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君子之交,不尚虚华。

彼此间诗文唱和,指点江山,尤以乱世之中鱼雁往来最甚。或潜心书斋,以交游治学为先;或愤而评时讥世,针砭朝弊,则其淡远逸趣之余,亦见忧国忧民之思。

而最表心迹者,莫过于书信手札,如陆机《文赋》所言“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此次,嘉德秋季拍卖【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即征得一批淳斋旧藏信札,或洋洋洒洒千百言,或匆匆忙忙三两句,俱是文士风流。

淳斋即为严群斋号。其自号“不党”,取“君子群而不党”之义,他的一生始终过着远离政治的书斋生活,收藏亦是颇富,且多精品。据这批名人墨迹手札,既可窥见其清雅情怀,亦可重现彼时局势之波诡云谲。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严群

严群(1907~1985),又名以群,字孟群,后字不党,号一指,晚号怡适老人。福建福州人。

淳斋主人严群系严复侄孙,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有名的学者。曾任燕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兼系主任。严群与吴玉如交好,是吴小如的业师。

时间回至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闭关锁国的满清王朝被英军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面对侵略,羸弱的朝廷犹如睡狮,早已行将就木,一击即溃。

很快,尝到甜头的西方列强,又发动战争,扩大在华利益,第二次鸦片战争接踵而至。而此时的清政府正疲于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只得严令地方守军“息兵为要”,不事战守。

由于朝廷“和谈”策略,两广总督叶名琛虽奋勇抵抗,却遭朝廷斥责不应轻启战端。最终,因清军装备落后,又屡失战机,叶名琛也兵败被俘。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叶名琛、李璋煜致愣香仁兄信札

清写本2通6页

纸本

钤印:李璋煜记宜身堂前迫事匆闲愿君自发对完印信

提要:此件内含:1、叶名琛致楞香函1通4页,从“在粤两载以来”之语推知当作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前后,彼时叶名琛为广东巡抚。1849年英国人要求进驻广州城,叶名琛与两广总督徐广缙(仲翁)一同与英人斡旋,信中所言“未尝有一息稍释于怀”、“功名早付之度外,岂甘为千古之罪人乎”,当指此事。2、李璋煜致楞香函1通2页,交流为官为民之道。

关于叶名琛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粤人憾其误国,诬他“六不总督”。事实上,被囚异邦后,叶名琛不食异乡粟米,绝食而亡,笔者以为其气节不让伯夷、叔齐。在叶名琛致愣香仁兄信札中,从其所言,也可知晓一二。


信札部分内容:

“未尝有一息稍释于怀”

“功名早付之度外,岂甘为千古之罪人乎”

对他而言,魂逝海外,必是满腔孤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维新变法。其中湖南巡抚陈宝箴为维新实权派风云人物,其子陈三立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陈三立致梁鼎芬信札

3通4页 纸本近代写本

提要: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陈寅恪、陈衡恪之父。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吏部主事,旋弃职。年少博学,才识通敏,通诗词古文,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陈三立致端方信札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清写本1通1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陈三立致端方函1通1页,索要江西巡抚电稿一读。

由于时势风雨际会,可谓“古今未有之变”,朝廷也开始倡导西学,此举对于旧学冲击甚大。为维护古典诗歌,诗坛逐渐形成“同光体”。

除了陈三立外,樊增祥也是同光体重要诗人之一。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樊增祥诗稿

近代写本3页 纸本

提要:樊增祥(1846-1931),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并擅骈文,遗诗三万余首,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诗词集有《云门初集》、《五十麝斋词赓》等50余种,后皆收入《樊山全书》。

他与周树模、左绍佐并称“楚中三老”。其判牍亦佳,文墨吏奉为圭臬。著有樊山全集,传于世。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左绍佐致樊增祥诗稿

近代写本1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左绍佐致樊增祥七言诗稿1页。左绍佐晚年与樊增祥、周树模有“楚中三老”之称,其中与樊增祥交谊尤笃,诗文往来不绝。

左绍佐(1846-1928),字季云,号笏卿,别号竹笏生,湖北应山人。清光绪六年 (1880)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军机章京、监察御史等职。曾主讲经心书院,工诗文,著有《蕴真堂集》、《竹笏斋词钞》等。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郭曾炘致樊增祥信札

近代写本1通1页 纸本


提要:此件系郭曾炘为诗会等事致樊增祥函1通1页。郭曾炘、樊增祥二人皆工诗文,往来唱和不绝。郭曾炘(1855-1928),原名曾炬,字春榆,号匏庵,晚号福庐山人,福建侯官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光禄寺卿、礼部右侍郎。学通中西,与严复论中外学术,质疑辨难,称为挚友。工诗,善评论,著有《匏庵诗存》、《楼居茶记》、《读杜札记》。


然而,清王朝内外交困,在经过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等侵华战争后,统治更是摇摇欲坠。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的口号,特命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等东西洋各国考察宪政。

五大臣包括徐世昌、戴鸿慈、端方等朝廷肱骨。

其中,徐世昌作为晚清九大疆臣之首,绝非泛泛之辈,后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徐世昌致陈仲英信札

近代写本2通5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徐世昌致二表叔陈仲英函2通5页,其一主要为商议光弟捐官之事,其二谈及三妹婚事推至明年等事。徐世昌曾在表叔陈仲英家设馆援读,一面苦读,一面指导小表弟们认字读书。

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 直隶天津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民国七年(1918)10月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民国十一年(1922)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国学功底深厚,工书善画,编书、刻书30余种。

徐世昌的发迹,离不开袁世凯的器重,不仅作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袁世凯致桂生仁兄信札

近代写本1通1页 纸本


徐世昌善于审时度势,为顺应潮流,其归政于民国,据传曾授意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将领发电要求清廷“立定共和政体,否则以兵随之”。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段祺瑞信札一通

近代写本1通1页 纸本

提要:段祺瑞(1865-1936),原名启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安徽合肥人。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后赴德国学习军事,皖系军阀首领,曾任民国国务总理,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北洋三杰”。

当时,清廷退位的诏书即由状元张謇主稿。他主张“实业救国”,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张謇致端方信札

清写本1通3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张謇致端方函1通3页,时正值淮北遇灾,张謇将计划联络诸君筹款赈灾之事禀告端方,并认为“此次淮北之灾为数十年所未有,非工振并等不克全济”,强调以工代赈的方法。

张謇(1853-1926)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擎,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良策。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后张謇又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他的思想与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慈善事业演变发展的方向,极具创新与开拓意义。

此外,戴鸿慈作为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是近代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他在欧美考察后,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非常具有开放思想和政治眼光。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戴鸿慈致端方信札

清写本2通4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戴鸿慈致端方函2通4页,其一为赠送俄国瓷器厂所赠瓷瓶及近日所得人参;其一为推荐门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派遣五位大臣出洋,深入考察欧美及日本等国政治,戴鸿慈、端方均在其列。回国后二人根据从国外带回来的关于宪政的资料,编写《欧美政治要义》一书,简略介绍欧美各国的政体及相关政治制度,不仅对于改革政治和其他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使慈禧和当权亲贵对于世界大势有所了解。

戴鸿慈(1853-1910),字光孺,号少怀,晚号毅庵,广东南海人。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司法部长。光绪二年(1876)进士,身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历官刑部侍郎、户部侍郎、刑部尚书、军机大臣,是清朝二百余年广东籍任职最高的官员。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于式枚、陈邦瑞致梁鼎芬、戴鸿慈信札

近代写本2通6页 纸本

提要:此件内含:1、于式枚致梁鼎芬(字星海)函1通5页,洋洋洒洒谈及喜期、目疾、云阁婚事等事。于式枚与梁鼎芬为同科进士,且同受业于陈澧之门,交情甚笃,常相聚亭馆,吟诗作赋,讥评时政。2、陈邦瑞致戴鸿慈(号少怀)函1通1页,推荐旧部,“近日将有检察官缺出,务恳培植”。

于式枚(1853-1916),字晦若,广西贺州人。李鸿章幕僚,袁世凯老师。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官至吏部侍郎。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清史馆成立后担任纂修清史稿总阅。精于多门外语,为当时为数不多的翻译家之一。通国学、擅诗词,人称“桂海奇才”,为晚清时期学贯中西难得一见的大才子。

陈邦瑞(1855-?),字瑶圃、辑侯,浙江慈溪人。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历官户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宣统三年(1911年)出任袁世凯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博通经史,工于诗文。

而另一位出洋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则在辛亥革命前夕,因北洋新军发起哗变而被杀害。这位朝廷的中流砥柱,就此成了满清王朝的殉道者。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端方致梁鼎芬信札

清写本4通7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端方致梁鼎芬(号节庵)函4通7页,谈及诗文题笔、游庐山金陵、陈伯岩复官、强甫因疫去世等事。端方为晚清较开明的大员之一,推行“立宪政治”,与梁鼎芬意气相投,二人成为莫逆之交。端方(1861-1911),满洲正白旗托忒克氏,字午桥,号午亭、陶斋。官至直隶总督、湖南巡抚、两江总督,创办暨南大学、江南图书馆。工书法,精鉴赏,收藏彝器瑰物颇丰,尤好金石碑版。

除了端方,伊犁将军志锐也在辛亥革命时遭新疆革命党人枪决。在吴庆坻致梁鼎芬信札中,有提及此事。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吴庆坻致梁鼎芬信札

近代写本3通3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吴庆坻致梁鼎芬函3通3页,其一谈到《清实录》光绪朝的编纂,“已纂成三十年,惟后四年以档案未到”,又言及馆中钱款紧张、官员流散等事。另两通作于伊利将军志锐遭新疆革命党人枪决之后,商议祭祀等事宜。

吴庆坻(1848-1924),字子修、敬疆,号悔余生、补松老人,浙江钱塘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会典馆总篡,湖南、四川学政。善诗文,工书法,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著有《补松庐文录》、《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等。

信札部分内容:

志文贞公上年十一月二十日殉节(十九兵变,二十被害),谨以奉告,或届期,或提前,请酌定。

端方性情通脱,交游广阔,其作为梁鼎芬的仕途伯乐,与其交谊匪浅,而在清朝灭亡后,梁鼎芬也成为声名卓著的遗老,任溥仪的老师,被授予“毓庆宫行走”。其自发为光绪帝崇陵筹种树之款,因得“种树大臣”的雅号。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梁鼎芬示儿梁学贽

近代写本6通6页 纸本

钤印:种树大臣、宣统四年事宜月二十七日总管内务府大臣面奉懿旨前沽北臬司梁鼎芬惟其在德宗景皇帝几筵前□班行礼钦此

提要:此件为梁鼎芬示儿梁学贽函6通6页,均为记叙自己于东陵、西陵为慈禧与光绪帝陵墓除草、种树之事,并希望“贽儿永永恭存追思”。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又字伯烈,号节庵,别号葵霜、藏山、藏叟,晚年自号鹿翁,室名有耻堂、葵霜阁、栖凤楼等,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弹劾李鸿章,名震朝野。后应张之洞聘,主讲广东广雅书院和江苏钟山书院,为《昌言报》主笔。曾任溥仪的老师,被授予“毓庆宫行走”。工诗词,为“近代岭南四家”之一。

清帝逊位,梁鼎芬如丧考妣,致儿信札中,仍不忘希望“贽儿永永恭存追思”。死后被溥仪谥为“文忠”,为遗老们所歆羡。

与梁鼎芬一样,陆润庠、陈宝琛二人也是溥仪老师。他们对清王朝可谓感情专一,致梁鼎芬信中也是谈及逊帝溥仪的近况。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陆润庠、陈宝琛致梁鼎芬信札

清写本1通1页 纸本

提要:此为陆润庠、陈宝琛至梁鼎芬函1通1页。陆润庠、陈宝琛与梁鼎芬均为宣统帝溥仪老师,此通信即谈到溥仪读书情况。

陆润庠(1841-1915),字云洒,又字凤石,别号固叟,江苏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 工书法,意近欧、虞。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福建闽县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授编修,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与张之洞、张佩纶、宝廷并称为“枢廷四谏官”。工书法,学黄庭坚,又擅画松。

其他大臣如瞿鸿玑,在辛亥革命后,绝意仕途,选择流寓上海,以清室遗老终。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瞿鸿玑致梁鼎芬信札

清写本3通3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瞿鸿玑致梁鼎芬函3通3页,谈到“湘中乱事又起”,赖有新军暂时无妨,以及相约面谈等事。新军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惨败后命张之洞、聂士成、袁世凯等人编练的新式陆军,因其武器装备购制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效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事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瞿鸿玑(1850-1918),字子玖,号止庵,晚号西岩老人,湖南善化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官至军机大臣、内阁学士。晚年与王闿运等吟咏结社,逍遥度日。著有《止庵诗文集》、《汉书笺识》等刊行于世。

其余者如身居要位的东三省赵尔巽则迫于形势,不得不降下大清的黄龙旗,转而潜心编史,出任清史馆总裁,主纂《清史稿》。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赵尔巽致仲英仁兄信札

清写本2通4页 纸本

提要:此件为赵尔巽致仲英仁兄函2通4页,其一为交流民事心得。赵尔巽于民事诉讼与吏治颇有研究,后著有《刑案新编》一书;其二为计划印刷推广张之洞《劝学篇》,认为此书于世道人心“大有裨益挽救之功”。《劝学篇》是张之洞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主张以“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提倡立学堂、修铁路等,采用西技西艺,但拒绝对封建专制政体及其思想理论做任何有实质意义上的变法。

赵尔巽(1844-1927),字公镶,号次珊、无补,辽宁铁岭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历任湖南巡抚、盛京将军、东三省总督等职。后潜心编史,出任清史馆总裁,主纂《清史稿》。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

事实上,当时清廷因闭关锁国多年,国力早已衰败,民不聊生,近代翻译家林纾即曾在友人宋铁梅新宅邸止园落成后,作题记,慨叹道“方今天下汹汹,朝不谋夕。夫子所谓于止得其所止者,究在何所”,乃知天下竟已无净土可寻,可见其灭亡之必然。

只是,清朝退出历史舞台,对于胜朝遗民而言,信仰崩塌,不免呜呼“白发几人怀故苑,青山何地葬遗民?”


惹人唏嘘!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林纾《止园记》手稿

1922年写本3页 纸本

钤印:畏庐老人

提要:此件系林纾为友人宋铁梅(宋小濂)新宅邸止园所作题记,详叙“止”之深意及友人得宅之始末,感慨“方今天下汹汹,朝不谋夕。夫子所谓于止得其所止者,究在何所。”宋小濂 (1860-1926),字友梅、铁梅,晚号止园,吉林双阳人。工诗善书,被喻为“吉林三杰”之一。曾出任黑龙江都督兼民政长,在抗击沙俄、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著有《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书》、《会勘中俄水陆边界图说》、《巡阅东省铁路纪略》、《晚学斋诗草》等。林纾信札一通


同古堂 | 大清王朝如何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


近代写本1通1页 纸本

提要: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人。工诗文,以译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余种著称于世。擅山水,又能花鸟。平生以译书为业,鬻书画文章自给。晚年定居北京,著述繁富,为海派名家之一。

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此次嘉德2019秋拍【笔墨文章—信札写本专场】中,另有董康、张元济、傅增湘等名士的书札,也有一批吴昌绶上款的手迹,精品甚多,届时方家移步莅临一窥究竟。



——END——

观书时自得新解,作事便应同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