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年年高,二十八這天你可得注意這些了!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打糕蒸饃貼花花”,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這天你可得注意這些了!


臘月二十六、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麵食了。

在過去社會發展低下,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容易壞,只有發麵不愛壞。

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麵,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舊俗認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的緣故。

打 年 糕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這天你可得注意這些了!


年糕是黏米麵或粟米麵加大棗或豆蒸制的食品。

春節期間製作的糕稱之為“年糕”,因為“糕”與“高”諧音,吃年糕含有“年年高”的美好祝願。

蒸 饃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這天你可得注意這些了!


在山東地區來說主要指蒸餑餑,在膠東地區最為有名,把麵食做成各種各樣的藝術形象,有花卉、龍鳳、雀蝶等。

出鍋後,再用各種顏料染得五顏六色。

這些用來祭祀的麵點食品,不僅選料精細講究,造型優美,以表達虔誠和尊敬,既是追求藝術享受的心理反應,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種喜慶心理寫照。

貼 花 花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這天你可得注意這些了!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麵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因為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

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春節為什麼要貼“福”字?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這天你可得注意這些了!


首先,福字是會意字,古代的意思就是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

也就是說,首先物質生活需要解決了才算有福。

其次民間盛傳的“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說文·示部》說:“福,佑也。”說明福字有保佑的意思。

為了討得“福到了”的口彩,人們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並希望過往行人見了唸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以圖吉利。

倒貼福字在中國有兩個傳說。

是朱元璋當年使用倒福字作暗記,準備殺死哪些背後議論皇帝的人,馬皇后知道後讓全城百姓都貼一個倒福字,朱元璋無法,只好取消殺人的命令。

為了紀念馬皇后,每逢春節,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以求新年吉利。

是據說一年春節前夕,清朝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挖空心思,在恭親王最寵愛的妃子“福晉”的名字上做文章。

於是,他請人寫了很多福字,叫僕人貼在王府一些平日王爺和福晉最容易看到的地方。

可偏偏有一個粗心的僕人在忙亂中竟把福字貼倒了。

王爺和福晉大怒,欲懲罰這個粗心的僕人,大管家害怕連累自己,連忙跪拜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此乃祥瑞之兆”。

王爺和福晉頓時轉怒為喜。

後來人們都仿效,春節倒貼大大小小的福字,以祈求新年有福運。

為什麼貼窗花?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這天你可得注意這些了!


春節期間有的家庭為了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還要在窗戶上貼上五彩繽紛的窗花。

我國的剪紙藝術據說來源於唐代的剪紙招魂的風俗,如果有人在路上遭受驚嚇生病,可用剪紙召回其丟失的靈魂。

杜甫《彭衙行》中寫道:“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描寫的就是這種剪紙招魂的風俗。

但現在窗花主要是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窗花以其誇張的手法,獨特的造型,鮮豔的色彩,通過人民喜愛的形象,把心中美好的願望表現的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的五彩繽紛、喜氣洋洋。

為什麼貼春聯?


想要年年高,二十八這天你可得注意這些了!


春節期間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桃符”。

《山海經》 、《風俗通》等古籍都有與之相關的記載。

據說東海之中有一座風景美麗的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盤曲方圓有三千多里,這棵桃樹的東北枝叫東北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桃樹上住著兩位神仙兄弟,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兩位神仙是萬鬼的統帥,如果有害人之鬼,就用草繩捆起來喂老虎。

皇帝根據這個故事創制了大儺驅鬼儀式,在門前樹立桃人,並把神荼,鬱壘手拿葦索的形象和虎的形象畫於門上,用以驅鬼辟邪。

同時人們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

到漢代,已將門神 “神荼”、“鬱壘”人格化了,因此出現了在桃木上刻畫神荼、鬱壘的形象。

或乾脆把桃木刻成人形掛在門上辟邪,這是門神的雛形也是春聯的雛形。

唐朝也非常盛行春節時在門上掛桃符,以驅鬼驅邪。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源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孟昶因為大臣們新年題詞不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便成為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幅春聯。

孟昶的題詞改變傳說中桃符的內容和性質,使桃符由原來驅鬼的桃木牌變成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聯語,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題在桃符上的聯語,(這時還不叫春聯),但從此以後,除夕於門戶掛題寫聯語的桃符卻盛行起來。

王安石《元日》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戶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可見宋朝掛題寫聯語的桃符已非常盛行。

春聯的正式命名並改用紅紙書寫開始於明太祖朱元璋。

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有一年除夕,朱元璋下令不論公卿士家還是尋常百姓,門上必須張貼一幅用紅紙書寫的春聯,稱為“萬年紅”。

因為“紅”與“朱”同意,意味著朱姓子孫永遠統治天下。

正月初一,明太祖微服出巡,看見金陵大街小巷紅彤彤的一片,交相輝映的春聯讓人目不暇接,感覺十分高興。

但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竟然沒有貼春聯,便派人去查問究竟。

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屠戶,自己目不識丁,別人又不願意為他寫春聯。

於是朱元璋當即揮毫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這戶人家。

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用紅紙書寫的春聯才開始興盛起來。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清朝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春聯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春聯的意蘊也逐漸由驅鬼辟邪轉化為春節喜慶娛樂的一種載體。

儘管春聯已產生多年,歷經世代的變遷。

但直到今天,春聯仍以其雅緻的韻味,喜慶的情趣和富有文字智慧的特色,作為年節喜慶表達和渲染文字的符號成為年節節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春聯凝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展示民族追求,凸顯民族價值,必將承載並煥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融合今人對未來的美好祝福而長存人間,永遠散發著誘人的馨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