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君子之交,不尚虛華。

彼此間詩文唱和,指點江山,尤以亂世之中魚雁往來最甚。或潛心書齋,以交遊治學為先;或憤而評時譏世,針砭朝弊,則其淡遠逸趣之餘,亦見憂國憂民之思。

而最表心跡者,莫過於書信手札,如陸機《文賦》所言“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此次,嘉德秋季拍賣【筆墨文章—信札寫本專場】,即徵得一批淳齋舊藏信札,或洋洋灑灑千百言,或匆匆忙忙三兩句,俱是文士風流。

淳齋即為嚴群齋號。其自號“不黨”,取“君子群而不黨”之義,他的一生始終過著遠離政治的書齋生活,收藏亦是頗富,且多精品。據這批名人墨跡手札,既可窺見其清雅情懷,亦可重現彼時局勢之波詭雲譎。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嚴群

嚴群(1907~1985),又名以群,字孟群,後字不黨,號一指,晚號怡適老人。福建福州人。

淳齋主人嚴群系嚴復侄孫,是中國近代哲學史上有名的學者。曾任燕京大學哲學系講師兼系主任。嚴群與吳玉如交好,是吳小如的業師。

時間回至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

閉關鎖國的滿清王朝被英軍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面對侵略,羸弱的朝廷猶如睡獅,早已行將就木,一擊即潰。

很快,嚐到甜頭的西方列強,又發動戰爭,擴大在華利益,第二次鴉片戰爭接踵而至。而此時的清政府正疲於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只得嚴令地方守軍“息兵為要”,不事戰守。

由於朝廷“和談”策略,兩廣總督葉名琛雖奮勇抵抗,卻遭朝廷斥責不應輕啟戰端。最終,因清軍裝備落後,又屢失戰機,葉名琛也兵敗被俘。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葉名琛、李璋煜致愣香仁兄信札

清寫本2通6頁

紙本

鈐印:李璋煜記宜身堂前迫事匆閒願君自發對完印信

提要:此件內含:1、葉名琛致楞香函1通4頁,從“在粵兩載以來”之語推知當作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前後,彼時葉名琛為廣東巡撫。1849年英國人要求進駐廣州城,葉名琛與兩廣總督徐廣縉(仲翁)一同與英人斡旋,信中所言“未嘗有一息稍釋於懷”、“功名早付之度外,豈甘為千古之罪人乎”,當指此事。2、李璋煜致楞香函1通2頁,交流為官為民之道。

關於葉名琛的評價,可謂褒貶不一,粵人憾其誤國,誣他“六不總督”。事實上,被囚異邦後,葉名琛不食異鄉粟米,絕食而亡,筆者以為其氣節不讓伯夷、叔齊。在葉名琛致愣香仁兄信札中,從其所言,也可知曉一二。


信札部分內容:

“未嘗有一息稍釋於懷”

“功名早付之度外,豈甘為千古之罪人乎”

對他而言,魂逝海外,必是滿腔孤憤。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維新變法。其中湖南巡撫陳寶箴為維新實權派風雲人物,其子陳三立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是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領袖人物。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陳三立致梁鼎芬信札

3通4頁 紙本近代寫本

提要: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人。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陳寅恪、陳衡恪之父。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授吏部主事,旋棄職。年少博學,才識通敏,通詩詞古文,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陳三立致端方信札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清寫本1通1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陳三立致端方函1通1頁,索要江西巡撫電稿一讀。

由於時勢風雨際會,可謂“古今未有之變”,朝廷也開始倡導西學,此舉對於舊學衝擊甚大。為維護古典詩歌,詩壇逐漸形成“同光體”。

除了陳三立外,樊增祥也是同光體重要詩人之一。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樊增祥詩稿

近代寫本3頁 紙本

提要:樊增祥(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別字樊山,號雲門,晚號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歷任渭南知縣、陝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曾師事張之洞、李慈銘,為同光派重要詩人。詩作豔俗,有“樊美人”之稱,並擅駢文,遺詩三萬餘首,是我國近代文學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產詩人。詩詞集有《雲門初集》、《五十麝齋詞賡》等50餘種,後皆收入《樊山全書》。

他與周樹模、左紹佐並稱“楚中三老”。其判牘亦佳,文墨吏奉為圭臬。著有樊山全集,傳於世。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左紹佐致樊增祥詩稿

近代寫本1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左紹佐致樊增祥七言詩稿1頁。左紹佐晚年與樊增祥、周樹模有“楚中三老”之稱,其中與樊增祥交誼尤篤,詩文往來不絕。

左紹佐(1846-1928),字季雲,號笏卿,別號竹笏生,湖北應山人。清光緒六年 (1880)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歷任刑部主事、軍機章京、監察御史等職。曾主講經心書院,工詩文,著有《蘊真堂集》、《竹笏齋詞鈔》等。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郭曾炘致樊增祥信札

近代寫本1通1頁 紙本


提要:此件系郭曾炘為詩會等事致樊增祥函1通1頁。郭曾炘、樊增祥二人皆工詩文,往來唱和不絕。郭曾炘(1855-1928),原名曾炬,字春榆,號匏庵,晚號福廬山人,福建侯官人。清光緒六年(1880)進士,官至光祿寺卿、禮部右侍郎。學通中西,與嚴復論中外學術,質疑辨難,稱為摯友。工詩,善評論,著有《匏庵詩存》、《樓居茶記》、《讀杜札記》。


然而,清王朝內外交困,在經過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等侵華戰爭後,統治更是搖搖欲墜。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資產階級改良派“立憲”的口號,特命五大臣分赴歐美日本等東西洋各國考察憲政。

五大臣包括徐世昌、戴鴻慈、端方等朝廷肱骨。

其中,徐世昌作為晚清九大疆臣之首,絕非泛泛之輩,後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徐世昌致陳仲英信札

近代寫本2通5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徐世昌致二表叔陳仲英函2通5頁,其一主要為商議光弟捐官之事,其二談及三妹婚事推至明年等事。徐世昌曾在表叔陳仲英家設館援讀,一面苦讀,一面指導小表弟們認字讀書。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 直隸天津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官至軍機大臣。民國七年(1918)10月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民國十一年(1922)6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國學功底深厚,工書善畫,編書、刻書30餘種。

徐世昌的發跡,離不開袁世凱的器重,不僅作為袁世凱的謀士,併為盟友,互為同道。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袁世凱致桂生仁兄信札

近代寫本1通1頁 紙本


徐世昌善於審時度勢,為順應潮流,其歸政於民國,據傳曾授意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將領發電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體,否則以兵隨之”。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段祺瑞信札一通

近代寫本1通1頁 紙本

提要:段祺瑞(1865-1936),原名啟瑞,字芝泉,晚號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皖系軍閥首領,曾任民國國務總理,與馮國璋、王士珍並稱“北洋三傑”。

當時,清廷退位的詔書即由狀元張謇主稿。他主張“實業救國”,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張謇致端方信札

清寫本1通3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張謇致端方函1通3頁,時正值淮北遇災,張謇將計劃聯絡諸君籌款賑災之事稟告端方,並認為“此次淮北之災為數十年所未有,非工振並等不克全濟”,強調以工代賑的方法。

張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實業界舉足輕重的巨擎,也是慈善界的頭面人物。作為近代中國儒商的代表,張謇早在戊戌維新期間就主張廢科舉、興學校,後來又提出了發展盲啞人教育的獨特見解。針對各地水災不斷,他認為不能單以賑災作臨時應付之策,以工代賑才是良策。1903年從日本考查回國後張謇又進一步意識到,發展慈善必須與地方自治、實業、教育緊密相聯,才能達到預期目的。他的思想與實踐代表了近代中國慈善事業演變發展的方向,極具創新與開拓意義。

此外,戴鴻慈作為清末出國考察五大臣之一,是近代中國第一位司法部長。他在歐美考察後,認識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非常具有開放思想和政治眼光。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戴鴻慈致端方信札

清寫本2通4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戴鴻慈致端方函2通4頁,其一為贈送俄國瓷器廠所贈瓷瓶及近日所得人參;其一為推薦門生。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派遣五位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歐美及日本等國政治,戴鴻慈、端方均在其列。回國後二人根據從國外帶回來的關於憲政的資料,編寫《歐美政治要義》一書,簡略介紹歐美各國的政體及相關政治制度,不僅對於改革政治和其他制度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也使慈禧和當權親貴對於世界大勢有所瞭解。

戴鴻慈(1853-1910),字光孺,號少懷,晚號毅庵,廣東南海人。清末出國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長。光緒二年(1876)進士,身歷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歷官刑部侍郎、戶部侍郎、刑部尚書、軍機大臣,是清朝二百餘年廣東籍任職最高的官員。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于式枚、陳邦瑞致梁鼎芬、戴鴻慈信札

近代寫本2通6頁 紙本

提要:此件內含:1、于式枚致梁鼎芬(字星海)函1通5頁,洋洋灑灑談及喜期、目疾、雲閣婚事等事。于式枚與梁鼎芬為同科進士,且同受業於陳澧之門,交情甚篤,常相聚亭館,吟詩作賦,譏評時政。2、陳邦瑞致戴鴻慈(號少懷)函1通1頁,推薦舊部,“近日將有檢察官缺出,務懇培植”。

于式枚(1853-1916),字晦若,廣西賀州人。李鴻章幕僚,袁世凱老師。清光緒六年(1880)進士,官至吏部侍郎。1907年充出使考察憲政大臣,清史館成立後擔任纂修清史稿總閱。精於多門外語,為當時為數不多的翻譯家之一。通國學、擅詩詞,人稱“桂海奇才”,為晚清時期學貫中西難得一見的大才子。

陳邦瑞(1855-?),字瑤圃、輯侯,浙江慈溪人。清光緒二年(1876)進士,歷官戶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職,宣統三年(1911年)出任袁世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博通經史,工於詩文。

而另一位出洋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則在辛亥革命前夕,因北洋新軍發起譁變而被殺害。這位朝廷的中流砥柱,就此成了滿清王朝的殉道者。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端方致梁鼎芬信札

清寫本4通7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端方致梁鼎芬(號節庵)函4通7頁,談及詩文題筆、遊廬山金陵、陳伯巖復官、強甫因疫去世等事。端方為晚清較開明的大員之一,推行“立憲政治”,與梁鼎芬意氣相投,二人成為莫逆之交。端方(1861-1911),滿洲正白旗託忒克氏,字午橋,號午亭、陶齋。官至直隸總督、湖南巡撫、兩江總督,創辦暨南大學、江南圖書館。工書法,精鑑賞,收藏彝器瑰物頗豐,尤好金石碑版。

除了端方,伊犁將軍志銳也在辛亥革命時遭新疆革命黨人槍決。在吳慶坻致梁鼎芬信札中,有提及此事。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吳慶坻致梁鼎芬信札

近代寫本3通3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吳慶坻致梁鼎芬函3通3頁,其一談到《清實錄》光緒朝的編纂,“已纂成三十年,惟後四年以檔案未到”,又言及館中錢款緊張、官員流散等事。另兩通作於伊利將軍志銳遭新疆革命黨人槍決之後,商議祭祀等事宜。

吳慶坻(1848-1924),字子修、敬疆,號悔餘生、補松老人,浙江錢塘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會典館總篡,湖南、四川學政。善詩文,工書法,與八千卷樓主人、清季著名藏書家丁氏交好。著有《補松廬文錄》、《悔餘生詩》、《蕉廊脞錄》等。

信札部分內容:

志文貞公上年十一月二十日殉節(十九兵變,二十被害),謹以奉告,或屆期,或提前,請酌定。

端方性情通脫,交遊廣闊,其作為梁鼎芬的仕途伯樂,與其交誼匪淺,而在清朝滅亡後,梁鼎芬也成為聲名卓著的遺老,任溥儀的老師,被授予“毓慶宮行走”。其自發為光緒帝崇陵籌種樹之款,因得“種樹大臣”的雅號。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梁鼎芬示兒梁學贄

近代寫本6通6頁 紙本

鈐印:種樹大臣、宣統四年事宜月二十七日總管內務府大臣面奉懿旨前沽北臬司梁鼎芬惟其在德宗景皇帝几筵前□班行禮欽此

提要:此件為梁鼎芬示兒梁學贄函6通6頁,均為記敘自己於東陵、西陵為慈禧與光緒帝陵墓除草、種樹之事,並希望“贄兒永永恭存追思”。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又字伯烈,號節庵,別號葵霜、藏山、藏叟,晚年自號鹿翁,室名有恥堂、葵霜閣、棲鳳樓等,廣東番禺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歷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彈劾李鴻章,名震朝野。後應張之洞聘,主講廣東廣雅書院和江蘇鐘山書院,為《昌言報》主筆。曾任溥儀的老師,被授予“毓慶宮行走”。工詩詞,為“近代嶺南四家”之一。

清帝遜位,梁鼎芬如喪考妣,致兒信札中,仍不忘希望“贄兒永永恭存追思”。死後被溥儀諡為“文忠”,為遺老們所歆羨。

與梁鼎芬一樣,陸潤庠、陳寶琛二人也是溥儀老師。他們對清王朝可謂感情專一,致梁鼎芬信中也是談及遜帝溥儀的近況。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陸潤庠、陳寶琛致梁鼎芬信札

清寫本1通1頁 紙本

提要:此為陸潤庠、陳寶琛至梁鼎芬函1通1頁。陸潤庠、陳寶琛與梁鼎芬均為宣統帝溥儀老師,此通信即談到溥儀讀書情況。

陸潤庠(1841-1915),字雲灑,又字鳳石,別號固叟,江蘇蘇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狀元,歷任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職。 工書法,意近歐、虞。

陳寶琛(1848-1935),字伯潛,號弢庵、陶庵、聽水老人,福建閩縣人。同治七年(1868)進士,授授編修,官至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內閣弼德院顧問大臣,與張之洞、張佩綸、寶廷並稱為“樞廷四諫官”。工書法,學黃庭堅,又擅畫松。

其他大臣如瞿鴻璣,在辛亥革命後,絕意仕途,選擇流寓上海,以清室遺老終。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瞿鴻璣致梁鼎芬信札

清寫本3通3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瞿鴻璣致梁鼎芬函3通3頁,談到“湘中亂事又起”,賴有新軍暫時無妨,以及相約面談等事。新軍為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慘敗後命張之洞、聶士成、袁世凱等人編練的新式陸軍,因其武器裝備購制洋槍洋炮,編制和訓練效仿西方軍隊,故稱新軍,事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瞿鴻璣(1850-1918),字子玖,號止庵,晚號西巖老人,湖南善化人。同治十年(1871)進士,官至軍機大臣、內閣學士。晚年與王闓運等吟詠結社,逍遙度日。著有《止庵詩文集》、《漢書箋識》等刊行於世。

其餘者如身居要位的東三省趙爾巽則迫於形勢,不得不降下大清的黃龍旗,轉而潛心編史,出任清史館總裁,主纂《清史稿》。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趙爾巽致仲英仁兄信札

清寫本2通4頁 紙本

提要:此件為趙爾巽致仲英仁兄函2通4頁,其一為交流民事心得。趙爾巽於民事訴訟與吏治頗有研究,後著有《刑案新編》一書;其二為計劃印刷推廣張之洞《勸學篇》,認為此書於世道人心“大有裨益挽救之功”。《勸學篇》是張之洞闡述“中體西用”、宣傳洋務思想的代表作,主張以“三綱為中國神聖相傳之至教”,提倡立學堂、修鐵路等,採用西技西藝,但拒絕對封建專制政體及其思想理論做任何有實質意義上的變法。

趙爾巽(1844-1927),字公鑲,號次珊、無補,遼寧鐵嶺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歷任湖南巡撫、盛京將軍、東三省總督等職。後潛心編史,出任清史館總裁,主纂《清史稿》。段祺瑞執政期間,任善後會議議長、臨時參議院議長。

事實上,當時清廷因閉關鎖國多年,國力早已衰敗,民不聊生,近代翻譯家林紓即曾在友人宋鐵梅新宅邸止園落成後,作題記,慨嘆道“方今天下洶洶,朝不謀夕。夫子所謂於止得其所止者,究在何所”,乃知天下竟已無淨土可尋,可見其滅亡之必然。

只是,清朝退出歷史舞臺,對於勝朝遺民而言,信仰崩塌,不免嗚呼“白髮幾人懷故苑,青山何地葬遺民?”


惹人唏噓!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林紓《止園記》手稿

1922年寫本3頁 紙本

鈐印:畏廬老人

提要:此件系林紓為友人宋鐵梅(宋小濂)新宅邸止園所作題記,詳敘“止”之深意及友人得宅之始末,感慨“方今天下洶洶,朝不謀夕。夫子所謂於止得其所止者,究在何所。”宋小濂 (1860-1926),字友梅、鐵梅,晚號止園,吉林雙陽人。工詩善書,被喻為“吉林三傑”之一。曾出任黑龍江都督兼民政長,在抗擊沙俄、捍衛國家領土完整方面做出了許多貢獻。著有《呼倫貝爾邊務調查報告書》、《會勘中俄水陸邊界圖說》、《巡閱東省鐵路紀略》、《晚學齋詩草》等。林紓信札一通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


近代寫本1通1頁 紙本

提要: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福建閩縣人。工詩文,以譯外國小說一百八十餘種著稱於世。擅山水,又能花鳥。平生以譯書為業,鬻書畫文章自給。晚年定居北京,著述繁富,為海派名家之一。

篇幅所限,不再贅述。

此次嘉德2019秋拍【筆墨文章—信札寫本專場】中,另有董康、張元濟、傅增湘等名士的書札,也有一批吳昌綬上款的手跡,精品甚多,屆時方家移步蒞臨一窺究竟。



——END——

觀書時自得新解,作事便應同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