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縣熬魚,我所欲也

有些味道只有到了當地才能體會。譬如魚,代縣熬魚。

新鮮的草魚經醃製後,過油炸出,再用骨頭湯慢火熬製2-3小時,放入香菜、蔥絲等輔料。食之,魚骨酥香、魚肉滑軟,口味極佳。

代縣熬魚,我所欲也


據說,這種獨有的熬魚做法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做法費工費時、用料考究,在當時只有重要的宴席人們才可以吃到。

說到宴席,北方人可謂逢席必有魚,俗稱年年有餘。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是多子多福。魚腹多子,繁殖力極強,所以魚歷來被視為子嗣綿延的吉祥物,具有“豐盛、富饒”的意義。且“魚”與“餘”諧音,寓意生活富裕,錢財有餘。吃魚不但蘊含著人們對財物富庶的企盼,而且對孩子後代繁衍昌盛寄於希望。所以,一席盛宴,如果沒有魚,是不可想象的,至少烘托不出應有的氣氛。

南有嘉魚,蒸然罩罩。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其實,早在《詩經》時代,魚就已是宴席上的重要美食。君子有酒,多且旨。只不過,食魚更多的是一種貴族生活的標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在那個時候,美味佳餚,能夠與魚相提並論的恐怕只有熊掌了。

好在三千多年過去了,社會的發展,歲月的變遷,魚,早已走下神壇,並隨著人們對營養健康的重視,憑藉其豐富的營養特性而在魚宴市場中嶄露頭角,注入了獨有的“家常”理念。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

從舌尖上的大快朵頤到美好的文化象徵;從樸素的食用價值到神話的吉祥祝願。因著深邃的文化內涵,所以,無論烹飪文化如何發展,魚做的菜餚必定始終會在傳統菜餚中佔據一席之地。只不過,因著地域和生活習俗的不同,烹飪的方式各有不同。

代縣熬魚,我所欲也


粵菜的清蒸魲魚,魯菜的糖醋鯉魚,浙菜的西湖醋魚,徽菜的醃鮮桂魚……

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江南的魚更多的是一種小橋流水式的精緻,適合慢品細酌。而代縣地處雁門關下,黃土高坡凜冽的風賦予了飲食上北方漢子般豪放魚粗獷的性格。

代縣熬魚,我所欲也


走在古城並不十分寬敞的大街上,散落街巷的熬魚館隨處可見,碩大的一口鐵鍋,蒸騰的熱氣裡,橫七豎八咕嘟著幾條肥大的草魚,春日的陽光下,琥珀色的黃酒清透亮麗,倚窗而坐,酒未入腸,早已在熬魚的濃香裡微醺……

來代縣,唯熬魚不可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