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自夏朝開始,我國古代國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國號。

國號是代表一個國家法定統治政權的官方名稱,往往被作為一個新政權開始的標誌。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這就好比一個人的姓名,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的一種自我表達,是特定的名稱符號。

在相信“天命”和"國祚" 的封建時代,國號往往是建國者潛意識增加能量氣場、寄託國運氣數延續的一種載體,因而也就是一個朝代的名稱。

國號並不因其統治的地理區域的改變而更改。

例如一個朝代被推翻後,其皇室後裔可以換個地方定都,沿用之前的國號。因而周朝有西周、東周之分,宋朝有北宋、南宋之別。

正是所謂的“保洪圖社稷,鞏國祚延綿。

而且,國號也是一個國家的名片。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因而,國號取名,會受到歷史背景、社會時代、民族文化、信仰追求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國號看似只有凝練的一兩個字,背後往往蘊含著一定的淵源和含義。

本文就說說大名鼎鼎的清朝的國號。

為什麼它的國號叫“大清”呢?

這個國號的淵源和含義,可謂深藏玄機。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清朝國號的變遷:從肅慎部族到大清

說起清朝的國號,得從其祖先溯源。

清朝的建國祖先,是歷史悠久的女真部族,長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他們也是滿族的祖先。

舜時,“息慎氏朝,貢弓矢”,即肅慎向中原政權朝貢“弓矢”。

過著狩獵、捕魚生活的肅慎人善射。弓矢即弓箭,是他們的特有物產。

善射,特產弓箭,這也為其注入了馳騁四方、征服天下的基因。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肅慎長期與中原政權保持著朝貢關係。

《左傳•魯昭公九年》記載:“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也即周王室聲明,肅慎屬於我們北方的領土。

“女真”之名最初出現於唐朝。之前在中國史籍中被先後稱為“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等。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在會寧府(今哈爾濱阿城)建國,國號為“大金”。

“大金”國號的來源,有一說是來自女真發源地金水河(即松花江支流阿什河)。

還有一說,是取自金不腐不壞、期望國運永存之意。

同時,女真族與漢族、蒙古等民族的文化、經濟交流增多,逐漸融合。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後來,蒙古崛起,建立元朝,攻滅金國。

女真人仍是主要散居於發源地東北地區,併成為元朝的統轄地區。分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女真各部族相繼“悉境歸附”。

明朝中期,在建州女真聚居地設置有三個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

明朝遵循其風俗,委任女真各部首領管轄自己的部族,世代承襲。

“建州三衛”的出現,標誌著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

明神宗萬曆時期,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世職建州左衛指揮使。他暗中發展自己的實力,統一了女真各部。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稱汗,沿用女真先祖的國號“大金”。史稱後金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東征西討,統一了東北地區。

西伐蒙古,進佔漠南蒙古地區;東征朝鮮,迫使李氏王朝臣服。

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歸降,獻上了據說是元朝傳下來的傳國玉璽。這讓羽翼漸豐的皇太極野心大增,認為女真一統天下屬於天命所授。

皇太極認為自己的本宗建州部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女真族,因而於1635年改族名為“滿洲”。

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44歲的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去汗號而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改元“崇德”。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皇太極成為大清國實際意義上的第一位皇帝,並且追尊其父努爾哈赤為清太祖。

“大清”國號從而確立。


改國號為“大清”的特殊寓意

按照我國曆史上的傳統,發源地、封爵、建國者、讖語等都是取國號的重要原則。

為什麼皇太極定名國號為“大清”呢?

對於這個問題,自古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源於遠古傳說中的少昊。

傳說少昊金天氏是黃帝的長子,發展繁榮了華夏早期文化,是五方天帝之一。

少昊稱父親為清,而且也稱土為清,胙土於清。

通曉華夏文化的皇太極,自比少昊,因而採用“清”做為國號。

第二種說法,受命於周王室。

在上古的《尚書》、《詩經》、《周頌》等古籍中,均有“清”字。

據此,皇太極認為“清”乃周室受命的象徵,將其做為國號,或許是將自己的事業比附周武王之宏偉大業。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第三種說法,與“五行”有關。

朱氏建立了明朝,“朱明”二字均具有火意;而且“火克金”,說明國號“金”不吉利。

在“五行”中,水克火。“清”字具有水意,可以克“朱明”。

因而,志在克服明朝的皇太極,就將國號“大金”改為“大清”,以圖取代明朝顯得天命所歸。

第四種說法,發音近似。

在滿語中,“金”與“清”的發音近似,漢語“清”即是滿語“金”的發音。

因而,將國號“大金”改為“大清”,是選取發音近似的合適字代用,改漢語不改滿語。

此舉是為了讓漢人易於接受。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第五種說法,取意吉祥。

在蒙古語中,“戴青”的涵義是善戰。女真族精於騎射,驍勇善戰,而且在民族文化上與蒙古族有很多相同之處。

另外,清朝乾隆皇帝曾寫有詩句“天造皇清,發祥大東”,提出以五色配五方,則東方為青色,是個吉祥的方位和顏色。

“青”與“清”字同音。因而國號中有“清”字,寓意美好、尊貴。

第六種說法,籠絡人心。

皇太極在定國號“大清”的前一年,改族名女真為“滿族”。

“滿族”在滿語中的發音接近於“曼殊”。曼殊本是佛名,意為“清之帝王”,是佛的化身。

因此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對籠絡包括佛教信徒在內的各族人心,樹立自己的帝王形象,都有好處。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以上幾種說法,各有道理。

遺憾的是,史料中並未相關的確切記載,因而成為一樁歷史懸案。這一點令後人十分尷尬。

另外,有一點不得不提。

皇太極將國號改為“大清”,這裡的“大”字不僅僅是個形容詞。

在國號中加個“大”字,是標榜王朝正統性的一種方式,關係到國體和國運。

這個規矩,源自於元朝。

忽必烈氣吞山河,席捲四方,並且接受了漢文化的薰陶,定國號時從《易經》中取了“大哉乾元”一句話,因而以“大元”為國號。

《元文類》卷四《經世大典敘錄·帝號》中記載: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

忽必烈認為自己取得了歷史上朝代前所未有的宏圖大業,因而用“大”、“元”兩字表示最強大、極盛之意。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於是“大”字成為正式國號的一部分。

至於人們常常稱呼的“大漢”、“大唐”、“大宋”,“大”字只是個尊稱而已。他們的正式國號只是單字的漢、唐、宋。

“大元”之後,成為慣例,雙字國號“大明”、“大金”陸續面世。

明朝人朱國禎在《湧幢小品》中就說道:“國號上加大字,始於大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國尊稱之詞”。

與將國號改為“大清”相映的是,皇太極同時改元“崇德”,即年號。

當時明朝皇帝的年號是“崇禎”,即“崇尚禎祥”。

“崇德”是“崇尚道德”,與“崇禎”相對。

顯而易見,“清”對應“明”,“大清”對應“大明”,“崇德”對應“崇禎”。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這種學習借鑑明朝或者說是針鋒相對的做法,耐人尋味。

所以,通曉多民族文化、擁有雄韜偉略的皇太極,將國號“大金”改為“大清”,不是醉酒後癲狂所為,也不是一時興起任性而定,肯定有一定的道理說法。

無論怎麼解釋,“清”與“明”一樣,都包含有很多褒義,是國號的優質選項。

例如潔淨,純潔,與“濁”相對;明白,明晰;高潔,高尚,高明;公正,廉潔;太平,不亂等。

做為遠在東北一隅的遊牧部落女真,想要對抗甚至取代疆域廣闊、底蘊強大的大明王朝,簡直是痴人說夢,蚍蜉撼樹。

但是,皇太極已從明王朝這頭巨象身上看到了老邁的衰弱氣象,而自己卻在茁壯成長。

因而這時除了樹立遠大目標、順勢而為之外,還必須堅定信念,祈求通過改國號、年號,以感動老天爺的眷顧,從而順應天命。

皇太極前後在位十七年,重用漢官,富國強兵,為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在一系列必然和偶然事件的交錯中,“大清”最終取代了“大明”。

繼而逐步統一全國,成為繼蒙古族建立元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大一統的政權。

這個歷史現象,可以說是事物的發展必然,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天命。


“大清”到“中國”之名的蝶變歷史貢獻

中國古代對“正統”問題十分重視,尤其是在王朝替代時確定道統、法統等方面,是一個重大原則問題。

改國號為“大清”之後,清朝後來也並未一直使用這一個國號。

在國際交往中,清朝還正式使用過“大清帝國”、“中華大清國”、“中國”、“中華”等國號。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例如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和沙俄簽訂了具有現代國際法性質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其碑文上寫有:“大清國遣大臣與鄂羅斯國議定邊界之碑……凡山南一帶,流入黑龍江之溪河,盡屬中國……中國所有鄂羅斯之人,鄂羅斯所有中國之人,仍留不必遣還……”

當時清朝的首席代表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聖皇帝欽差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

在這裡,用了“大清國”、“中國”國號。

這是以國際條約的形式,第一次將“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專稱。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清朝在與美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中,首次出現了“中華大清國”的國號,在結尾註明瞭“中華”國號。

國號也是國與國之間交往的一種信息傳播工具,是一個國家的名片。

清朝這種將幾個國號混用的行為,實際上也得到了當時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

晚清時期,許多國家在翻譯的時候,將“大清”和“中華”等國號都統一譯為“China”。

而且,清朝也逐漸引入西方現代文明概念。

例如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確定"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即俗稱的"黃龍旗")為國旗,宣統三年(1911年)確定《鞏金甌》為正式國歌。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國號到國旗,還是進行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清朝進行了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在向一個現代意義的國家蝶變。

然而,天命有限,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

清朝經過傳十二帝、享國近三百年而覆亡。

“大清”也由此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有國號的封建王朝。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走向鼎盛,綜合國力遠勝於以強盛著稱的漢唐,取得了我國曆史上朝代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同時,國家空前統一,疆域遼闊,生活著50多個民族。

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使得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


明朝的勁敵後金為什麼改國號為“大清”?原因令人尷尬


從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到滿族等民族名稱,從大金、大清到“中華大清國”、“中國”、“中華”等國號,清朝實現了由“夷”到“夏”的身份嬗變。

更具有意義的是,清朝將“華夷一家”為核心的“中華大義”,進一步發揚光大為五十多個民族認同的“大中華民族”,為實現民族團結,以及疆域和文化意義上的“中華”理念涵義最大化,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