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給我升職,我卻選擇辭職”:不懂這6字,只會越努力越焦慮

幹得好,為什麼還要辭職?

前段時間,同事小北的辭職,把我們大家都驚呆了。

因為在我們大家眼裡,小北是我們部門幹得最好的,不僅學得快、效率高、做得好,還常常能站在領導的角度替上級分憂解難,領導非常賞識她,甚至還曾在會議上提出季度考核後要給她升職加薪,我們其他同事也把她當成了學習榜樣。

可真沒想到,領導這話剛說完,小北就遞交了辭職信,儘管領導們極力挽留,但小北堅決要走,當時我以為她是找到了更好的發展平臺,可後來才發現,其實下一家還沒原來的工資高,發展前景也不夠明朗。

那為什麼小北幹得好,還要辭職呢?

後來通過偶然的一次聊天,我才發現其實是因為她的內隱觀念,屬於能力實體觀。

什麼是內隱觀念?什麼是能力實體觀?為什麼持能力實體觀的人,幹得好還會辭職?

彆著急,下面我將為你一一解釋。

“領導給我升職,我卻選擇辭職”:不懂這6字,只會越努力越焦慮

一、什麼是內隱能力理論?

YouCore出版的《個體崛起》裡,提到了一個名詞,“內隱能力理論”,是基於德韋克的內隱理念(個體對勝任力和能力本質的一種潛在觀念)產生的,它直接影響著個體對成就目標的選擇。

“領導給我升職,我卻選擇辭職”:不懂這6字,只會越努力越焦慮

內隱能力認為,人們對能力有兩種不同的內隱觀念:能力實體觀和能力增長觀。

  • 持能力實體觀的人認為:個人能力是固定的,且不可改變。
  • 持能力增長觀的人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努力提高的。

同事小北為何要離職呢?

聊天時我才發現,小北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迅速完成工作任務,並不是因為效率高,而是她常常把工作帶回了家裡,利用下班時間加班才完成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在領導心中效率高的形象。

而領導見她如此優秀,便交付她更多有難度的工作,導致她越努力越焦慮,直到再也無法承受,同時也為了避免失敗,她寧願辭職放棄升職機會,也要維持自己的光環形象。

歸根結底,持能力實體觀的人,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能力是不變的,如果在領導、老師心目中是優秀的人,那麼就會盡一切努力,把這個形象一直保持下去。

“領導給我升職,我卻選擇辭職”:不懂這6字,只會越努力越焦慮

二、不同的能力觀,會產生哪些不同的認知和行為模式?

能力實體觀和能力增長觀,是兩種看待能力不同的態度,而這不同的態度,又會進一步產生不同的認知和行為模式,那麼到底有哪些不同呢?接下來我將從目光聚焦點、努力程度、面對挑戰的態度,三方面為你闡述。

1、目光聚焦點的不同

  • 持能力實體觀的人,會更加註重努力的結果,關心如何證明自己。

他們相信能力是不變的,所以大多數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會把目標定在較好的名次和成績上,然後一直保持它。

他們傾向於能力歸因,一旦自己成績不好,就會認為自己能力差,進而產生焦慮、沮喪的消極情緒。

比如在中學時期,有部分男生的英語成績低,就會歸因於自己是男生,單詞記憶能力不如女生,於是得出自己學英語能力差,再也提不起學習英語的信心。

  • 而持能力增長觀的人,會更注重努力的過程,關心如何通過努力提高自己。

他們傾向於努力歸因,認為能力是可變的,能通過後天的努力來提高,成績差或者做某件事失敗了,並不意味著低能,可能只是努力不夠或方法不夠科學,因此能繼續保持學習的勢頭。

我們的近代聖人曾國藩,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會靈活運用不同能力觀的人。

當年曾國藩帶兵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的前幾次都失利了,手下在給朝廷做彙報的時候,用了“屢戰屢敗”這個詞。

曾國藩一看,不好,改成了“屢敗屢戰”,原本會使皇上勃然大怒的敗績,但就因為“屢敗屢戰”,體現出一種不屈不撓、不斷進取的精神,更注重努力過程,皇帝反而還大大誇獎了曾國藩。

“領導給我升職,我卻選擇辭職”:不懂這6字,只會越努力越焦慮

2、努力程度的不同

  • 持能力實體觀的人,他們更喜歡難度小,能輕鬆獲得成功的事,因為這會讓他們看起來更厲害,也付出更少的努力。

對於同事小北來說,如果讓她繼續停留在原崗位做熟悉的工作,她可能不會離開,因為她靠以前積累的經驗,能輕鬆完成。即意味著,付出小部分的努力,就能換來積極的正面評價。

  • 而持能力增長觀的人,把努力看成進階的途徑或手段,相信努力和能力是一種正向關係。

像網上流行的一些勵志語,比如:

  • 別害怕努力沒有回報,它一定會在你往後的生活裡,一點點分期返還給你;
  • 增值期往往會讓你抓狂、痛苦,但畢竟能讓你增值;
  • 年輕時的努力,從來不是無用的,它紮紮實實地存在於夢想中,讓它生根發芽,變成參天大樹。

這些句子都是承認了努力和能力之間的正相關,所以能夠鼓舞人心,鼓勵更多的人付出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3、面對挑戰態度的不同

  • 持能力實體觀的人,傾向於挑選有把握的任務,因為他們更看重結果,更在乎外界對於他們的積極評價,因此往往不會選擇失敗風險高的任務,同時也失去了突破自我的機會。

就像小北,領導給她升職,意味著她將來會承擔更多自己以前從未接觸過的工作,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新的工作內容對她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挑戰,甚至可能會面臨失敗。

所以她情願放棄升職,也要避免失敗風險高的任務,保持積極的正面評價。

  • 持能力增長觀的人,則傾向於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而且不擔心失敗後的消極評價,因為他們最看重的,是能否通過這個任務提高自己的能力。

就像最近非常火熱的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裡面有許多新生代演員,就拿最新一期裡的黃堯來說,她的名氣確實不大,演技也不是最好的,那她為什麼還要來參加這個節目碰一鼻子灰呢。

其實對於她來說,來參加節目,最重要的並不是能否成功進組,而是通過節目、通過和知名導演的合作來提高自己的演技和知名度。

她就是持能力增長觀的人,更看重的,是通過有挑戰性的任務提高自己的能力。

“領導給我升職,我卻選擇辭職”:不懂這6字,只會越努力越焦慮

三、能力實體觀有諸多弊端,我們需要摒棄它嗎?不,兩個能力觀你都需要!

通過上一部分對兩種能力觀的闡述,會讓我們產生一種淺印象,能力實體觀是固化的,而能力增長觀是變化的,更利於我們的成長。

其實不是的,兩種能力觀都很重要,我們大部分人都是能力實體觀和能力增長觀的結合體,可能在A領域是實體觀,而在B領域卻是增長觀。

那麼既然兩個都重要,為什麼還要詳細闡述它們呢?

因為本文的目的就是讓你認清,其實我們自身是有兩種能力觀的。

  • 為什麼你會拒絕好的項目機會;
  • 為什麼你一失敗就感覺痛苦不堪,而別人卻越挫越勇;
  • 為什麼面對有挑戰的任務你選擇放棄,而他卻是迎難而上;

當你明白了能力實體觀和能力增長觀,就自然會知道你當下作出的認知和行為,它們背後的驅動根源是什麼。所以你是哪個持有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認清根源,對症下藥解決你的焦慮和困惑。

“領導給我升職,我卻選擇辭職”:不懂這6字,只會越努力越焦慮

接下來,我就分別從能力實體觀和能力增長觀的角度來說明,該如何對症下藥解決焦慮,取得平衡。

(1)能力實體觀

如果你是能力實體觀持有者,以前在面對有挑戰的任務時,你總是會下意識退縮,因為害怕失敗而放棄機會。

而當你理解了兩種內隱觀念後,就會告訴自己:持能力增長觀的人,就是一直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別人可以做到,我也可以做到。

簡單來說,就是要撕掉自己“常勝將軍”的標籤,大膽嘗試一把。

只要你清楚了自己認知和行為的根源,調整起來就會很容易,採用和能力增長觀持有者一樣的思考和反應方式就行了。

(2)能力增長觀

如果你是能力增長觀持有者,也要保持警惕,因為這並不意味著是絕對的好事。

舉個例子,如果現在公司有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關鍵項目,明明團隊裡有能力更強的人可以勝任,可你偏偏要去挑戰一下自己,搶著去做。雖然在過程中你的能力確實提升了,可是公司卻被你搞沒了。

能力增長觀相信人的能力可以改變,但是卻沒有告訴我們,改變的可能性有多大。

所以,我們要學會接受努力在能力改變上的侷限,當你認識到這個侷限性,在選擇挑戰時就會三思而後行,避免成為盲目的“樂觀主義者”。

“領導給我升職,我卻選擇辭職”:不懂這6字,只會越努力越焦慮


最後總結一下:

不管你是哪種內隱觀念,是能力實體觀還是能力增長觀,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識到認知和行為背後的驅動根源。

當你能夠清楚地認識後,進可攻、退可守,面對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挑戰,才能更遊刃有餘,完美應對。

參考書籍:《個體賦能》《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顛覆式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