,就差點遭到刺殺。

在這次刺殺風波之後,康茂德對治理國家,徹底失去了信心和興趣。他經常懷疑帝國內部有人要害他,所以,開始任用離他最近的近衛軍,而對不瞭解的國家將領濫殺無辜。甚至,他還敵視元老院,動不動就以莫須有的罪名抓人,不經過審判就處死。整個帝國上上下下,被他搞得烏煙瘴氣。

至於這位皇帝本人卻樂得清閒,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了近衛軍長官去處理,自己卻沉溺在狩獵和角鬥當中。這樣一來,宮廷內臣大權獨攬,權錢交易橫行,百姓怨聲載道。而當矛盾激化的時候,他的處理方式也不是首先反省自己,而是把近衛軍長官交出去頂罪。這樣一來,連他身邊的近衛軍也開始對他產生怨恨。終於有一天,在他從競技場回宮洗浴的時候,被情婦和近衛軍合謀殺死。

康茂德死後,羅馬帝國又開始陷入了無休無止的內亂,並且再也沒有恢復過來。曾經黃金時代的盛世一去不復返,五賢帝的體系最終也沒有醞釀出第六位賢帝。你可能會問:這一切難道只是因為馬可·奧略留選擇了自己的親兒子,作為皇帝繼任?在中國古代的“家天下”不也都是血緣繼承,怎麼就能延續下來這麼久呢?

這話說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傳統。所謂傳統,它代表了一整套體系。中國古代的血緣繼承之所以能夠持續那麼久,可不僅是皇帝一個人的事,還包括整個社會觀念、官僚體系等等。就拿人們最熟悉的“君權神授”這件事來說,這是中國在秦漢時代很早就確立的。這就保證了在實行血統傳承的時候,整個社會心理的平穩過渡。

但羅馬不存在這個傳統,並且它一會是元老院推舉,一會是養子繼承,一會又是血緣繼承,整個繼承系統非常混亂。就算五賢帝時代確定了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但這種制度非常脆弱,很容易因為某一個皇帝的不堅持,整個鏈條就斷了。而“君權神授”的觀念是直到羅馬帝國末期,另外一位皇帝戴克裡先登位才漸漸發展出來。不過這個時候,已經晚了。這一點我在第三期講到“四帝共治”和東西羅馬分立的時候,還會提到。

這就是今天給你講的第二個觀點:皇位傳承的任人唯親,終結了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五賢帝時代最後一位皇帝馬可·奧略留,把兒子康茂德扶上皇位,破壞了之前沿襲的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康茂德缺乏政治經驗,在遭到刺殺後對治國失去興趣,而任用近衛軍,在引發矛盾後,也被近衛軍殺死。從此羅馬帝國再次陷入內亂,帝國的黃金時代結束。

總結

下面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今天講過的內容:

首先,作為全部六期的開篇,我們介紹了這部《羅馬帝國衰亡史》的整體情況。這部書寫在啟蒙運動時期,是歐洲人對羅馬帝國的反思。也正是想通過這種反思,對當時社會有所借鑑。書的作者愛德華·吉本,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開創了對“通史”的全新寫法。在寫這部書過程中,他嚴謹治學、注意考據,最終成就了一部偉大的傳世經典。

隨後,我們講了這本書當中兩個重要觀點:第一,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度,讓羅馬帝國迎來了五賢帝的黃金時代。由於羅馬500年的共和傳統深厚,在它轉變為帝國之後,仍然保持著共和的形式,在皇位的傳承上不遵循血統繼承,但這也帶來了混亂。直到五賢帝時代,開始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方式,繼承製度才穩定下來。賢明的君主密集出現,讓羅馬迎來了黃金時代。第二,皇位傳承的任人唯親,終結了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五賢帝時代最後一位皇帝馬可·奧略留,把兒子康茂德扶上皇位,破壞了之前沿襲的任人唯賢的養子繼承製。康茂德缺乏政治經驗,在遭到刺殺後對治國失去興趣,而任用近衛軍。在引發矛盾後,也被近衛軍殺死。從此羅馬帝國再次陷入內亂,帝國的黃金時代結束。

撰稿:東西堂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