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價下跌,樓市下半場我們要怎麼跑?

前天,江北核心區3幅地塊成功出讓, 中交、大華、揚子國資 分別奪得3大地塊。

1、新區G12(商住、商辦、二類居住):僅 1 輪報價,被重慶中交麗景置業有限公司以底價16.9 億拿下,樓面價9024元/㎡。

2、新區G13(住宅):經過 27輪報價,被大華集團南京置業有限公司以9.5億拿下,樓面價18997元/㎡。

3、新區G14地塊(住宅):僅 1 輪報價,被南京揚子國資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底價14.3 億拿下,樓面價14950元/㎡。

G12、G13地塊位置要比前一段時間拍出的卓越、融僑、大華、棲霞等地塊好一些。但實際上地價卻出現了下降。有人分析,江北新區這麼長時間地鐵還沒動工,開發商已經不耐煩了。不看好江北新區的聲音也出來了!

有江湖傳言:


南京地價下跌,樓市下半場我們要怎麼跑?


江北的樓盤,不讓挖地下室了。這直接導致開發商的報名熱情大降。

最近很多人討論房價與地價的關係,房價與地價到底有沒有關係?有專家說沒關係。確實,決定房價的因素很多,尤其是限價政策,已經扭曲了市場價格,所以地價高一點,低一點,可能未來新房都賣一個價。

一個板塊的核心競爭力,絕不是地價。地價僅僅代表開發商對這個板塊的認可程度,或者是政府限價紅線的高低程度。但與一個板塊的發展來說,沒有太大關係。一個比較好的狀態就是地價的溫和上漲,或者保持穩定,讓買房人的預期,開發商的預期,都能穩定住,同時有一定幅度的微漲,這對於板塊建設,人口導入,都有巨大的好處。

一旦一個板塊地價拍的過高,調子起高了,那最後的結果肯定不會好過。比如現在的江浦一帶,原來的淳化一帶,以及未來的祿口板塊。開發商都很煎熬,不死不活的,真難受。

房地產歷來被看做是最賺錢行業,然而今年前11個月,全國已有超400家房企宣佈破產。據人民法院網站公告,截至10月底,全國宣告破產的房企已經增加到408家。相比於小房企破產,一些過去經營良好的大中型房企頻頻“爆雷”,這背後的市場信號不容忽視。

南京地價下跌,樓市下半場我們要怎麼跑?

10月21日,百強房企三盛宏業被曝拖欠員工理財資金,被員工圍堵討薪。

三盛宏業2002年成立於上海, 2005年開始,連續15年入選“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並多次入選“盈利性TOP10”及“運營效率TOP10”企業。今年上半年,三盛宏業地產銷售操盤金額94.1億元,累計開發項目60餘個,位列克而瑞百強房企TOP98。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三盛宏業營收36.22億,虧損7.66億,經營活動現金流為-31.89億,投資活動現金流為-3.9億,籌資活動現金流為25.67億。實際上,近幾年來,三盛宏業的經營業績每況愈下,淨資產收益率從2015年的15.99%下滑至2019年中期的-29.26%。

此外,三盛宏業還有約269.5億元的有息債務,2016-2018年間,三盛宏業曾向合格投資者累計發行了約60億元債券,期限為3年或5年,其中將於今年內到期的有3支,債務規模32.5億元。

除了三盛宏業,今年以來,包括五洲國際、新光集團、銀億集團在內的大中型房企陷入資金鍊危機。這其中,銀億集團還曾位列中國民企500強,如今卻陷入申請破產的困境。

房地產是典型的高週轉、高槓杆、高負債行業,對資金環境和融資環境極其敏感。一旦融資鏈條收緊,大型房企就不得不借助降價促銷回籠資金,而中小房企則可能面臨生死存亡的選擇。

這種模式,過去曾經讓無數房企賺得盆滿缽滿。但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大水漫灌的環境不復存在,高槓杆和高負債,轉瞬成為壓在大多數企業頭上的重擔。

如今,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樓市步入下半場,房地產行業大洗牌剛剛開始。

房地產行業,龍頭效應極其突出。包括恆大、碧桂園、萬科、融創在內的前十大房企市場佔有率高達30%,百強房企市場佔有率超過60%,剩下的9萬家房企只能瓜分剩餘30%的市場。

可見,原本中小房企的市場佔有率就極其有限,一旦資金收緊、市場不再高增長,那麼房地產行業的存量博弈就隨之而來。

此後,行業競爭只會更加激烈,一眾中小房企命運叵測。

可以料見,房地產中的國企具有融資優勢,大型企業則擁有市場優勢,中小房企則會在融資收緊和市場收縮的雙重擠壓之下,逐漸失去生存機會。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小開發商的房子儘量不要買。

一方面,一旦大環境變化,小開發商跑路風險更高。

大開發商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多,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強,面臨調控高壓,通過降價促銷回籠現金流的操作空間大,應對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

與之相比,中小開發商的開發商的現金流、資金鍊都十分堪憂,難以承受樓市調控的持續衝擊,更無法應對變幻莫測的經濟環境。

另一方面,大開發商固然存在質量問題,小開發商的問題同樣不會少,且維權更難。

在限價政策、高週轉模式的刺激之下,開發商普遍都有偷工減料的動力,房屋質量難以保障。這方面,大開發商的問題不少,但小開發商只會更加氾濫。

之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大開發商質量問題層出不窮,只是因為輿論緊盯大開發商,小開發商的問題沒有得到充分曝光。

所以,萬科、碧桂園甚至美的,一旦出了安全事故或維權事件,迅速就能在社交網絡蔓延開來。

這也帶來另一重提醒:與小開發商相比,大開發商認知度更高也會更顧及名聲。即使出現問題,也會更容易組織維權,維權的聲音更能得到社會輿論的關注和聲援,小開發商根本就沒人認識,維權再聲嘶力竭,恐怕都難得到關注。

所以,樓市下半場,一切都要審慎安全為第一原則,一切都要看到長遠。

部分觀點來自米宅,樓市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