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雞-宋慶齡送給毛主席的禮物

德州扒雞又稱德州五香脫骨扒雞,是著名的德州三寶(扒雞、西瓜、金絲棗)之一。德州扒雞是中國山東傳統名吃,魯菜經典。德州扒雞製作技藝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德州扒雞就被列為山東貢品送入宮中供帝后及皇族們享用。五十年代,國家副主席宋慶齡從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車選購德州扒雞送給毛澤東主席以示敬意。德州扒雞因而聞名全國,遠銷海外,被譽為“天下第一雞”。

德州扒雞-宋慶齡送給毛主席的禮物

或許,許多人還記得這樣一幕——若干年前,山東德州火車快到站時,一幫乘客早早地站在車門後面候著,門一開就往外衝。一時間,滿站臺瘋跑的人都是衝著一隻雞而來,瞬間把售貨車圍個水洩不通。當火車再次開動,鹹香鮮美的肉味盈滿車廂。

德州扒雞-宋慶齡送給毛主席的禮物

德州,位於京杭大運河要津,自古以來便是商賈往來之地。明末清初,德州城內及水旱碼頭上就有攜籃叫賣燒雞者。據德州烹飪協會副會長李傳浩介紹,彼時德州民間只有“燒雞”一種做法,雖名氣不大,但也是精工細作,色香味俱全,初具“扒雞”雛形。

德州扒雞-宋慶齡送給毛主席的禮物

而要考究起德州扒雞的起源,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德州的西瓜是武城的秧,德州的扒雞是禹城的湯。”意指德州扒雞起源於禹城。據禹城縣誌記載,最早製作扒雞的是禹城城北月牙灣村的王明奎,其祖輩皆以煮雞為生。他家把雞將兩腿交叉別入膛中,把兩翅從雞脖的刀口塞入,讓翅尖從嘴的兩側伸出,然後放上作料,曰“扒雞”。後來為招徠生意,他開動腦筋,請一位老中醫開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調料,煮出來的雞令人胃口大開,趕集串鄉的時候叫賣“五香扒雞”。

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個傍晚,王明奎把20多隻雞煮在鍋裡。灶中添好柴,由於太過勞累,王明奎在灶旁打盹睡著了,誰知一覺醒來,燉時大過。一看鍋裡的雞都塌了下去,一提雞腿,骨肉分離。他只好用鐵笊籬小心地把雞撈到籃子裡,提到縣城去賣。在縣衙門前喊道“新到五香脫骨扒雞”,霎時間“脫骨”二字引起眾人注意,一籃扒雞被一搶而空。從此,“五香脫骨扒雞”便傳開了。

民國時期,隨著津浦鐵路和石德鐵路的全線通車,德州扒雞經營進入了興盛時期,各家掌櫃們為了自己買賣興旺,繼承了技藝,還暗中互“偷”技藝,客觀上促成了扒雞製作技藝的大提高。此時扒雞店鋪大多集中於火車站廣場前,出現了鋪靠鋪,攤連攤,星羅棋佈的景象。

美食家唐魯孫先生供職國民政府鐵道部時,有一年自上海乘車去天津,途經德州,特意買了一隻德州扒雞。用他的話說:“這一頓肥皮嫩肉、膘足脂潤的扒雞令人過癮,旅中能如此大快朵頤,實在是件快事。”

德州扒雞-宋慶齡送給毛主席的禮物

沒有任何能比德州扒雞更適合帶上火車了。德州扒雞講究整雞脫骨,火候到了雞肉和骨頭看似連接其實早已分離。只要拿起雞肉,不用刀叉,只需一根筷子就能毫不費勁地把鮮嫩的雞肉扒拉爛,連骨頭也是香酥的。一隻雞往往會被吃得一點骨頭都不剩,這才是真正德州扒雞的最高境界。

就這樣,德州扒雞順著鐵道南下北上,傳遍神州,自此成了享譽全國的名吃。坐過綠皮火車人的記憶中,除了“啤酒飲料礦泉水、花生瓜子八寶粥、來腿讓一讓”等經典段子,德州扒雞也成為一種永久回憶。

德州扒雞-宋慶齡送給毛主席的禮物

德州扒雞的做法

  • 1.
  • 活雞宰殺褪毛,取出內臟,清水洗淨。將雞的左翅自脖下刀口插入,使翅尖由嘴內側伸出,別在雞背上;將雞的右翅也別在在雞背上。再把腿骨用刀背輕輕砸斷並起交叉,將兩爪塞入雞腹內,晾乾水份。
  • 2.
  • 飴糖加清水50克調勻地抹在雞身上。炒鍋燒熱加油至八成熱,將雞入油炸藥至金黃色撈出,瀝乾油。
  • 3.
  • 鍋內加清水(以淹沒雞為度),把炸藥好的雞放入鍋,加五香藥料(用布包紮好),生薑、精鹽、口蘑、醬油。旺火燒沸,撇去浮沫,移微火上燜煮半小時,至雞酥爛時即可。撈雞時注意保持雞皮不破,整雞不碎。
德州扒雞-宋慶齡送給毛主席的禮物

德州扒雞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美食,在中華大地已廣為傳播,形成了眾多大眾認可的知名品牌。如:山東德州扒雞股份有限公司的“德州”牌五香脫骨扒雞早已馳名中外,“德順齋”、“寶蘭齋”、“盛蘭齋”、“福順齋”、“中心齋”、“永盛齋”、“德寶齋”、“沈氏”等等品牌也已蜚聲於世。德州扒雞已成為一種文化載體,將中華美食文化傳播至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