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究竟載的是什麼道?

娑婆唸佛人


文以載道,是韓愈發起的,在魏晉駢文影響之後,當時文學走向音韻美為主要審美基調,追求音律和諧美感,以至於只有其聲,而無其實的空洞美文,讀起來音韻和美,看起來空洞無物,走入形式主義的死衚衕。就好比一曲神曲《忐忑》你不知她唱得是什麼,好像不明覺厲,其實只能是練嗓子而已,一陣風。

韓愈文起八化之衰,提出古文運動,文必言秦漢,就是言之有物,不做無病呻吟,將文學創作的理念搬回正軌,功不可沒。

文學創作,有不同時代的不同

感受,比如說:月如鉤,和滿月,月的意象,也是隨時代而變,隨真情實感而言。我們不能停留在記誦,停留在古詩詞的意境中,古詩詞也是有新活力,如蘇軾冬《江城子》既可豪放,亦可婉約,《密州出獵》與《十年生死兩茫茫》便是代表。同樣的體栽,同樣的詞牌,如果不是載著情感的道,不會流傳千古。一個是須發飛揚,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一個是纏綿悱惻的萬古柔中。更不用說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言志"了。

試以拙作步《江城子_密州出獵》詞韻,以言文以載道。

江城子-慶武漢

魔炎回美川普狂,甩鍋黃,搶友邦,航母卒囚,三軍碎心肝。財閥功利卻為首,民歿途,狠如狼。

武漢解封心氣暢,春風笑,萬眾歡,擊節漢中,同慶歌盛唐。期顧華夏從此越,民興旺,國運昌。


大鬍子林肯


文以載道是關於文學社會作用的觀點。由中唐時期韓愈等古文運動家提出的“文以貫道”發展,經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解釋得到完善。周敦頤的《通書·文辭》中說:“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以載道”的意思是說“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達到目的地。

這裡所說的“道”,是指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周敦頤認為,寫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揚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為封建統治的政治教化服務;評價文章好壞的首要標準是其內容的賢與不賢,如果僅僅是文辭漂亮,卻沒有道德內容,這樣的文章是不會廣為流傳的。

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就多以儒家思想作為文化統治的工具,“陽儒陰法,濟之以道”始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主流,也是封建統治者政治統治的強大武器。儒家思想對中國曆代的學者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儒家的“禮治”主義。“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儒家這一主張正好符合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求,儒學著作也在科舉誕生之後成為了主要的科考內容。加之中國古代文人多有“求學入仕”的思想,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文”就成為了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倫理綱常這種“道”的載體。


小雨話史


“文以載道”來自周敦頤的《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大概意思就是,文學作品是為了說明道理弘揚精神的。所謂的道,實際上是泛指道理/思想/主義… 實際上說的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

周敦頤屬於宋理學這一派別的,在他之前,唐代的文學大家韓愈提出了“文以貫道”,大意就是文章首先自己要通,周先生這麼一來,實際上是完善補充了這一觀點。所謂載,是要傳播,要弘揚——要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就是其社會作用要發揮出來。

中國上下五千年,對於“道”這玩意兒,那可掰扯了很多。說文解字裡面的解釋是:“道,所行道也。”孟子:“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加深一層說,可以賅括宇宙、人生的原理和法則。在宇宙方面所謂的“道”,我們稱之為自然法則,人生方面所謂的“道”,稱之為倫理法則。自然法則,前人名之為天道,如四時之通行、日月之代明、星辰之躔次等皆是。倫理法則,先民謂之為人道。韓退之原道篇:“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則專就人道言。所謂愛親敬長,父慈子孝是也。合天道,人道而言,總名曰道。因此道之含義,從道路引申到人所當行的路、當作的事,以及自然界一切現象和法則。統括一切事物的原理和方法。其中蘊含了自然、人文界的一切。那麼無論任何文章以及文學作品,其內容都應該包含“道”在內,即凡用文字來表述人類感情和思想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要能載“道”,含有“道”的實質,如此方是言之有物,才是最高評價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