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雙限地」流拍的背後——地價「熄火」是房價降溫的一劑猛藥

長期以來,土地與樓市是休慼與共的雙生關係。樓市處於“牛市”行情時,土地端需求也旺盛,土地成交面積和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在樓市行情不振的節點,通常也伴隨著土地市場的遇冷。

長沙“雙限地”首流拍 土地市場拐點來臨?

8月17日,兩宗“雙限地”在長沙望城公開掛牌出讓。出人意料的是,往常備受矚目甚至引來輪番“爆搶”的限價地,此次卻面臨無人出價的尷尬境地。最終[2018]望城區011號商住地以53643萬元的底價為湖南澳海地產所得,而010地塊則慘遭流拍。

長沙“雙限地”流拍的背後——地價“熄火”是房價降溫的一劑猛藥

是地塊區域太偏僻?交易條件過於嚴苛?或許有一定成分,但都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要說偏僻,此前華遠在長沙東三環拿下的商住地區位更差,與這兩宗地相比只能用“鳥不拉屎”來形容,況且還不是限價地,竟也創下了超過200%的驚人溢價率。

至於交易條件,確實有一定的影響:普通商品住宅價格被壓制在6字頭,配套商業面積不得超過3%,高達48%的綠化率,建築限高、密度、容積率都低於往常的限價住宅用地,120平以下的中小戶型佔比不得低於60%,投資進行道路施工和整體開發,3年內建設完工……

雙限地住宅,說白了還是商品房。既然是商品房,拿地方(投資方)就要賺錢,尋求利潤最大化,這是市場經濟的固有特徵——資本逐利。就城市規劃而言,濱水新城-月亮島板塊是望城重點發展區域,新房均價雖遠低於市區,但也不至於被壓死在“6字頭”。又不讓多建商業,又要留出那麼多空地,只能主推剛需小戶型,還得“自掏腰包”搞道路基建… 想必各位看官也明瞭,這出錢出力沒賺頭的活兒,開發商願意接才怪!

此次長沙雙限地的流拍,打破了土地市場“逢雙必熔斷”的魔咒,結局令人大跌眼鏡。從大的環境來看,土地乃至雙限地的流拍,並非長沙開了先河,也絕不僅是獨此一家。樓市調控層層加碼,炒房客退場,投資需求驟減,自然會“反噬”土地市場。但土地市場遇冷卻是由多方因素導致。

關鍵點:地價“熄火”是房價降溫的一劑猛藥

6月末,住建部等7部委印發通知,決定於2018年7月初至12月底,在北京、上海、長沙等30個城市先行開展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8月7日,住建部在瀋陽召開房地產工作座談會,對各城市未來房地產調控工作提出進一步要求,主要包括:加快制定住房發展規劃,對調控不力的城市堅決問責。

受限價限售政策影響,房企銷售回款明顯放緩,融資渠道收窄,債務壓力增強,資金持有量減少,使得土地購買力被削弱;再加上去年是土地大年,部分房企已囤積了充足“貨值”,在拿地方面趨於謹慎。更重要的是,一二線城市的熱門片區土地限制條件太多,加重了房企的建設成本,擠壓了利潤空間。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1-7月,房企土地購置面積1381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1.3%;土地成交價款6619億元,增長21.9%。在總量增長的表象下,土地市場疲態已現:前7月全國近800宗土地流拍,底價成交大量出現,溢價率持續走低,甚至出現熱門地區暴跌的詭異局面。

8月10日,太原8宗品相較好的地塊全部流拍,引發一片譁然。無獨有偶,在今年7月的土拍中,廈門多幅商住用地樓面價跌破2萬,相比兩年前同區域的地塊,跌幅接近“腰斬”,一路高歌的地價終於撞上了調控這塊“硬石板”。

樓盤君認為,地價“熄火”是房價降溫的一劑勐藥,猶如釜底抽薪。近二十年來,地價的不斷上漲傳導至新房價格,繼而影響周邊二手房價格,形成房地產市場的“聯漲效應”,購房者市場預期也早已對此習以為常。而現在地價也出現鬆動跡象,這是個很值得留意的明顯信號。

那我們是否可以據此斷言,房企不願拿地、不願開發建設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別看表面上房企改名轟轟烈烈、聲勢浩大,某地產大佬更是斷言“十年後萬科不再是房地產企業”。其實,房企驟然剝離房地產主營業務,要面臨的風險非同小可,沒有廣闊的市場“錢景”、深謀遠慮的眼光、壯士斷腕的決心,稍加差池便會“萬劫不復”。

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高 房企聯合拿地經營意願增強

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提高,房企聯合拿地、聯合經營、共擔風險的意願增強。8月17日晚,由中海地產、龍湖集團、富力地產三大地產巨頭聯手打造的首個城市綜合體——洋湖之心(G地塊2017)正式落戶長沙洋湖國際生態新城,三大地產企業聯合開發模式在長沙尚屬頭次。

要判斷某個城市、某個區域的土地成交趨勢,有兩點是最重要的:一是自身區域優勢明不明顯,限制條件多不多(好不好賣、有沒有賺頭);二是該區域融資渠道及主要房企資金鍊狀況(購買力強不強)。

在此,樓盤君還想多說兩句:好比流水線的生產工序,土地市場的下游是新房乃至整個房地產市場量價,上游則是金融、地產、實體三角關係為核心的整個國民經濟。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會出臺什麼樣的政策,也必然形成什麼樣的結果。房住不炒,絕不是說說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