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美食之城——泰寧

被忽视的美食之城——泰宁

提起三明泰寧,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大金湖,畢竟名聲在外啊,其實泰寧,除了看的,玩的,更少不了吃的。豐富的傳統土特產和富有掌故軼聞的風味小吃也是古城的魅力之一,會做生意的當地人說泰寧小吃有四寶:碧玉卷,狀元餈,遊醬豆腐,暖姑包,被這種聲音喚醒的不止是遊客,還有遠方遊子的鄉愁。

被忽视的美食之城——泰宁

碧玉卷 (又名韭菜餈)

每年立夏日,城鄉居民製作這一風味小吃。由於薄餅色澤碧綠,酷似碧玉,故譽為“碧玉卷”。這種風味小吃的製作方法並不複雜,原料為純真的大米和碧綠的韭菜。製作時將大米泡入清水之中,約二、三小時後,再將韭菜切細,將大米和韭菜拌勻,用磨漿機或石磨磨成翠綠色的米漿,用旺火燒熱鐵鍋,放入油料,用小勺子一勺勺地將米漿倒入鐵鍋裡攤平烤成薄薄的韭餅,再在薄餅上抹些油料,放上餡料,捲成筒狀,由於薄餅顏色碧綠,酷似碧玉,故譽為“碧玉卷”。製作這種碧玉卷的陷料十分講究,有的用香菇絲、鮮筍絲、醃肉絲、配上薤子、辣椒粉、味精、香油炒成餡料,起來別有風味。這種風味小吃,趁熱食之,香軟潤華、鹹辣可口、色香味俱全。

被忽视的美食之城——泰宁

狀元餈

原料為質地純正、色澤透明的糯米。先將糯米放水裡浸泡三、四小時,用旺火蒸熟,倒入石臼裡,用木製杵 頭一上一下輪番舂打成糊團,然後趁熱雙掌托起用力一擲,整臼的餈粑便完整地置於事先準備好的簸箕裡。周圍等待捏餈粑的人雙手蘸些油料,將餈粑分成三、四個小餈團搓成磨菇狀,從拇指與食指縫間擠出許多乒乓球大小的餈團,甩到放有黃豆粉、花生粉、芝麻、食糖等調料的盆子裡,不斷滾動,當潔白的餈團沾滿粉料後,一粒粒餈粑顏色變成淡黃,軟韌適度,香甜可口。若不馬上食用,則不用沾上粉料,而是整齊地擺放開來,慢慢風乾。風乾的小餈粑,吃法更是多種多樣,煎、炸、煮、烤都行。狀元餈除了待客食用,也是一種饋贈親友的好禮品。

被忽视的美食之城——泰宁

遊醬豆腐

泰寧的遊漿豆腐,以上清鄉為最佳。將大豆浸泡、磨漿、濾淨、煮漿後加入少量鹽滷,使豆腐的蛋白質凝結成“花”後,再放入木框內,壓去過剩的水份即成遊漿豆腐。這種方法制作的豆腐比石膏製成的豆腐質嫩,無粗糙感。話說這泰寧上青遊漿豆腐剛剛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肯定是要嚐嚐的。上青遊漿豆腐,距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其製作工藝主要特點為不用鹽滷、不用石膏,而是用木瓢盛滿隔夜老漿水和本地山泉水浮在豆漿上慢慢遊動,故以“遊漿”而聞名。真正的外酥裡嫩,醬料調製地也是鹹淡適宜,很美好的一道小食。

被忽视的美食之城——泰宁

暖姑包

泰寧縣民間每年在傳統的“春社”這一天,農村家家戶戶大做暖菇包,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這天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嚐,這種習俗流傳至今。暖菇包的製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餈和包子之分。包餈是用食米和揉碎的乾暖菇粉做成餈團,在製作方法上也分兩種,一種是將食米放在沸水中煮成六七成熟即撈出慮幹米湯,和乾暖菇粉一起倒入臼裡舂打成團,另一種是將食米浸泡後磨成米漿,入熱鍋後,煮成糊團。其陷料製作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幹炒,多用鮮筍絲、臘肉、豆腐乾、蝦米、薤子,再配上辣椒粉煮熟。裝包時,將餈團掇成一小塊,再捏成厚薄適中的杯狀,然後裝入餡料,兩邊合攏捏緊,排入蒸籠蒸熟即可食。暖菇包子的製作則用六成的糯米與四成食米,滲合磨成米漿,裝入布袋裡壓桿水分後再配上乾暖菇粉,揉拌均勻,再將米團搓成一小塊,做成鍋狀,填入餡料,封口後裝入蒸籠蒸熟即為暖菇包子。

被忽视的美食之城——泰宁

閩北的山多靈秀,丹霞擁抱的大金湖,最難忘記金湖邊的大魚頭。竹筏帶你劃過險巍的九龍潭與美麗的上清溪,走過鋪滿鵝卵石的老街,穿遍每一條佈滿青苔的小巷。在泰寧,人們吃的雖是家常便飯,而品的卻是世間百態,風土人情,更是這座古鎮千年不散的優雅風韻。

被忽视的美食之城——泰宁被忽视的美食之城——泰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