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業績一片大好,但為啥這個指標卻出現了負增長

上市銀行業績一片大好,但為啥這個指標卻出現了負增長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與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一般認為,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是銀行產品創新能力、客戶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綜合體現。但對中間業務應全面正確地看待,不必過於強調中間業務收入佔比,更不能神化。同時,在減稅讓費的背景下,應理性看待銀行合法合規的收費行為,不能妖魔化。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國際領先銀行主動適應經營環境變化,轉變業務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業務結構、收入結構得以優化。目前,國際領先銀行業中間業務涵蓋傳統中間業務和投資銀行、信託租賃、證券基金等高附加值業務,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科技化等趨勢。從2000年至2016年,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步入高速發展階段,中間業務收入佔比由不足5%提升到約25%的水平,已經成為銀行收入的重要來源。但近年來,受內外部因素影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承受著較大壓力。2017年,主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出現了負增長。2018年,13家已經公佈年報的上市商業銀行平均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585億元,同比增長1.96%,但增速仍低於營業收入和淨利潤增速。

上市銀行業績一片大好,但為啥這個指標卻出現了負增長

應該說,2017年來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從宏觀環境看,近年來我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不少企業經營出現較多困難,從根本上減少了銀行服務收費來源。二是銀行與實體經濟共克時艱,主動減免收費,如多數銀行取消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異地跨行轉賬手續費,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三是監管部門加大對銀行收費的窗口指導和檢查處罰。如2017年銀監會通過座談會的形式,要求銀行向客戶讓利不少於440億元。四是市場競爭加劇,推動部分收費費率下行。如我國借記卡、貸記卡刷卡手續費分別不高於0.35%、0.45%,遠低於與美國1—2%的收費標準。此外,近年來“嚴監管”也影響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如資管新規出臺後,多數銀行理財業務收入急劇下降。

隨著我國直接融資比例的提高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化,“金融脫媒”和存貸利差收窄是大勢所趨,商業銀行面臨著利息收入下降的嚴峻挑戰。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提高非利息收入是銀行的必然選擇,具有戰略意義。但在國內市場環境下,我們對此要保持一個客觀理性的態度。國際領先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較高,是經過長時間發展才逐步實現的。

如果從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佔營業收入的佔比看,我國商業銀行與國際領先銀行的差距並不大,主要差距在於其他創新型、多元化的非利息收入。因此,對市場而言,不必神化中間業務,過度強調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進而將佔比提升作為衡量收入結構和業務轉型的核心指標;對監管而言,應有序推進綜合經營,鼓勵銀行良性創新,通過豐富的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並獲得多元化收入;對銀行而言,應逐步調整中間業務結構,將發展重點將從賬戶管理、支付結算等傳統中間業務向高附加值業務轉移。

上市銀行業績一片大好,但為啥這個指標卻出現了負增長

與此同時,要更全面看待銀行服務收費。近年來我國銀行業服務收費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其實早在2003年,《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就已確立了銀行服務收費的地位與方式。平心而論,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在服務收費項目和標準方面,總體而言是比較溫和的。但為什麼社會各界對此仍大加詬病呢?原因有三:一是國人向來沒有付費的習慣,長期享用“免費午餐”的大眾對銀行收費天然具有排斥情緒;二是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仍然被看作公共機構,被賦予過多的道義責任;三是在不合理考核機制下,少數銀行分支機構服務收費的確存在一些不規範現象。對銀行收費項目和標準可以繼續討論,但不必將銀行收費行為妖魔化。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企業,對所提供服務收取合理費用,是市場經濟主體的內生要求。從服務成本看,銀行提供服務發生人力、財力、物力等成本,通過收費來彌補成本並獲得一定收益無可厚非,公平合理。

上市銀行業績一片大好,但為啥這個指標卻出現了負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