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基”錦囊:挑選基金公司的4個原則

選“基”錦囊:挑選基金公司的4個原則

原則一:大未必佳


數以千億計的資產管理規模、完善的基金產品線、強大的投研能力……這些往往都是大型基金公司自我標榜的重點。然而,大公司就真的好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滴。就拿產品線完善來說,美其名曰:增加了廣大基民的選擇餘地。但是,在人才(基金經理)資源、管理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產品太多未必是好事。產品太多,稍有不慎就會陷入“顧得上這頭、顧不了那頭”的僵局中。

更何況,大公司發行的不少產品,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創新產品”往往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江湖地位”;甚至有的產品是為了迎合機構投資者的口味,壓根不是吾等草民可以玩或者玩的好的。

舉個例子,當前公募屆的一哥公司,除了那隻搭上支付寶大船的“XX寶”貨基,還有啥其它產品拿得出手嗎?就連“XX寶”的收益,現在在同類產品中都排不上號呢。

至於投研能力強大,這可不是靠吹就能吹出來的,也不是你大公司給出一個“什麼什麼團隊人數達到多少,有幾位是博士學歷”就能保證的。產品業績是檢驗投研能力的唯一標準,除此以外都是扯淡!大家可以去查查銀河證券、Wind資訊和海通證券之類的基金產品業績,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很多大型基金公司絕對沒有他們自己說的那麼牛。

所以,請牢記“大未必佳”這個原則,別忽視那些中小型、新生代和次新基金公司,在其中能抓出一大把比絕大多數“巨無霸”基金公司更令你心裡踏實的公司。

選“基”錦囊:挑選基金公司的4個原則

原則二:選“特”不選“庸”


吃貨一定能很好地理解這一原則。看看現在那些火爆的飯店、餐館,要長時間排隊等位的、要提前N久預約的、生意好到不給預約的,基本都是“特色”為王。專做麻辣火鍋的、單一菜系料理的、只做烤魚的,精品路線一定比“啥都做,啥都做不好”的平庸路線好走。

同理,有特色的基金公司也往往容易做出成績,勁往一處使嘛。比如,興業全球、浦銀安盛、銀河、等基金公司以股票投資能力見長;長信、富國尤擅債券投資;長城、建信的保本基金;信誠、申萬菱信的分級基金;萬家、南方的貨幣基金;這些基金公司的特色和專長在業內和基民中都有著不錯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當然,選“特”不選“庸”的原則也不能簡單理解為“寧缺毋濫”或“少而精、多而雜”,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特色的基金公司更容易讓基民同志們記住並選擇,前提是瞭解自身的投資風格和風險承受能力,以及當前的市場環境。

原則三:看長不看短


所謂“路遙知馬力”,考量一家基金公司的業績也應看重長跑耐力甚於爆發力,畢竟基金投資是一件細水長流的事。而且,在牛短熊長的國內市場中,持久的耐力就更顯得重要。

“真金不怕火煉”,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業績就是真金,淬鍊的火就是時間。如果要問時間長短的標準,老孃舅認為至少要看3-5年的長期業績。馬拉松型的基金公司,在一個牛市中未必出眾,但在幾度牛熊輪迴中卻一定能脫穎而出。

選擇一家沒有耐力的基金公司,即業績起伏大、長期不穩定,運氣好點可能是“短期一時爽、長期火葬場”;運氣差的直接“火葬場”啊。

選“基”錦囊:挑選基金公司的4個原則

原則四:高管很重要


這個原則要從兩方面看待,一是高管的穩定性、二是高管的能力,且第一條可能比第二條更重要。

一家高管頻繁換人的基金公司,十有八九好不了。老話說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從古往今來、海內海外的經驗來看,要燒好這三把火絕非易事。絕大多數新官燒的火都成了自焚的工具,能燒成燎原之火的少之又少,那一家經常新官上任基金公司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老話又說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換一位高管,下面的人對新領導的喜好、策略、思路得揣摩揣摩、分析分析、判斷判斷吧,剛揣摩完、分析好、判斷出個所以然吧,又換人了。於是,重頭來過。這樣的公司能好嗎?

至於高管的能力,這個更好理解。借用《亮劍》中李雲龍的臺詞:“一支部隊最高指揮官的性格往往會決定這支隊伍的氣質”。說白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道理大家都懂吧。

以上四條原則僅是老孃舅的經驗之談,世事無絕對,看官們不喜勿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