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勇士巴高達


羅馬帝國:勇士巴高達

公元2世紀末期,羅馬帝國的社會經濟出現嚴重危機,坐擁地中海大部分資源的羅馬人,日漸趨於腐化,城鎮裡公民享受麵包與經濟福利,退役士兵領取退休金和土地,都需要帝國大部分資源支撐,帝國的初期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

勇士巴高達

羅馬帝國早期,便捷海運與管理制度高效,使得羅馬經濟富裕,可以維持社會福利運轉,但隨著羅馬帝國的國力衰退,貧富差距在不斷拉大,破產人口的比重幾何級增漲,無法享受帝國優惠的平民,逐漸變得不堪重負。再加上羅馬帝國經濟過度依賴奴隸莊園,一旦羅馬軍團停止擴張,奴隸就會變得供不應求,進一步造成經濟結構的破敗。

大量破產的流民開始遊蕩在羅馬主流社會周圍,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大型團體。羅馬人以巴高達(Bagaudae)來稱呼這些邊緣群體,意思為高盧語“戰士”。在凱撒時期,羅馬軍團橫掃四方,巴高達又有另一層含義,意思為奴隸。羅馬人用“巴高達”這一詞來稱呼流民,有藐視成分在裡面,用來貶低他們為奴隸。

羅馬文明社會出現危機,兩極分化日漸嚴重,破產的平民、逃跑的奴隸、不堪重負的士兵、政治失敗者.....都逃入了人煙稀少的山地,在這裡生存了下來,慢慢尋覓和融入巴高達群體,羅馬帝國出現了兩個平行世界。

第一次巴高達起義

公元161年,羅馬帝國的危機更加嚴重了,北方的日耳曼人南下入侵,以及東方的帕提亞戰爭,都讓社會經濟不堪重負。與此同時,鼠疫在高盧地區四處傳染,造成大面積的人口死亡,隨之而來的田園荒蕪,無數城鎮蕩然無存,大量流民開始逃入巴高達地區。

公元186年,巴高達危機全面爆發,逃兵“馬特努斯”率領流民起義,各個地方的士兵和奴隸紛紛響應,迅速攻陷了周邊的城鎮,起義軍沿途搗毀監獄和奴隸莊園,釋放囚徒和奴隸,擴充巴高達的勢力規模。馬特努斯高喊口號:“讓奴隸主變成奴隸”,獲得了許多流民擁護,讓那些身居富裕莊園的羅馬人大驚失色,巴高達起義席捲了高盧大部分地區。

起義軍自稱巴高達(意思為勇士),史稱“巴高達起義”,將沿途的重鎮付之一炬,房屋燒為灰燼,圍困了奧古斯托敦城,由於羅馬帝國忙於跟日耳曼人打仗,無力援救重鎮。最終,起義軍經過七個月的圍攻,攻陷了奧古斯托敦城,將貴族們全部處死,剝奪了他們的財產。

等到羅馬帝國擺平了哥特人,康茂德皇帝親征起義軍,對方已經將主力軍化整為零,不跟羅馬軍團正面交鋒。起義軍躲在森林暗處射箭,一支又一箭的箭矢劃破樹葉,一部分箭矢穿透士兵的手臂,一部分箭矢穿透士兵的關節,羅馬人中箭死傷時發出痛苦的哀嚎。然後,手持長矛的起義軍奮力衝向羅馬軍團,發動豬突式襲擊,用長矛擊打盾牌和士兵,兩軍短兵相接時,羅馬士兵拔出短劍貼身肉搏,展現過人的近戰能力,劍刃所劃過出,鮮血四處飛濺。起義軍不敵羅馬軍團,又遁入了森林深處。

游擊戰反覆襲擊,讓羅馬人死傷極其慘重,巴高達起義堅持了3年之久,沉重打擊了羅馬帝國的統治者。羅馬帝國方面則堅壁清野,羅馬士兵佔據各個關口,讓起義軍的食物和資源逐漸匱乏,限制起義軍的活動範圍,將他們從山地裡逼出。經過3年封鎖後,不堪忍受圍困的巴高達勇士,只能最後一搏。起義軍喬裝打扮,準備前往羅馬城刺殺皇帝康茂德,因為計劃洩露而失敗,遭到羅馬軍團殘酷殺害,巴高達起義在公元188年宣告失敗。

第二次巴高達起義

三世紀危機中,羅馬帝國的東西方都出現了問題,在北方有強大的哥特軍隊,在東方有強大的薩珊帝國,都是更為可怕的強敵,邊境守備時常告急,嚴重危機讓羅馬人喘不過氣來。社會出現了大量的流民人口,巴高達勢力進一步壯大。

帝國不僅需要維持戰事,龐大腐敗的官僚機構也在透支經濟,每年支付著巨大的經費。使得羅馬經濟徹底破產。這一階段的羅馬帝國,大量發行劣質貨幣,造成物價飛漲和平民生活困苦,越來越多的窮人加入巴高達群體。公元238年,羅馬帝國徹底四分五裂了,各個行省的總督擁兵自立,羅馬已經沒有強大統一的力量,不堪重負的人們逃入了山地,成為了巴高達群體主力。

公元270年,第二次巴高達起義浩浩蕩蕩爆發了,遠超之前所有的大規模武裝起義,奧爾良城鎮首先遭到起義軍圍攻,守軍迅速被巴高達勇士擊敗,攻破奧爾良城鎮後,起義軍將城鎮付之一炬,沿途燒燬建築,將財富劫掠一空,一座又一座的羅馬城市淪陷,羅馬帝國在火海之中燃燒,統治者為之震動。

整個塞納河流域的高盧北部地區都出現了暴動,面對著聲勢浩大的巴高達運動,羅馬皇帝戴克裡先感到驚慌失措,急忙調遣在東方作戰的野戰軍,遠赴西方作戰。派出了大將軍“馬克西米安”,野戰軍長期跟波斯人打仗,以善於用兵著稱,格鬥技巧精湛。

羅馬軍團抵達高盧地區後,就採用迂迴戰術,以分割包圍的手段,企圖將起義軍一舉消滅。巴高達勇士領袖“馬克努斯”採用當年一樣的游擊戰術,不跟羅馬軍團打正面戰爭,將士兵分散隱蔽在各地待命。經常聲東擊西,伏擊在森林中行軍的羅馬士兵,數百支箭矢從森林高處射擊,大量射殺毫無防備的士兵,一部分箭矢穿透頭盔,一部分箭矢擊中鐵甲,深深陷入皮肉之中,遍地都是羅馬人的哀嚎,箭矢擊中盾牌,發出“砰砰砰”的巨響,讓本來就高度緊張的羅馬士兵,壓力過大而臨陣脫逃。

等到羅馬人自亂陣型後,起義軍手持長矛發動衝鋒,與羅馬士兵貼身廝殺,長矛和短劍互相攻擊,刺殺對方暴露處,巴高達勇士殺傷數百人。這讓羅馬大將軍馬克西米安在高盧北部的軍事行動日益困難,為了扭轉局勢,馬克西米安下令“凡有逃兵,十抽殺一”,強迫士兵為了生存而戰,羅馬戰略上也發生改變,實施重點進攻,將巴高達勇士分割包圍,用優勢兵力逐個擊破。

前面的羅馬士兵用盾牌緩慢推進,後面的羅馬弓兵則火力射擊,數百支箭矢在空中互相飛躍,如同流星劃破長空。面對羅馬軍團的碾壓式攻擊,起義軍的弱點開始暴露出來,他們無法正面對抗羅馬軍團,盾牌方陣和弓兵的組合,以及成熟的軍政體系,促使羅馬人高效屠殺起義軍,短劍近戰斬殺一排又一排的巴高達勇士,劍刃斬斷一名起義軍大腿,傷口鮮血直流,森林裡四處都是傷者哀嚎,巴高達勇士無法突破盾牌防線,起義軍在作戰中接連失利,剩餘的起義軍退守馬恩河上的重鎮。

羅馬大將軍馬克西米安不慌不忙佈陣,下令羅馬軍團四面圍困重鎮,進行長期封鎖,起義軍缺乏食物,變得飢寒交迫,被迫衝出重鎮決一死戰,卻發現羅馬軍團早已在城外搭建起城牆和木樁,數十座箭塔佔據了制高點,羅馬軍團用盾牌組建防線,整齊有序列陣,抗擊起義軍的衝撞,反手揮舞劍刃斬斷戰士的身軀,殺得血肉模糊,戰爭很快變成了大屠殺,數萬人死於這場戰爭。羅馬大將軍馬克西米安徹底拔除最後的據點,雖然羅馬帝國平定了起義軍,但是勇士巴格達已經敲響了末世喪鐘。

結局:巴高達是羅馬帝國下層人民的反抗運動,沉重打擊了羅馬統治者的秩序,具有廣泛的平民基礎,加速了羅馬帝國的滅亡。後世又出現了多次起義,領袖紛紛自稱巴高達(意為勇士),羅馬人的統治已經走到了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