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羅馬帝國

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維和安東尼在亞克興決戰,安東尼兵敗逃跑。至此,屋大維變成了羅馬唯一的統治者。公元前30年,屋大維進兵亞歷山大里亞,安東尼自刎,埃及托勒密王朝覆滅,長期內戰、分裂的羅馬重新統一起來。公元前29屋大維凱旋羅馬,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獲“奧古斯都”稱號,正式確立元首制,標誌著羅馬從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屋大維創立元首政治


世界史--羅馬帝國

公元前30年,屋大維重新統一羅馬之後,鑑於愷撒由於忽視傳統勢力而被刺身亡的教訓,沒有公開採取君主制的統治形式,而是以“元首”的名義進行統治。他將共和時代的統治機構完全保留下來,利用舊的統治形式,行君主統治之實。這種在共和制的外衣掩蓋下的君主制,被稱為“元首政治”。屋大維建立這樣一種統治形式,是經過周密考慮的。公元前27年1月,他在元老院發表了長篇演說,宣稱放棄一切權力,把共和國交還給元老院和羅馬人民。屋大維這一表示尊重元老院、維護共和制的舉動,在羅馬引起了巨大反響。作為傳統勢力代表者的元老院為了回報屋大維,正式賜給他“奧古斯都”的稱號(意為“尊嚴”、“榮耀”)。在此前後,屋大維獲得了終身保民官、大元帥、元首、大祭司長、“祖國之父”等多種頭銜,實際上成了集行政、軍事、司法、財政和宗教等大權於一身的君主。

條陶堡戰役

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羅馬大舉入侵日耳曼地區,並於公元5年在萊茵河以東設置日耳曼省進行統治。日耳曼行省總督瓦魯斯試圖施行租稅和羅馬的訴訟程序,結果引起日耳曼人的強烈不滿,遂於公元9年掀起了反羅馬的大起義。瓦魯斯率領3個軍團和4支輔助部隊前去鎮壓,起義軍在阿爾米紐領導下把羅馬軍團誘入萊茵河東的密林——條陶堡森林裡,經過4天的殊死決戰,羅馬全軍覆沒。這次戰役阻止了羅馬在帝國北疆繼續擴張的勢態。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繼奧古斯都之後建立,是前期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王朝(14-68),因王朝代表人物的族系屬於朱里亞·愷撒和克勞狄而得名。克勞狄是這個王朝比較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他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官僚機構,並吸收行省的貴族為元老院成員。對外,他征服了不列顛的東南部地區。克勞狄死後,他的繼子尼祿繼位。尼祿在17歲時登基,是羅馬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殘忍兇暴,耽於淫樂驕奢無度,不理政務,而由其母后當政,尼祿為尋求支持,極力用佈施和娛樂等手段收買近衛軍和流氓無產者,結果使財政緊張,而增加的苛捐引起人民的反抗。公元64年,羅馬城發生大火,連燒6日,14個區中有10個區被焚燬,據傳說,而尼祿卻以登樓觀火為樂。他將“縱火案”嫁禍於當時還是社會下層的基督徒,對他們加以殘酷迫害。尼祿的暴政使民怨沸騰,反抗四起。公元66年,猶太人起義的烽火燃遍了巴勒斯坦各地,起義者全殲耶路撒冷的羅馬駐軍,前去鎮壓的羅馬軍隊又接連敗北。公元68年,西班牙和高盧也爆發起義,近衛軍也背叛尼綠,元老院則宣佈尼祿為“祖國之敵”。尼祿於公元68年在逃亡途中自殺。


世界史--羅馬帝國

朱里亞·克勞狄王朝譜系

安敦尼王朝建立

帝國第二個王朝弗拉維王朝的末帝圖密善是靠毒死胞兄(前任皇帝)而登上王位的。執政之初,他為了掩飾他不仁不義的面目,假施仁政於民。當他認為自己的王位已經穩固之後,便開始暴虐起來。他殺掉開疆拓土的武將,甚至以奴隸充當俘虜謊報軍情。此外,他還大肆迫害基督教徒,屠殺猶太人。圖密善的驕奢殘暴行徑,激起人們的普遍不滿,終於在政變中被殺。元老院推舉舊貴族出身的涅爾瓦為帝,建立起安敦尼王朝(96-192)。安敦尼王朝以皇權極盛、統治穩固著稱。安敦尼王朝統治時期,被稱為羅馬帝國的“黃金時代”。

耶路撒冷的毀滅

面對羅馬帝國的血腥統治,廣大被征服地區的人民不斷起來反抗。131年,羅馬皇帝哈德良禁止猶太教徒舉行割禮和閱讀猶太律法,並下令在耶路撒冷建立羅馬殖民地和羅馬神廟,並要驅逐猶太人。這種高壓政策令猶太人忍無可忍,爆發了大起義。132年,猶太人在西門(綽號“星辰之子”)的領導下揭竿而起,起義群眾達20餘萬,他們領羅馬殖民地,殺死羅馬殖民者,攻陷城,聲勢浩大。哈德良派出大批羅馬軍隊前往鎮壓,費時3年,毀滅了50座城市和近千個村莊,屠殺了58萬猶太人,於135年羅馬軍隊再度攻陷了耶路撒冷,對這座聖城進行了徹底的摧毀。羅馬統治者為了不讓起義之火重燃,對猶太人的殘酷鎮壓,幾乎達到了滅絕猶太人的地步,倖免於殺戮的人們多被擄掠為奴。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田園荒蕪,城市變為廢墟。從此,猶太人開始了長期的背井離鄉、流散異地的民族漂泊史。

君主制的確立

284年,近衛軍長官戴克裡先(284-305在位)取得了羅馬帝國的政權戴克裡先廢止了屋大維的元首制,將元首稱號改為君主,確立君主制的統治形式。他仿效波斯君主,要求覲見皇帝的人必須行跪拜之禮,並宣稱自己與丘庇特神有血緣關係,人們應該敬奉他為神明。他對內鎮壓人民起義,迫害基督教徒;對外與日耳曼人、波斯人進行戰爭。他進行了一些改革:把帝國分成四個部分,由兩個“奧古斯都”和兩個副職“愷撒”掌管(史稱“四帝共治制”);把軍隊分成邊防軍和巡防軍,增加軍團數目;改革了稅制和幣制。他的統治政策得到了軍事集團、官僚和大地主的支持。

首都東遷

323年,君士坦丁成為羅馬帝國的統治者。他廢除“四帝共治制”,擴充官僚機構,親自任命高級官更。同時將帝國劃分為四大行政區(高盧、意大利、伊利里亞和東方),其下設行政區,再下為各行省,使君主制的統治形式更加完備。鑑於基督教的演變和發展,君土坦丁於313年頒佈《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性。此外,由於帝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已逐漸轉移到東方,君士坦丁於執政的第二年,在具有戰略和經濟意義的拜占庭的遺址上建立新都。於330年建成後,君士坦丁將羅馬首都遷至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藉以適應政治、經濟和宗教形勢發展的需要。從此,羅馬失去了帝國政治中心的地位。


世界史--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一世雕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