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國力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否只是統治階層的保守問題?

張芳永

國力落後最終只與工業水平有關,而中國在近代工業落後是全社會的問題。無論上層還是下層,都有強大的力量固守舊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

中國本土要搞工業革命,要靠實業救國,這個大方向自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有人嘗試,經歷多次反覆,直到1978年以後才成為定局。只要堅持工業化不動搖,以中國的體量肯定會長期保持世界領先的國力。


科技文化鄭軍

中國在近代史上的積貧積弱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恰恰源自於古代中國的輝煌。物理學上有慣性定律認為:若無外力作用,物體將始終維持既定的運動狀態。事實上人類的歷史發展也有慣性——中華文明過於早熟,以致於當世界還是一片蠻荒之時中華文明已相當繁盛,這時若無外力作用中華文明就會沿著既定的傳統方向發展下去。畢竟中華文明早已發展出自己行之有效的獨特的文明制度,冒險另起爐灶似乎完全沒必要。這種心態我可以為大家舉一個較為淺顯的例子: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的企業職工下崗分流現象於此有些相似——為什麼絕大多數職工寧願等到企業破產後另起爐灶,也不願意自己提前自謀出路呢?因為自謀出路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所以即使大家心知肚明自己的鐵飯碗端不了幾天,可也是能端一天是一天。相比之下西方國家恰恰由於一窮二白才不得不考慮轉型問題,這就是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本就一無所有自然無所失去。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中華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積累了強大的歷史慣性,人們往往糾結於過往歷史上的成功經驗而難以做出自我調整。這對我們今天的啟示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如果我們將祖先們輝煌燦爛的歷史視為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那麼五千年的歷史是多麼巨大的一筆財富;如果我們將祖先們輝煌燦爛的歷史視為我們炫耀的談資,那麼五千年的歷史將是多麼巨大的一筆負擔?

除了既定的慣性思維的束縛使中華文明在近代歷史的轉折關頭相比西方難以調整之外,還有一點導致了題主所謂的統治階級思維日趨保守的現象——那就是在傳統體制下已然催生出作為既得利益者的統治階級,在歷史轉折的變革關頭作為既得利益者的他們往往是趨於保守的,因為他們害怕在變革中失去自己已到手的既得利益。以秦國商鞅變法為例:變法後的秦國打破了原本存在於秦國貴族和百姓之間的階級壁壘,完全以軍功晉升官爵從而為那些毫無政治根基背景的寒門子弟提供了上升空間。與此同時秦國君主和這些新提拔起來的寒門子弟組成政治聯盟打壓世家貴族勢力,從而強化中央集權。問題在於:當這些寒門子弟晉升高位之後就在秦國催生了一個新興的職業官僚集團。相比傳統的世家貴族而言:職業官僚集團在其發跡的早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因為他們沒有世家貴族那樣的政治根基,只能通過政績來取得君主的青睞和百姓的認可,這時他們積極推動變法強國;然而當他們大權在握之後就日益走向變法改革的對立面。為什麼在大秦一統華夏的過程中立下大功的李斯那麼輕易被趙高拉攏成為秦王朝的掘墓人就是因為不願放棄到手的既得利益。事實上近代史上的官僚階層和當初以李斯為代表的秦朝官僚階層從本質上而言並無區別——他們對改革的態度完全取決於是否影響他們的既得利益。這對我們今天的啟示是:屁股決定腦袋,改革的難點就是如何掙脫既得利益的束縛。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覺得,很多現在的中國人都有崇洋媚外的思想,我覺得這點是很可怕的,畢竟中國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佔據了很長時間讓西方敬仰的階段。但為何,近代會落後?

我們先說樓主說的階級統治問題,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原因,畢竟站在統治階級的角度考慮,維護自身統治穩固這才是第一要素。所以才會禁錮國民思想,讓其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統治。例如朝鮮,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例子。

中國近代的落後,和階級保守是分不開
的,但我覺得還是中國人自身保守的問題。為何近代中國人覺得西方的才是優秀的?我覺得西方的不一定就是優秀的,而在於人的看法。在此我不想一一例舉,各國有各國的優勢,也有各國的弊端。我們要是一味的推崇本國文化,抵制國外也是不可取的,中國的孔儒文化深入人心,讓人覺得不一致的就是優秀的,這點需要檢討。


中國近代的落後,最最主要的,我個人覺得還是個人素質和國家認同感,個人素質的提升,才是國家整體的提升,畢竟在封建時期,人民收到的信息有所限制,要是說近代,中國為何能有近代,還不是有開發的思想在其中,若中國真正的閉關,何來與時俱進的思想。

國,立與人,人依與國,家和國是共存的。所以,不要否定現在國家的發展,而去崇洋媚外,我們有缺點,但是,我們不都是缺點。

我們國家又不限制你們外出,或者移民。所以,不喜勿噴,我覺得此生不後悔入華夏。


大草原上的王尼瑪

顯然不是的,很好一個例子就解釋了,距離歐洲最近、差點把維也納佔領的奧斯曼帝國也衰落了,歐洲大航海想找到的財富寶地印度也衰落了,曾經輝煌的阿拉伯帝國也衰落了,所以歐洲崛起更多的是概率問題,這個概率發生在歐洲了。

歐洲因為氣候原因,農業不發達,所以歐洲需要做貿易才能立足。奧斯曼帝國之前,歐洲通過阿拉伯帝國和絲綢之路,與印度、中國做生意,還可以生活。但奧斯曼帝國崛起後,佔道為王,實行強盜邏輯,對過境的商品徵收高關稅,歐洲就買不起了。

於是歐洲迫切需要一條新的貿易通道通往印度和中國,避開奧斯曼帝國。而印度和中國農業發達,即使不做貿易,小農經濟也能活下來,阿拉伯國家因為離印度很近,也可以活下來,但歐洲活不下來啊。

於是各個歐洲王室都資助航海運動,尋找到印度和中國的新航道,這就帶動了科技的發展,因為航海需要科技啊。再於是就發現了地球是圓的,於是往西走到達了美洲,當時以為到達了印度,還給加勒比海的島嶼命名叫西印度群島,其實美洲離印度還遠著呢。

發現了美洲新大陸後,美洲的印第安人非常落後,根本不堪一擊。歐洲殖民者在歐洲發現了大量白銀,還有肥沃的土地,於是歐洲就發財了,有錢科技就更發達了。這個時期是中國的明朝。

看看歐洲的崛起過程,不是統治者高瞻遠矚,而是被逼的。也不是因為民主,因為歐洲發達了幾百年才實行民主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

所以歐洲崛起更多的概率問題。鴉片戰爭以後,既有清政府的問題,也有外部的問題。清政府想改革,但又擔心自己的權力,外部問題就是好幾次改革都被戰爭打斷了,功敗垂成。


上丞工作室

近代中國國力落後於西方的原因是否只是統治階級保守的問題?我認為這種說法還是對的。準確地說近代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一種傳統的落後的政治意識和其相關聯政治制度深深地強大慣性的,長久地影響著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政治意識和社會制度。這種政治意識就是封建的宗法政治,就是君權天授,宗族皇權專制的封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度。而這種封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制度最大特點就是人治。人治對法制是絕對排斥的。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興衰更替朝代變換,但是這種封建宗族宗親宗法政治基本沒有大的變化。封建宗親社會政治和意識,絕不是社會政治精英產生的社會機制。封建社會里他們最高權力者標準是看血統是看正宗與否。這種社會政治和意識,絕不可能產生能使社會生機勃勃最局權力。雖然封建社會也有科舉這種人才出現的制,但始終沒能成為社會主流而變味淘汰了。就是這種封建落後的政治意識和制度,使中華民族守舊保守以致最後閉鎖國遠遠落後於別國。尤其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興起時而置身於外,而大大落後了,而受欺捱打。所以一個國家和就會,只有棄舊逐新,只有變革眼向世界才能生機向上。守舊沒有出路。回望歷史,這是我們時時要記住的歷史教訓!


老驥1954

前庚子以降,震旦古國,奉炎黃祀累千載有餘,及至女真入關,替朱明國祚,亦歷數帝,且夫有滿清一朝,矜伐國威,揚芬九區之教化,弗輸前朝歷代,上至九五帝胄,中達黃堂太守,下及哀哀蒸庶,莫不自目吾國為萬邦中國,寰宇聖朝。彼時泰西諸國,覆王權,攘舊制,革積弊,刷新國力,鹹宣力於大洋。以甲兵金革計,吾國幾無寸甲與之相垺。虎門廣州一役,國門洞開,猶久黢之中乍露一絲火光,吾中國猶如劫餘蝴蝶,俾其新覿外物火種,夜郎美夢始不可為繼。眾皆惶惶,無所籌展。

天朝上國,一朝不敵泰西蕞爾英夷,昔八旗綠營,綏邊事,御夷戎,貔貅之師耳,然區區千餘夷寇,馮艦船利甲,攻城略地,幾橫兵於畿輔,華夏震撼,一如久寐罹患一朝醒。醒餘華夏,焉有先覺振臂,冀掃華夏百年積弊冗政乎?嗚呼,縱林元公,魏默公,徒始知泰西之域亦存邦國,與爪哇,高麗相類。以彼時華夏之物力遠甚於泰西諸國,設若一改舊法,習衛鞅變祖製造強秦,國威復揚,經年之事耳。

東瀛變法,未盈三十載即佔我臺島,躋身於列強。滿洲帝王,亦沾洙泗教化,秉持天不變,道亦不變,守舊法,未嘗交通於泰西諸勍夷。效僻壤窮山之蝴蝶,未可擔一日光耀,旋戮力折返。雖有夷務之議,爾後廣興兵甲自產之事,實則隔靴搔癢,全然不廢舊法,故俗冗弊具存。甲午斯役,夷務盡毀,不甚噓唏。中華百年之積弱,遠因實造於此。

今日之中華,欲固千年基業,則必先廣育人才,資追范文正公,王荊公,江右陽明,以破舊立新為己任,矢勤矢勇,溯往守成為先,則可期歲月,舊邦可新造,國恥可盡血。


青年史學家

提到“保守”我們會發現在任何國家、民族、學術、個人,當我們與其他人意見不同時,我們許多人都會用到“保守”或者“激進”進行定義。 從這可以看出“保守”會發生在幾乎任何人身上,這種行為本質上沒有什麼大的過錯,更談不上是什麼“罪過”。 滿清的失敗與過錯完全不是一句“保守”可以一筆帶過的。滿清的統治者在戰場上一次次的慘敗幾乎沒有任何的反省,對西方國家的優點沒有一點認知,只會對民眾橫徵暴斂,滿清在統治中國的幾百年間,中國的科技文化幾乎沒有任何發展,還在不斷倒退,滿清的一切力量幾乎都用在了鎮壓國內的反對派,對外就是不斷的戰敗割地賠款,這樣一個為了維持自己統治,不斷出賣國家民族利益的政權應該永遠的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之上


風雨208862844

中國在歷史長河中與世界同步,這是因為元宋之前和歐洲存在貿易往來和技術交流,宋朝之發達也得益於瓷器貿易,元朝與歐洲建立了直接聯繫,這種聯繫在明朝被中斷,除了明朝與蒙古幾個汗國對立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是土耳其帝國崛起於地中海,完全阻斷了漢族與歐洲的海上,陸上貿易。中歐再也得不到對方的消息。阿拉伯人只有地毯,中國不感興趣,鄭和船隊越走越遠,始終未能發現歐洲人的蹤跡。歐洲也向往中國,只能從大西洋方向過來,在南北美洲殖民耽擱了,然後是美國黑船征服日本,日本歷史上唯一一次比中國早一點接受了歐洲技術,如果是中國領先日本,中國會將技術和平的傳給日本,但日本先接觸到了,國民教育領先了中國幾十年,造就了工業尤其是軍火製造方面領先於中國。中國船大調頭慢,日本不斷侵略中國,嚴重動搖中國統治根本,不斷打斷中國緩慢的工業進程。

世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每一個民族都做出了重大發明,但現代工業確實是一個顛覆性的革命,明或清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產生。如果技術交流暢通無阻,靠著中國人的聰明勁,差距不會那麼大。

人們總是埋怨元清誤國,漢族政權長期採用的朝貢體系是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元清在歷史關頭完成了中國對領土的統一行政管理,尤其是康雍乾同一時期,美國,俄羅斯,清朝同步完成了領土的擴張,英法等對全球殖民地劃分完畢,為五大常任理事國奠基。此後,德日可以技術暫時領先,但版圖和人口決定的國際實力始終再難改變。直到今天也是如此。俄羅斯目前遭受制裁痛苦,但保住了地盤,對後代是有益的。康雍乾奠定版圖的時候,一時也許影響了經濟,但今天的中國人一直在受益。


阮家君

統治階層的保守是中國近代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肯定不是全部。

除此之外,中國傳統體制過於成熟,導致其轉型難度巨大,也是中國近代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創立了官僚體制,在最初的時候,具有領先性,但到了明清時期,這套體制已經開始腐化,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但由於這套體制非常成熟,因此很難從內部找到改革突破口。因此雖然已經不再堪用,但又不能不用。這套體制配合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具有非常好的穩定性。反觀歐洲國家,中世紀的時候,社會比較落後,反倒容易孕育新的社會形態。日本的社會管理模式,早期的時候主要借鑑中國,發展並不完善,反倒成了之後改革的優勢。

這種因為原有體制過於成熟,而影響新制度發展的情況,在世界歷史上非常普遍。比如亞平寧半島在中世紀長期落後於中東地區,但在中世紀晚期崛起,形成了城市商業資產階級。之後,荷蘭又開始興起,接下來是英格蘭,後來是德國和美國。總是一個相對的落後地區崛起,並超越原來的領先地區。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現在理論上沒有任何深入的解釋。

其他的原因還有很多,但我覺得這個制度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一談。


zyb38537240

最主要原因是“尊古薄今,狂妄自大"。同期日本被列揍一次就知道向西方學習,滿清被揍N次還是狂妄自大,直到被甲午戰爭被日本揍得滿地找牙還死性不改,只過五年,相信義和團請神仙附體刀槍不入居然向十一國宣戰。如此愚昧的統治階層哪裡來的?長期的“尊古薄今"思想讓統治者和知識分子對新事物牴觸,拒絕進步,形成“愚民閉環”系統,在這個系統裡,統治者用八股取士方法僵化知識分子頭腦,讓他們沉浸在四書五經內,而這些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們又是下一代統治者的老師,造成了統治者一代不如一代。

中日兩國同時被西方列強用槍炮轟開國門,日本積極向西方學習搞明治維新。滿清中最有開放眼光的搞洋務運動,認為只要買到最先武器輪船就可以“制夷",其他的傳統還是博大精深。三十多年後,日本大部分老百姓都經歷了基礎教育,每年還有幾十萬的大學生畢業,製造業遍地開花,形成了鐵路運輸系統,全民壯年男子都參加過義務兵役。反觀滿清,普通百姓不識字,知識分子只知四書五經,唯一通道是弄到功名。那些弄到功名的知識分子精通“揣摩聖意",而統治者對他們既用又防,利用挑動他們拉幫結派互鬥來穩固自己統治,象晚清幾個名臣,誰看誰都不順眼,互鬥互拖後腿,慈禧才高枕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