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混合政體如何解決民主制的缺憾?

在上一講中,我們討論的是,為了控制權力,雅典城邦發明了古典民主制。古典民主制確實能夠約束政治權力,但它的問題是,對政治權力的約束有些過了頭,再加上其他限制條件,使得以民主方法控制權力的首次嘗試並沒有獲得成功。

但是,人類並沒有在這種失敗面前止步不前。在離希臘不遠的意大利半島上,從公元前509年開始,古羅馬人開始了另一項政治創新,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共和政體,或者叫做混合政體。

權力來源的三種類型

為了跟你說清楚什麼是共和政體,我們必須要介紹一點背景知識。在歐洲的古典時期,控制權力的主要思路,就是解決權力來源的問題。當時的政體學說認為,權力來源主要有三種類型:

  • 一是一人統治,即君主制;
  • 二是少數人統治,即貴族制;
  • 三是多數人統治,即民主制。

一般認為,這三種政體只能選擇其一。但問題是,這三種政體都有它們自己的缺陷。它們各自的缺陷都是什麼呢?我可以給你簡單說說。

1.君主制

君主制的優點是,如果出現一個兼具知識、能力與德行的開明君主,那麼國家就不會治理得太差。但君主制的風險也很大,主要就是壞皇帝的風險,弄不好,國家就被搞得一塌糊塗。

2.貴族制

貴族制,按理說是最優秀者的統治,但貴族制如果缺少制約,就會只考慮上層利益,這樣就淪為寡頭統治了。

3.民主制

民主制,應該說更能服務公眾、控制權力,但上一講也已經呈現了古典民主制的種種缺陷。

既然每種政體都有可能走向失敗,那麼人類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了不起的古羅馬人就登場了。他們另闢蹊徑,發明了一種複合型政體,把君主制因素、貴族制因素和民主制因素融合在其中,使之互相平衡,這就是共和制,又稱混合政體。

羅馬共和國的混合政體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個聽起來有點玄乎,那他們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羅馬共和國的憲法體制,主要包括三個要素,分別是執政官、元老院、平民大會加保民官。

1.執政官

首先,執政官代表著君主制因素,它強調的是統治的效能與政治行動力量。當時,羅馬共和國有兩名執政官。執政官由平民大會選舉產生,對所有公共事務擁有最高權威,通常還是帶領勇猛的羅馬軍團征服世界的人。

2.元老院

除了執政官,當然還有元老院。元老院代表著貴族制因素,大約有300名成員,彰顯的是共和國的理性、智慧與美德。身穿白袍的元老們控制著政府的預算和資金,管理著共和國的日常事務,同時還擁有最高的司法審判權。

羅馬共和國還有個全稱,叫“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可見元老院的地位尊崇。從組成來看,元老要麼是貴族,要麼是卸任的執政官。這就保證了元老院是一個知識、能力與德行都比較出眾的精英統治機構。像我們比較熟悉的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就是元老院的元老。

3.平民大會

最後,平民大會代表的則是民主制因素,強調的是多數平民的利益。平民大會的權力,包括選舉執政官和頒佈法律。這樣看,平民大會幾乎就是共和國的主權者。此外,為了更好地保護平民利益,羅馬人還創設了保民官的職位。這個我們後面還會提到,這裡先不展開了。

在羅馬共和國的實際政治中,君主制的因素、貴族制的因素和民主制的因素,既獨立運作,又互相制衡,還能密切合作。這樣,一方面,跟任何單一政體相比,混合政體都更能發揮不同政體的優勢,把君主制在決策效能、貴族制在知識德行、民主制在捍衛公眾利益方面的優勢都能發揮出來。

另一方面,混合政體還避免了三種政體各自的弱點。比如,執政官受到元老院和平民大會的制約,就會變得節制;元老院受到平民大會與保民官的制約,就不會只考慮上層利益;平民大會由於受到執政官與元老院的制約,就不容易滑向暴民統治。

按照歷史學家波里比阿的觀點,羅馬共和國能夠快速崛起並統治整個地中海世界,主要就靠這種混合政體所具有的政治優勢。講到這裡,你應該會贊同,羅馬共和國至少是部分地解決了雅典民主制的內在矛盾。

共和政體的困境

但問題是,到了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共和國變得越來越獨裁,最終還是被帝制所取代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簡單地說,一種政治制度模式,即便能應付它內部本身的政治問題,卻難以應付外部環境變化的挑戰。正是羅馬共和國的快速崛起與武力擴張,給共和國帶來了政治難題,最終引發了危機。所以,後來就有人說,造就羅馬共和國危機的,正是它自己的偉大。

第一個難題,是武力擴張帶來的國家規模與行省統治問題。羅馬共和政體原來統治的是較小的地方,但後來共和國擴張到了整個地中海。問題是,共和政體能統治這樣大規模的疆域嗎?

在當時,一條命令從羅馬元老院發出,最終抵達各個行省與邊陲地區,需要數週乃至更久的時間。這樣一來,羅馬就不得不依賴於各行省的總督,他們被授予了巨大的獨斷權力。但這樣做就有失控的風險。

第二個難題,是武力擴張使得共和國處在永遠的戰爭狀態。

羅馬共和國總共只有12年沒有戰爭,這就導致了共和國的軍事化。共和國的日常業務,不再是管理生產與貿易,而是管理無休止的戰爭。

結果是,與文職政治家相比,四處征伐的將軍們獲得了政治的主導權。用今天的政治學話語來說,軍政關係的天平,開始向將軍們傾斜。後來,蘇拉、凱撒與屋大維的獨裁化,就跟這種戰爭邏輯有關。

第三個難題,是武力擴張帶來的財富結構變化,還有階級衝突上升。起初,“羅馬是一個農民國家”。但後來,羅馬城的主要財富,不再來自於農耕和貿易,而是來自於海外戰爭,而能分到戰利品最多的往往是將軍和元老,這就導致了生產活動的相對衰落,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階級衝突成了常態。另外,大規模海外奴隸的引入,還引發了西西里奴隸起義和斯巴達克斯起義。

這樣,原先靠階級平衡和政治共識維繫的共和制,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公元前133年,主張激進改革的保民官提比略·格拉古在衝突中被元老們用板凳活活打死。同時殉難的,還有300多位格拉古的支持者。

這一事件,標誌著共和國的貴族與平民已經決裂,共和國變得岌岌可危。公元前27年,屋大維稱帝。由此,古羅馬的共和政體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羅馬共和國對美國憲法的影響

看到這裡,很多人都會覺得,羅馬共和國的命運讓人無限感慨。然而,儘管羅馬共和國垮臺了,但混合政體的原則與精神並未消失。

經過1800多年的沉寂,古羅馬混合政體的精神,終於在1787年美國費城的制憲會議上覆活了。甚至可以說,1787年的《美國憲法》,就是對古羅馬混合政體的模仿。

在美國憲法之下,

  • 總統代表著君主制因素,手握實權,能量巨大;
  • 參議院代表著貴族制因素,參議院(senate)的稱謂,本身就是元老院的意思,參議員最初是由各州議會間接選舉產生,代表著精英的力量;
  • 眾議院則代表著民主制因素,由各州人民直接選舉產生,代表平民的聲音。

所以,這部憲法的設計,恰恰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的融合,是一種混合政體。

你可能會好奇,美國製憲時,僅有東部13個州的領土。後來,經過西進運動,美國發展成了橫跨北美大陸的大型國家,但美國的共和政體並沒有出現古羅馬共和國類似的危機。這又是為什麼呢?

跟羅馬共和國相比,美國的混合政體沒有出現類似行省統治的難題。原因既在於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使得統治大規模領土更容易了,又在於聯邦制與地方自治這樣的政治發明,使得中央政府的壓力沒有那麼大了。

此外,美國也沒有出現整個國家軍事化的情形。同時,早期美國階級政治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大。所以,美國的混合政體並沒有遇到羅馬共和國的困境。

政治學認知升級清單

好,在這一講的最後,我還要跟你分享一個觀點。這也是我們從羅馬共和國的衰落中得到的一條政治經驗,那就是——一種再偉大的制度,當遇到環境變遷時,都有可能無力適應,從而發生政治衰敗。

在羅馬共和國後期,共和制遭遇了“政治衰敗”。有一種觀點認為,古羅馬共和國的政治衰敗,主要是因為道德原因,其實不然。政治衰敗,更常見的原因是環境條件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但原先的制度模式沒有隨之改變。

這也是美國政治學者福山在他《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一書中的觀點。順便說一句,我也把這本書推薦給你。而古羅馬共和國的政治命運,恰恰就是對這種觀點的佐證。

課後思考

最後,我再給你留一道思考題:你能想到有什麼樣的制度、組織或機構無法適應的環境條件的重大改變嗎?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

好,無論民主制還是共和制,都要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控制、約束或馴服政治權力。但問題是,古代世界的兩個重要實驗最終都沒有成功。那麼,人類究竟要如何馴服政治權力呢?這就是我們下一講的主題。——包剛升《政治學通識三十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