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你聽說過“物哀”嗎?這兩個字,聽起來似乎有些怪怪的,好像從來沒有聽過,也沒有見過。其實,這是一種來源於日本的文學理念,物哀文化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物哀”是日本江戶時代國學大家本居宣長提出的文學理念,即:“世上萬事萬物的千姿百態,我們看在眼裡,聽在耳裡,身體力行的體驗,把這萬事萬物都放到心中來品味,內心裡把這些事情的情致一一辨清,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個解釋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複雜?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真情流露”。

這樣一說,你是不是突然就懂了?應該與中國的古代詩詞中的“託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手法相似吧?比如那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日本的物哀文化對本土的文學、影視、詩歌等的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如《源氏物語》中悲與美的情懷,巖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中朦朧、含蓄、哀傷之美。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對情感的抉擇,人類糾結的內心與兒童的天真爛漫,還有那淡淡的憂傷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物哀文化是一種審美。

日本人喜愛白色,白色像雪,純潔而高貴。但雪有藏著寒冷的肅殺之氣,也容易消融。

這個從有到無的過程中,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無常的哀感。物哀文化,與日本人的感傷性格非常契合。

日本四周環島,一直都是一個美麗的國度。有著獨一無二的富士雪山,有著清晨朦朧的陽光,有小橋流水,還有曲徑通幽。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類氛圍之美,環境之美,以及畫師筆下的草長鶯飛和作家筆下落英繽紛。這些真實與虛擬的美,就是物哀文化。

“悲與美是相通的”,這是物哀文化強調的重點。

比如白雪會消融,滿月會變殘月,花開也會凋零,這些帶著遺憾的美,就是物哀文化的精髓。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物哀文化是一種生死觀。

在美的瞬間“求得永恆的靜寂”,日本著名的小說家川端康成認為“物哀成為日本美的源流”,也“認為死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

在渡邊淳一的筆下,這樣的“死的藝術”也得到了體現。故事講述了一對中年男女因婚外戀而雙雙殉情的故事。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即便是沒有讀過《人間失格》的小夥伴們,應該都在不同來源,不同的地方里聽到過這句話。

日本文學裡的“物哀”到底是什麼意思?

《人間失格》一書,是太宰治真實心理的完整提現。有人說這是一本致抑書籍,但是日本的物哀文化,恰恰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雪國》的景物描寫中,有許多片段皆與山相關,同時採用冬天作為時間背景,迎面而來的虛無雪景,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用以展現生命的頹敗美感。

在你看過的日本書籍或是電影中,有沒有出現過物哀文化呢?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