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羅馬神廟

幾乎所有人都不會對羅馬帝國感到陌生,這一龐大帝國曾經代表了歐洲的輝煌以及巔峰。然而在羅馬帝國解體後,其繼承者西羅馬帝國的歷史很快就停止了,只剩下拜占庭帝國繼續頂著羅馬帝國繼承者這一身份孤獨的屹立在東方。雖然拜占庭人仍然以羅馬人自詡,但此時的拜占庭已經變成了拜占庭,再也不是原先的羅馬帝國了。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羅馬帝國疆域圖

在西羅馬帝國覆滅後,另一大帝國拔地而起,這便是法蘭克王國。在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過後,教皇授予其國王"羅馬皇帝"的稱號。雖然該稱號中有"羅馬"二字,但是已經與羅馬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了。當時間來到公元962年時,東法蘭克國王奧托一世被冠以"羅馬皇帝"稱號,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由此開始。

在隨後漫長的時間裡,神聖羅馬帝國取代了曾經羅馬帝國在歐洲的地位,深深影響著歐洲歷史的發展。但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中國古代的皇帝存在著很大區別,總的來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更像是中國周王朝時期的周天子。整個帝國表面看上去鐵板一塊,實際上早已分裂成多個小國,只不過這些小國國王仍然對皇帝宣誓效忠而已。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神聖羅馬帝國國徽


東法蘭克王國轉化為神聖羅馬帝國

在西羅馬帝國覆滅後不久,日耳曼人中的法蘭克人就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了法蘭克王國。從王國建立之初,法蘭克王國國王就與天主教皇結成了"同盟關係"。即歷代法蘭克國王都皈依基督教,而基督教皇也要提供給法蘭克王國宗教領域的優待。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國王查理得到了教皇的加冕,敕封其為羅馬皇帝。從此,查理所統治的查理曼帝國(法蘭克王國)就擁有了另一個身份,那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有趣的是,拜占庭帝國作為羅馬帝國的直系繼承者,依然屹立在東方的君士坦丁堡。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拜占庭帝國雖然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羅馬帝國,但其確確實實是羅馬帝國的直系繼承者,畢竟拜占庭帝國是從羅馬帝國中分離出去的。而查理所獲得的"羅馬皇帝"頭銜,只是一個頭銜而已,意味著對查理功績和對基督教貢獻的一種肯定。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拜占庭帝國疆域圖

查理死後,查理曼帝國被一分為三,成立了西法蘭克王國、中法蘭克王國和東法蘭克王國。公元911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路易(孩童路易)去世,因其沒有子嗣,所以德意志貴族康拉德一世受推舉成為了新任國王。

在選舉過程中,薩克森伯爵亨利成為了康拉德一世有力的競爭對手,為了迫使其讓位,康拉德一世承諾在自己死後將東法蘭克王國的王位傳給他,這便是亨利一世,也是東法蘭克王國薩克森王朝的開創者。

公元962年,亨利一世去世,王位順理成章落到了其子奧托一世的頭上。與此同時,奧托一世還是薩克森公爵和德意志王國的國王。對於這種奇怪的"兼職"身份,英國牛津大學現代史Geoffrey Barraclough(傑弗裡·巴勒克拉夫)教授在《Holy Roman Empire》一文中曾經提到: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political institution,or approach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olitical theory,or treat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Christendom as the secular counterpart of a world religion。"

(譯文:它可以被視為一種政治制度,或者從政治理論的角度來探討,或者在基督教史的背景下被視為世界宗教的世俗對應物。帝國的歷史也不能與它的組成王國德國和意大利的歷史混淆或等同,儘管它們顯然是相互關聯的。組成領土保留了他們的身份;皇帝除了皇冠,還戴著他們王國的皇冠。)

奧托一世繼位後不久就率兵攻入了意大利地區,鞏固了教皇的地位。教皇為了感謝奧托一世為教廷所做出的貢獻,故而選擇在意大利加冕他為羅馬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東法蘭克國王、神聖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奧托一世

諷刺的是,為奧托一世加冕的約翰十二世教皇十幾天後便被他廢除了教廷首腦的地位,轉而扶持親近奧托一世的立奧八世為新一任教皇。與此同時,二人之間還制定下了《奧托特權協定》。該協定規定,此後的教皇要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效忠,並且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決定教皇的人選。從該協定生效之日起,世俗皇權開始凌駕於宗教神權之上了。

在奧托一世看來,帶領神聖羅馬帝國崛起並走向強大的第一步便是對外擴張,所以將目光瞄準了拜占庭帝國。在加冕儀式結束後不久,奧托一世就向拜占庭帝國發起了進攻,但卻未能取勝。同樣,拜占庭帝國也無心與他爭執這一尊號,故而選擇以承認奧托一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份來換取和平。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羅馬教廷徽樣

令人驚訝的是,奧托一世在進攻拜占庭帝國的計劃受挫後,立刻更改了外交政策,與拜占庭帝國重新建立起了和平關係。按理來說,急於對外擴張的奧托一世應當繼續厲兵秣馬,再度攻向拜占庭,但是奧托一世有著更多的考慮。

在筆者看來,奧托一世之所以選擇與拜占庭立刻恢復和平關係的原因一共有兩點:

  • 其一,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仍然處於初生期,東部的拜占庭帝國早已經進入了成熟期。不僅如此,此時的拜占庭帝國的境遇已經較西羅馬帝國覆滅之時有了很大的轉變,已經處於上升期。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如果繼續和拜占庭帝國開戰,不僅勝算較小,很有可能因過度東征而導致國力被嚴重消耗,最終喪失崛起的機會。
  • 其二,神聖羅馬帝國並沒有非要消滅拜占庭帝國的必要。雖然二者都懸掛著"羅馬皇帝"的頭銜,但本質上是不同的。拜占庭帝國皇帝的"羅馬皇帝"是真正的羅馬皇帝,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只是一個虛銜。二者的名字雖然相同,但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既然沒有消滅拜占庭帝國的必要,那麼就不如將有效的兵力優先投入到對那些弱勢地區的征服活動中去,以求收益最大化。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拜占庭帝國皇帝形象

佔領奧地利,擴大帝國版圖

在奧托一世統治時期,神聖羅馬帝國一直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並不斷對外擴張。不過,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卻沒有一個最為繁榮的核心,這是因為神聖羅馬帝國並沒有首都,奧托一世不斷遊歷在帝國境內辦公,使整個帝國都處於一個全面發展的進程之中。

公元1002年奧托一世病逝,此後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仍然處於上升階段,但上升趨勢已經放緩,直到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使神聖羅馬帝國迎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需要提到的是,自公元1254年過後,神聖羅馬帝國出現了皇位空缺的現象,並一度長達20年。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一旦皇位出現空缺,那麼就沒有人能夠將神聖羅馬帝國整合在一起,分裂只是時間問題。(這一時期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幾名君主只是為了獲取該頭銜而已,並未參與到神聖羅馬帝國的治理中來,故而稱其為"空位時代")確實,在這20年間,帝國內部十分混亂,各階級之間都在不斷內鬥,這就為後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皇權衰落埋下了伏筆。對此,《哈布斯堡王朝啟示錄》一文中曾經提到:

"15世紀以來,哈布斯堡王朝在歐洲的政治舞臺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家族統治者主要涉及三重身份:第一,奧地利大公國君主;第二,家族世襲領地國王;第三,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是由於領土的分散性、多宗教與多民族國家構成的複雜性以及貴族保守勢力抵制改革,幾百年來哈布斯堡王朝在尊享榮耀之時往往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哈布斯堡家族徽樣

公元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成員魯道夫一世受到各方勢力推舉,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自此,帝國進入了哈布斯堡王朝時代。魯道夫一世剛剛繼位就開始發動對外征服戰爭,這和他性格好戰有著很大關係。不過在出兵遠征之前,魯道夫一世還是決定先整治一下帝國內部的混亂局面。

首先他先確立了自己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地位,只要有人參與到反對自己皇位的活動中來,即刻就會被宣佈為叛軍。神聖羅馬帝國在經歷了二十年空位時期後早已經變得混亂不堪,所以該項政令剛一發出並沒有得到絕大多數人的重視,忍無可忍的魯道夫一世決定以武力的方式鞏固帝國內部的秩序。

隨著一場又一場平叛戰役的結束,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社會秩序終於穩定了下來。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一世

與此同時,魯道夫一世還急需獲得貴族集團的支持,否則他的皇位依舊不穩固。為了自己的利益,魯道夫一世不惜選擇犧牲平民的利益,幫助各地的封建領主鎮壓平民起義。至此,魯道夫一世在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權威已經得到了確立,這就方便了他接下來的對外征服運動的展開。

即便帝國境內的封建領主都認可魯道夫一世的皇帝地位,但魯道夫一世的勢力仍然十分弱小,甚至無法以皇帝名義調動其他封建領主的軍隊。為此,他決定儘快擴張自己的領地,同時也是擴大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土。公元1276年,魯道夫一世宣佈與奧地利進入戰爭狀態,很快就佔領了波西米亞,奧地利的其他地區也很快被劃入神聖羅馬帝國之下。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奧地利就成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根據地",對該地的統治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如今的波西米亞

在隨後的時日裡,魯道夫一世愈來愈感覺到皇權地位衰微給他帶來的阻礙有多麼嚴重,故而在其晚年時一直致力於強化中央集權。可惜的是,他的軍功雖然卓著,但政治成就卻沒有那麼耀眼。在帝國內部各貴族的反抗下,仍然沒有完成中央集權。不過,經過魯道夫一世的努力,哈布斯堡家族獲得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世襲繼承權,這為後來帝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此後的時日裡,魯道夫一世的後代都致力於帝國版圖的擴張和內部穩定的強化。在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內,神聖羅馬帝國在整個歐洲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哈布斯堡家族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能力卻越來越小,這是因為帝國境內的封建領主勢力愈來愈大所造成的。到了帝國中後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力更是大不如前,基本上已經無法控制帝國境內的封建領主。即便許多皇帝曾經想要效仿魯道夫一世那樣強化中央集權,但最終大多都遭遇了失敗。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哈布斯堡家族的起源地

隨著拿破崙的崛起,神聖羅馬帝國覆滅

在神聖羅馬帝國走過了十個世紀以後,終於迎來了下一個命運轉折點,只不過這次並不是中興,而是滅亡。

公元1769年,一個影響了整個歐洲歷史走向的人在法國科西嘉島出生,這就是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的崛起出乎了所有歐洲人的意料,他以迅雷不及之勢橫掃歐洲各地,使歐洲各國不得不組建起反法同盟來抵抗他的入侵。然而即便如此,依然不能夠阻止拿破崙前進的腳步。公元1804年,法蘭西共和國正式轉向了法蘭西帝國,拿破崙也得到了教皇庇護七世的認可,並親手為他加冕。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拿破崙加冕儀式

次年,英國、俄國和奧地利三國組成了新的反法同盟,與拿破崙相戰於烏爾姆。和前兩次反法戰爭一樣,拿破崙又一次獲得了勝利。奧地利的戰敗就意味著神聖羅馬帝國的戰敗,拿破崙因此向神聖羅馬帝國施壓,迫使其解體。公元1806年,拿破崙逼迫奧地利的弗朗茨二世放棄羅馬帝國皇帝的尊號,並予以廢除。不過,弗朗茨二世的奧地利皇帝之名卻被保留了下來。《哈布斯堡王朝啟示錄》一文中曾經提到:

"···軍事打擊令奧地利政權搖搖欲墜。1806年···在涉及廢除農奴制以及加強哈布斯堡帝國重要集權的改革時,一如既往地遭到了奧地利以及領地貴族保守勢力的反對,最終封建勢力如頑疾一般對抗這所有的政治現代化改革措施,哈布斯堡王朝的能量在19世紀被進一步消耗。"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被迫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尊號的弗朗茨二世

拿破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要做真正的歐洲皇帝,而不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很明顯,拿破崙是想要建立屬於自己的封建帝國,所以想要極力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影子。在歐洲人的傳統觀念看來,整個歐洲只能有一個皇帝,但是卻可以有無數的國王,所以拿破崙才非要廢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一頭銜,這也是如今絕大多數人所不能夠理解的地方。

如果說拿破崙是針對奧地利的話,那麼自然應當廢除弗朗茨二世的皇帝頭銜,而不是僅僅只廢除了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當弗朗茨二世放棄這一尊號後,神聖羅馬帝國也隨之宣告覆滅了。

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

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


結語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神聖羅馬帝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羅馬帝國沒有任何的關係。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曾經用一句話就對二者進行了高度概括,即"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

不難發現,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從建立之初就處於一個奇怪的環境下,不僅神聖羅馬帝國的百姓和皇帝並非羅馬人,就連政治制度也和羅馬帝國不同。如今的德國人更是將其稱之為"德意志第一帝國",這也就印證了標題所言: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和羅馬帝國沒有關係的"羅馬帝國"。

雖然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帝國並不能劃上等號,但二者所獲得的成就和輝煌確是可以畫上約等號的。無論是哪個帝國,都對整個歐洲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歐洲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推進的作用。可惜的是,神聖羅馬帝國由於內部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也就是封建領主割據,拒絕統一,這就導致整個帝國並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這也為後來神聖羅馬帝國分裂成諸多歐洲小國,且至今無法一統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1.《Holy Roman Empire》,Geoffrey Barraclough著

2.《哈布斯堡王朝啟示錄》,黃萌萌著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小白史觀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