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三國殺",為何中國、羅馬、朝鮮三者時長相差如此之大?

同樣是

在世界歷史上,中國、羅馬、朝鮮三國曆史上都出現了三國時代,但三者的時長相差卻十分巨大。本文嘗試著提供一種新的思路,通過換一種角度重新梳理歷史來探究其背後的發展規律和內在原因,以供參考。

一、中國:漢家傾頹已三分——魏、蜀、吳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開始走向戰亂,群雄並起。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建立曹魏,拉開了三國序幕。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建立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建立東吳。公元249年,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 使司馬氏掌握曹魏大權。公元263年,其子司馬昭下令兵分三路進攻蜀漢,拿下成都,蜀漢滅亡。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兵分六路討伐吳國,攻克建鄴,統一中國,結束了長達60年的三國時代。

同樣是

二、羅馬:羅馬重振帝國魂——羅馬帝國、高盧、帕爾米拉

公元259年,駐守萊茵河的羅馬將軍波斯杜穆斯自立為皇帝,建立高盧帝國,領土囊括不列顛、高盧、西班牙等地。公元267年,羅馬帝國盟友帕爾米拉王國獨立,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等行省脫離。公元270年,將領奧勒良被軍隊擁立為羅馬皇帝。公元271年,奧勒良領兵向東攻打帕爾米拉王國,在伊姆瑪亞戰役中擊敗帕爾米拉軍隊幷包圍帕爾米拉城。公元272年帕爾米拉女王芝諾比婭投降,帕爾米拉重新納入羅馬帝國版圖。公元273年奧勒良乘勝西征高盧帝國,與高盧帝國軍隊對峙前一夜在與高盧帝國皇帝泰特里庫斯一世在營帳中密談後接受高盧皇帝投降,羅馬帝國曆經6年"三國時代"後重新統一。

同樣是

三、朝鮮:新羅引援終得勝——高句麗、新羅、百濟

公元前239年,解慕漱建立北扶余,後改名卒本扶余。公元前37年,流亡至卒本扶余的扶余人朱蒙建國,史稱高句麗。

公元前57年,古代三韓(馬韓、辰韓、弁韓)之一的辰韓樸氏家族建立新羅。

公元前18年,一部扶余人南下(後被稱為南扶余)在朝鮮半島西南建立起百濟。

公元4世紀,隨著新羅形成國家政權和百濟吞併馬韓,朝鮮半島上形成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公元5世紀初,隨著中國北方被北魏所統一,高句麗逐漸將擴張方向由中國內地轉向朝鮮半島南方,公元433年,為了應對高句麗向南擴張,新羅與百濟結為盟友。公元553年新羅與百濟反目,奪取了百濟控制的漢江下游領土。高句麗與百濟結盟展開反撲,新羅於公元660年引入唐朝援軍消滅百濟,公元668年又與唐朝共同攻滅高句麗,結束了長達三個世紀的"三國時代",實現三國統一。

同樣是

四、三者不同

由此可見,中國、羅馬、朝鮮歷史上都出現了三國時代,但時長卻迥然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政治原因

政治上,中國、羅馬、朝鮮三者的"三國時代"如此大相徑庭,主要是因為中國"三國時代"是由於內亂(黃巾起義)導致的。

而羅馬除了由於"三世紀危機"造成的內亂以外,"在某一意義上,羅馬一分為三,是國防上的分工:高盧帝國紓緩了萊茵邊疆的日耳曼人之壓力,帕密拉帝國抵擋了薩珊的兇焰,而中間帝國則維護了多瑙河全線及多瑙河與萊茵河上游交接的最長一道防線,並在北非鎮守住撒哈拉沙漠的遊牧民。"(孫隆基《新世界史》第19章第2節"中國的'三國時代'與羅馬的'三國時代'")此外,羅馬帝國依靠戰功選拔皇帝、共和制對皇帝還存在一定程度的約束相對於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從而使朝政被世家大族所把持缺少活力而言更能選出有力的領導者促成統一的實現。

朝鮮的"三國時代"之所以長,主要是因為其所處時期正好碰上中國的南北朝以及其中的"後三國時代"(北朝東魏北齊兩世、西魏北周兩世、南朝梁陳兩世三國對峙時期),中原陷入戰亂而無暇顧及周邊。當隋朝統一中國後,作為東亞大陸向海洋的延伸,朝鮮半島自然無可避免地受到來自中原王朝的影響,因此朝鮮的三國時代也不同於中國、羅馬,最終在唐朝的介入下實現了統一(唐朝末年隨著唐朝的衰落滅亡和五代十國出現而進入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的"後三國時代")。

2、經濟原因

經濟上,西晉"永嘉之亂"造成第一次經濟重心南移以前,北方就是全國經濟重心。因此在魏晉南北朝這段割據時期裡一直是各股勢力爭奪的對象(直到"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中後期由於第二次經濟重心南移南方人口和經濟才開始超過北方),從而也就使朝鮮半島這種相對於中原而言被稱為邊陲之地的吸引力下降,客觀上也延長了朝鮮"三國時代"的存在時間。

3、文化原因

文化上,羅馬"三國時代"、中國"三國時代"與朝鮮"三國時代"如此大相徑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羅馬的尚武精神濃厚(上文提到的皇帝選拔需要顯赫戰功便是明證),而中國則在漢武帝時通過"大一統"使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主流思想,相對於羅馬而言尚武精神受到影響。朝鮮則一直有"事大"傳統,高句麗對東晉、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南陳的朝貢,百濟對東晉、南宋、南齊、南梁、南陳、北周、日本的朝貢,新羅對南陳、唐朝的朝貢(唐朝和日本還由此爆發了白江口海戰),各國為了生存均尋找靠山以牽制其他兩國也從側面說明了朝鮮半島上的三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並沒有十足的把握統一全國。

4、地理原因

地理上,錢穆先生曾在《國史新論》"中國文化傳統之演進"一章中說到:"中國文化則很難說是由這一處傳到那一處……中國文化一擺開就在一個大地面上,那就是所謂中國,亦即是所謂中國的體了。"因此中國古代的歷史也是自成一體的。而朝鮮半島則不同,其多山的地形使得冷兵器時代半島上的三國在開疆擴土上變得較為艱難。至於羅馬,"對於地中海世界的政治、文化整合而言,羅馬本身及其所在意大利半島都是氣候溼潤、土壤肥沃、位置適中的一個天然核心區。正是因了這些自然和地理優勢,羅馬國家才得以逐步降服意大利半島,後來進一步征服了地中海世界東部。"(阮煒《羅馬帝國何以能夠崛起》)地中海在聯繫羅馬領土上發揮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5、個人原因

除了上述四點外,個人原因也是影響三者"三國時代"走向和時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奧勒良和曹操軍事指揮素養的不同使得奧勒良能一舉擊敗帕爾米拉和高盧,迅速實現統一(奧勒良也因此被稱為"世界光復者"),而曹操卻敗走赤壁,從而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新羅則在公元647年真德女王繼位後才開啟了新羅、唐朝聯盟,為統一三國奠定了基礎。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個人等各方面因素,從而使中國、羅馬、朝鮮同樣出現了"三國時代",時長和走向卻迥然不同。這也正充分說明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也正是由此,當新航路開闢打破了世界各地區間的封閉和孤立狀態,將各地區聯繫起來時,一個新的時代出現了。


《後漢書》

《三國志》

《羅馬帝國衰亡史》

《三國史記》

《新世界史》

《國史新論》

《羅馬帝國何以能夠崛起》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