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中,為什麼不讓第一波士兵使用防彈盾?

亞亞X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中使用的登陸艇是LCM-3型,這種登陸艦的艙門是下翻式的,在登陸艇到達岸邊後艙門就會向下翻折展開。這種設計的好處是便於士兵越過諸如淺灘或沼澤,能夠迅速佔領前灘陣地。而這樣做的弊端就是缺乏對艇內士兵的防護,往往在艙門打開的一瞬間內,會非常容易遭受到岸上的密集火力的攻擊,給士兵造成了極大的生命威脅。

雖說讓第一波士兵裝備防彈盾牌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美軍卻並沒有採用這種或是類似的解決方案(壓根就沒解決方案好嘛)。個人認為有三點原因:第一是因為普遍裝備防彈盾牌會拖慢盟軍的進攻速度,進而會影響到整個計劃的進行、第二是因為防彈盾牌會加重盟軍士兵的負擔,會成為士兵的累贅、第三
是因為防彈盾牌在戰場上的作用可能會微乎其微,甚至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甚至還會物極必反。

由於受到當時的技術和材料的限制,二戰期間的防彈盾牌普遍採用的是10毫米以上的鋼版製成。因此它的重量要比如今的防彈盾牌要重的多,至少要在20公斤以上。倘若盟軍在戰場上真的配備了防彈盾牌,不僅其重量會對登陸艇造成負擔,而且還會大大減緩盟軍登岸搶奪陣地的事態;那麼這勢必會造成盟軍的整體進攻事態變慢。德軍的支援部隊有極大可能會在盟軍獲取戰場主動權之前到達戰場,這勢必會導致諾曼底行動的整體崩盤。盟軍要做的是在短時間內迅速佔領灘頭陣地並迅速向內部深入,並擊退德軍的反攻;如果過於注重士兵的防護和傷亡問題,那麼不僅行動會失敗,並且還可能造成更大的傷亡。並且在諾曼底登陸期時期,美軍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步坦協同戰術;並且當時的謝饅頭已經可以搭載在登陸艇上,士兵在上岸後完全可以躲在坦克和兩棲戰車後面前進來達到擋子彈的效果,所以裝備防彈盾牌也就沒有什麼必要了。


很多人都認為,在諾曼底登陸中,對盟軍士兵脅最大的是德軍陣地上設立的MG42機槍陣地;可能造成這一錯誤認知的原因是聽說過德軍機槍手在諾曼底登陸中射殺上千盟軍士兵的“傳說”。但其實,對盟軍士兵威脅最大的是德軍在諾曼底構造的永久防禦工事內的203毫米岸防炮以及可以移動設立陣地的88毫米防空炮(不得不說隆美爾真是個人才,將88毫米防空炮直接拿去對付地面目標);它們直接對盟軍的登陸艇產生極大威脅,可以在登陸艇未上岸之前就將其擊沉。即使登陸艇能夠順利上岸,士兵也會因為濺落在岸上的炮彈造成巨大傷亡;而防彈盾牌對此根本無能為力,在戰場上的作用其實微乎其微。並且德軍本身就佔據有利地形,居高臨下,防彈盾牌也根本無法防禦來自上方的密集火力。


而在諾曼底登陸這種火力及其密集的情況下,就算裝備了防彈盾牌,手持防彈盾牌的士兵也會因為集火造成的巨大撞擊力而受傷或是陣亡。並且向防彈盾牌射擊所產生的大量跳彈也會傷到其他的盟軍士兵。因此盟軍根本沒必要,也不敢配備這種武器。


二戰吐槽君


其實,99.9999%的國人,都是被電影所誤導的,包括以前的我也會問這個問題。當我真的去到法國諾曼底現場的時候,才知道根本不是這麼回事。

德軍在海岸線上的機槍碉堡,全部都是以30度夾角的方式兩兩合併佈置,每組碉堡之間雙隔100米左右,形式交叉火力網,做到大範圍無死角,而不是大家在電影中看到的正面射擊,美軍登陸艦一開艙門就被MG42秒殺的情況,所以子彈都是從左右兩邊飛過來的。而且,大部分的機槍碉堡都與沙灘只有幾米的高度差,根本不會發生電影中一班人在碉堡下面死角待著然後還要爬個山上去的情況。除了沙灘上的Tank Trap和鐵絲網,德軍還在Pointe Du Hoc那個突出的山崖上佈置了6門從法軍獲得的155mm炮用來封鎖整條海岸線,只不過這些炮在開始的時候就被盟軍飛機炸了。

另外,我再補充一下歷史的細節,以當時希德勒的估算,這條海岸線是不多可能被選擇做登陸的地點。有幾大原因,第一個是這個位置不是離英國最近的海峽,相比一戰的敦刻爾克,這裡足足寬了3倍有多。第二個是物資的問題,盟軍實際可以用的登陸艦其實是不夠的,以這樣的運輸效率盟軍要走一趟的時間很長所以登陸的頻率不會高,但是英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在1年前就秘密在海峽上建了一條浮臺,很多士兵是在海中央中轉上船的。第三個就是最顯而易見的,這條海岸線長又無遮無掩,盟軍不會這樣送S的。所以結合這些原因,希特勒當時並沒有將重兵駐防在這裡。此外,還有一個決定成敗的細節,就是德軍裝甲師第二天增援,其實盟軍那時還沒有足夠裝甲部隊登陸,這批移動鋼鐵在離海岸線只有15公里不到的時候就被希特勒叫停了。因為他怕中計,擔心盟軍聲東擊西導致自己兵力折損過快。也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後面的一切。

碼字辛苦,有收穫的點個贊吧,歡迎留言。也建議大家去法國別老是想著老弗爺買買買,去諾曼底的話,在巴黎西邊的那個Gare Saint Lazare火車站坐車去Bayeux小鎮,那裡是去Omaha Beach的集散地,也是二戰時少數沒有被德軍破壞的小鎮,周邊有大大小小7個二戰博物館,想看Sherman Tank的可以去那裡,另外兩個必去點是美國公墓和Pointe du hoc看炮彈坑。


Benbenchan


  諾曼底登陸戰役中,盟軍使用最多的登陸艦型號是LCM-3型,這種登陸艦採用下翻式艙門,當登陸艦抵灘後艙門向下翻折展開,艦上士兵以艙門為踏板,便於越過淺灘沼澤,迅速佔領灘塗陣地。但是,這款艙門的設計弊端是缺乏對搭載士兵的必要防護,艙門下翻開啟的一瞬間,往往是守島敵軍防禦火力最為猛烈之際,對即將搶灘上陸的士兵,尤其是對第一波登陸兵構成了極大的生存威脅。針對登陸艦艙門的設計缺陷,給第一波士兵配備防彈盾牌,不失為減少傷亡的有效辦法。然而在實際作戰中,盟軍卻並沒有採用這種做法。

圖示:諾曼底登陸中,盟軍使用的LCM-3型登陸艦

  慕什塔戈認為,在諾曼底登陸作戰中盟軍第一波士兵不使用防彈盾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防護效果欠佳。對於第一波登陸兵來說,最大的生存威脅不是德軍的MG-42機槍火力,而是來自於德軍永備工事內的203毫米岸防炮,以及移動佈防的88毫米高炮,倘若盟軍登陸艦被這些重火器發射的炮彈擊中,全艦士兵的生命都將危在旦夕;防彈盾牌在這些重火器面前,無異是螳臂擋車。即將對於德軍機槍火力,這些防彈盾牌也起不到應有的防護作用。且不說手持盾牌的士兵能否抵住機槍子彈的強大撞擊力,就是擊中盾牌後產生的跳彈也會造成盟軍士兵的群死群傷。

圖示:德軍在奧馬哈海灘構築的岸防炮發射掩體

  二是不利於快速搶灘。登陸兵迅速搶灘並佔領灘頭陣地,是完成登陸作戰任務的關鍵,所以登陸艦抵灘後,全體士兵應首先想到的是儘快向灘塗縱深地域衝擊,以分散隊形減少傷亡,同時佔據有利地形,抗擊守島敵軍的反擊。如果首先想到的是防護問題,將大大降低部隊佔領灘頭陣地的行動速度,短時間內產生更大的傷亡。

圖示:德軍在抗登陸作戰中,用88毫米高炮實施平射

  三是不便於攜行運輸。由於受到材料技術水平的制約,二戰時期的防彈盾牌不可能採用碳纖維、凱夫拉等輕質材料,基本以鋼板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那麼其重量將至少達到10-30公斤。如果第一波士兵人手一面防彈盾牌,將極大地挑戰盟軍登陸艦的裝載能力,挑戰的結果只能是減少乘載人數,而這樣做,必然導致首波登陸作戰能力的削弱。此外,登陸士兵大都使用需雙手持握的步槍、機槍等輕武器,如果再騰出一隻手持握防彈盾牌,將無法完成行進間射擊,必然造成戰鬥力的下降。

圖示:盟軍士兵搶灘登陸


慕什塔戈


諾曼底登陸是二戰中盟軍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讓整個二戰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大部分人對諾曼底登陸的認知,是從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得到的,盟軍士兵乘坐艦艇,在海岸附近下水,之後再衝向沙灘,攻佔碉堡。不過有很多士兵是在登陸艇艙門一打開的瞬間,就被機槍給掃成了蜂窩。

因此很多人看完電影后都提出了疑問,為什麼盟軍士兵不使用防彈盾衝鋒,反而選擇成為德軍的活靶子呢?

(諾曼底登陸中的盟軍士兵)

第一,我們先來了解德軍的火力情況。

德軍的防守火力主要來自三樣武器:一是MG-42重機槍,二是岸防迫擊炮,三是移動佈防的88毫米高炮。重機槍是什麼概念?其威力完全不是一般步槍和衝鋒槍能比的,衝鋒槍打不穿的2釐米的防彈盾,重機槍花不了兩下就可以讓盾牌完全失效。而炮類武器就更不用說了,一個炮彈落在身後,人立馬就沒了,畢竟防彈盾也不是三百六十度的無死角防護。

所以,從防護效果上來說,防彈盾實際上所起到作用並不大。

第二,負重問題。

有人說,既然2釐米的防彈盾會被打破,那士兵們為什麼不拿10釐米甚至更厚的盾牌進行防禦呢?

誠然,足夠厚的盾牌確實打不破。但二戰時期的防彈盾牌,不可能使用現代的碳釺維、凱夫拉等輕質材料,基本上都是以鋼板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也就是說,光一個2釐米厚的防彈盾牌,都有十多斤重,拿個10釐米厚的,連拉都拉不動,還怎麼防禦?

(搶灘登陸的先頭部隊)

盟軍搶灘登陸的先頭部隊,共計17.6萬。而盟軍的登陸艇一次運輸顯然是運不完的。所以盟軍登陸艇並不會直接搶灘到沙灘上,它們還要回去繼續載人。盟軍士兵們必須在沙灘附近就要下水,還必須遊過一段大約一米深的水域才能踏入沙灘進行衝鋒。而這些士兵本來身上就要揹負進攻德國防禦碉堡的TNT炸藥,遠程炮彈等裝備。有些士兵,就已經因為登陸艇離海岸過遠,負重太多而沉到海里淹死了。因此,若是再加上防彈盾,根本就是自尋死路。

再者說,就算盟軍士兵好不容易上了岸,諾曼底海岸附近的陣地,基本上都是淤泥,正常士兵走過淤泥就夠費勁了,再拿一個盾牌,將會更容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所以,從負重的角度上來考慮,防彈盾絕對是下下之選。

第三,影響作戰能力。

如果搶灘登陸的士兵,都要手持防彈盾。那麼登陸艦上裝載的士兵人數,將會大大降低。人數降低,必然會導致作戰能力減弱。而且像這類戰役,大多登陸的士兵,會用雙手持握步槍、機槍等武器進行攻擊。若拿一個盾牌在手上,會直接影響士兵們的射擊能力,使搶灘登陸的效率大大降低。

(德軍與盟軍的激戰)

第四,就算有防彈盾也沒用。

可能大部分人都被電影裡的場景給騙了。電影中的德軍看到盟軍士兵出現後,就立刻展開了正面射擊。可實際上,德軍海岸線上的機槍碉堡,全部都是以30度夾角的方式兩兩合併佈置的,每一組碉堡間隔100米,形成了大範圍無死角的交叉火力網。也就是說,盟軍士兵在上岸後,將會遭到除了後方以外,所有方向的射擊。如果士兵們拿出防彈盾,那麼他該對著哪個方向進行防禦?

總而言之,從各個角度來進行考量,防彈盾都將會給這場搶灘登陸戰帶來負效益。盟軍將士為了消滅法西斯,保衛美好家園而一往無前的衝鋒,才是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其實關於問題,很多朋友發出了同樣的疑問——《拯救大兵瑞恩》很多人都看過。奧馬哈海灘上,與其讓士兵當靶子,為什麼不給士兵們配備一點防護設施呢?

因為二戰的時候沒有的防彈衣,所以一些朋友想問,為啥不給配備個盾牌呢?

我們看到影視劇裡,警察們突擊恐怖分子,總是帶著一個大盾牌,一堆人跟在盾牌後面,這樣就可以保證警察的安全,然後警察抽個冷不丁出來開一槍,解決戰鬥。

實際上,這種戰術只在現代的反恐戰爭中有用。

在二戰時期,材料科學遠遠不如現代發達,什麼凱夫拉縴維,複雜的合金技術,都沒有發明出來。盾牌想要防彈,只能靠加厚鋼板。

可是即使是現代的防爆盾,大多數也只能防住手槍和衝鋒槍子彈,對於突擊步槍的大口徑子彈,盾牌是沒什麼用的。而諾曼底登陸中德軍用的是MG42通用機槍,機關槍的口徑和射速,足以讓任何盾牌跪下唱征服。

就算盟軍喪心病狂的加厚盾牌,加厚到足以阻擋機槍子彈的厚度,以當時的科技,估計重量就上百斤了。

那麼問題來了——

誰來舉這麼重的一個大盾?

好,就算盟軍招募了一大堆大力士,能舉起上白斤的大盾,頂住密集的機槍火力,第二個問題是,他要怎麼走?

沒有人能在槍林彈雨下舉著上百斤的盾牌健步如飛,施瓦辛格也不行。

可是有人會問了:走的慢點就慢點唄?反正敵人也打不著,大家跟著盾牌一點一點往前磨唄?

別忘了,二戰中造成最多士兵傷亡的武器,不是槍支,而是火炮。

德軍在大西洋沿岸部署了密集的岸防炮。除此以外,德國野戰軍還有一個光榮傳統,將88毫米口徑的高射炮平放,當成平射炮用。北非戰場中,隆美爾用這種戰術讓英國坦克部隊吃盡了苦頭。

連坦克都頂不住平射炮,盾牌可能嗎?


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個盾牌兵,帶著一大堆步兵慢吞吞的在海灘上磨,那德國炮兵簡直要高興死,一炮下去解決戰鬥。

實際上,從一戰開始,人類戰爭的進攻手段和防禦手段就不成比例了。防禦的力度遠遠落後於進攻的力度,因此各國都總結出了經驗——反正防不住敵人的進攻,那就寧可犧牲防禦力也要提升機動力和隱蔽性,因此現在各國的武器設計的思路都是不讓敵人發現自己,或者打不著自己,因為只要敵人能打到,就一定防不住。

打不過,我還跑不過嗎?


小約翰


看了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後,我對這個問題也有疑問,為什麼士兵不帶幾塊鋼板或者盾牌呢?那樣不就減輕傷亡了嗎?後來我專門看了有關的資料,所以我來說說我的看法。首先說題主的這樣圖片就很好啊,登陸艇並不能把士兵直接送到陸地上,很多士兵需要徒步渡過一片淺的海域,甚至要渡過海水齊腰深的地方,那麼問題就來了,就算7.62毫米的AK,100米的距離打穿6mm的鋼板一點問題都沒有,更別說二戰德軍的MG42機槍了,在100米內甚至可以打穿11mm的鋼板,二戰可沒有什麼複合材料,或者合金。只能說使勁的加厚鋼板,那麼重量可想而知了,士兵可能都拿不動,就算拿動了,你覺得會渡過齊腰深的海水嗎?還有就是德軍的防線都是形成交叉火力網的,除了正面,更多的是兩邊的火力。再退一步說,就算士兵能拿動,並且拿到了陸地上,人的本性使然,一定都集在拿盾牌的人的身後,那可好了,人都是一堆堆的,德軍的88炮,一炸一大片,更省了德軍炮兵的麻煩了。那無疑會加重大量的傷亡。其實由於希特勒判斷的失誤,認為盟軍很大可能不會在諾曼底登陸,所以這的防線其實並不是特別的嚴密,盟軍要做的就是儘快的搶佔攤頭陣地,不給德軍反咬的機會,才是重中之重。



軍武小咖


使用防彈盾的想法很好,但是實用性不大。

首先,在二戰時期,由於材料科學並不發達,因此用來做防彈盾的材料一般都只能採用鋼製,但是使用鋼製的盾牌有很多缺點:

1、那就是重。

二戰時期,不說炮彈威力,單單說普通的機槍子彈威力都是很大的,比如現代的7.62毫米AK47步槍子彈,可以在100米以內輕易的擊穿6毫米以上的鋼板。

那麼二戰時期想要防禦住同等威力的7.62毫米機槍子彈,防彈鋼板就必須超過6毫米以上。

假設一名士兵拿一塊1.5米X1.0米X6毫米厚鋼板,這樣一塊厚度的鋼板,重量一般在35KG左右,由於每個登陸艇載重量有限,如果每個人都攜帶這樣重量的防彈板,就會導致登陸艇帶人數量嚴重下降。

同時,由於登陸士兵要全副武裝,本身負重就比較大,這個時候還要帶一塊35KG的防彈鋼板,會導致戰士因為負重太大,走不了多遠就會精疲力盡,無法再繼續作戰。

2、不利於士兵搶灘隊形的展開。

由於每一塊防彈鋼板都有幾十公斤重,因此士兵在攜帶這麼重的東西移動的時候,其移動速度必然嚴重下降,這非常不利於搶灘陣型的展開。

所以這個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是要求士兵要迅速移動,進行橫向展開,快速佔領敵軍陣地。攜帶防彈鋼板在此時顯得毫無意義。

人都是有畏死心理的,因此在遭受攻擊的時候,會本能地躲到安全的地方藉以求生,所以當士兵攜帶防彈鋼板時,就會不自覺地蜷縮在防彈板後面,畏畏縮縮,不敢前進,這樣的話反而還會讓士兵因為很慢的移動速度,而變成敵人的靶子,會被機槍一一“點名”。

所以,二戰時期在搶灘時使用防彈盾,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戰術行為。不僅僅不利於搶灘登陸的推進,而且還很容易造成重大的傷亡,因此是非常沒有必要的。


有書博物館


據戰史記載,盟軍於1944年6月6日6時30分正式發起兩棲登陸作戰,在這之前近一個月的時間裡,盟軍對德軍沿岸防禦工事,持續進行了空襲轟炸,由於工事堅固,炸燬的只是一小部分。登陸過程中的火力掩護,是貫穿全程的,仍然避免不了巨大的人員傷亡。


登陸作戰歷來如此。應該給他們每個人發兩床被子,被子可以防彈的,我在中國的電視劇裡看到過,很管用的,還很輕,不影響衝鋒速度。有生以來第一次聽說防彈盾[捂臉]他以為是防爆警察呢,聚集在一起佈陣防禦!登陸戰主要的傷亡都是在灘塗上,也就是說士兵真帶著防彈盾那就是個累贅,灘塗上立起盾牌不成了敵方射擊的指引目標,炮彈子彈可不是弓箭哈。

士兵腳下都是灘塗沼澤,很軟的,必須快速衝上海灘作戰,要是帶個很重的鋼製盾牌,很容易直接陷進沙子裡,直接成靶子了。實際上英吉利海峽滿足登陸條件的海灘只有5處,這些地段早已被德軍嚴密佈防。其它沒人的地方,要麼是懸崖峭壁,要麼是登陸艇無法靠岸,所以登陸戰註定就是一場死打硬拼。煙幕彈如果投放濃度過大,會導致登陸部隊之間無法協同行動,濃度過小又起不到迷盲敵軍的作用,再加上海風影響,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中儘管使用了煙幕彈,但效果並不明顯。


春日盛宴


即使給第一批士兵配備防彈鋼板也不能有效降低士兵的傷亡。


首先,盟軍的登陸艇由於還要回去運載後續的部隊進行登陸,所以並不是直接搶灘到海灘上,而是在海灘附近便開始卸載步兵然後返航。如此盟軍士兵必須要衝過一段1米深的水域。本來登陸的士兵就已經額外揹負了許多進攻德軍堅固工事用的迫擊炮炮彈、TNT等武器,加上自身的武器裝備負重數十公斤,已經非常行動不便。從《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可看出有許多士兵由於登陸艇停的距離海灘過遠,士兵們掉入深達數米的海域,最終由於過重的負載而淹死。假使讓這些步兵再一人抱一個鋼板,淌在水裡衝鋒,打死他也跑不動啊,反而造成擁擠讓後面的士兵也慢了下來,成為德軍機槍的活靶子。事實上任何防禦都是徒勞的,唯一的機會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衝過去,躲到德軍海灘上的障礙物附近。


德軍在對付盟軍步兵登陸的主要武器就是MG-42重機槍和迫擊炮,而重機槍的威力可不是一般步槍和衝鋒槍可比的。其使用的全威力步槍彈穿透力很強,更不用說使用全金屬被甲彈了。盟軍士兵用1公分左右的鋼板根本無法防禦重機槍的射擊,一樣被擊穿的命,而太厚的鋼板又攜帶不了。

所以攜帶防彈鋼板並不會減少盟軍士兵的傷亡,反而有可能增加盟軍的損失。在搶灘登陸中最重要的還是速度,儘可能的減少衝擊距離和時間才能有效的降低傷亡!


小小狼王


想法很好,但是真正操作起來不大現實。

首先,對於登陸艦來說他不可能在沙灘上面停太久的時間,為什麼?登陸艦就是一個人員集中的點,只要他到了海灘上面,就會立刻成為敵方炮火襲擊的目標,一個人成不了目標,但是一旦兩三個人聚集在一起,那就可能成為德國人襲擊的目標了,更何況幾十個人待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面,一發炮彈下去,不就是串燒了嗎?

你們想想,抬著那麼重的一個防子彈的盾牌在前面扛著,你下水的要花多長時間?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敵方的火炮就可以校正參數,直接朝你的登錄進來一發了。

除此以外,登陸艦能夠停的地點肯定離真正的海灘有一段距離,為什麼我們去看《拯救大兵瑞恩》裡面德國人在海灘上面實際上弄了很多的障礙物,這些障礙物就是為了防止登陸艦直接衝過海灘,衝到德國軍隊的工事面前,對於舉著盾牌的是冰來說,接下來一段近乎100多米的衝鋒全要靠你抬著那個盾牌往前走了,這其中海水的阻力,再加上敵方子彈的設計,然後還要在躲避障礙物。你抬一個盾還100多米的距離,扛過去,你也夠累!

除此以外,你的盾牌要多大要多重?需要防護到什麼位置?我們都知道步槍雖然說穿透不了厚重的裝甲,但是薄薄的鋼板,一槍打過去,穿透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尤其是德國人手裡的通用機槍,這玩意兒駕到固定的架子上就是一把重機槍,這個東西的衝擊力度有多大,穿透力度有多大,是一個讓人感到恐怖的事情,那麼你手裡防子彈的盾牌要多種,要多厚,這就是一個讓人頭疼的事情了!在那個時候,盾牌裡面沒有凱鍋拉夫纖維,沒有複合材料的概念,只能夠是純制的鋼板。鋼板有多重?當兵的也就只有這個苦逼的命了。

另外,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要做的是最短的時間內衝到敵方工事的下面。(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只要能夠把敵人的工事給毀了,你就安全了,帶著這麼一個盾牌,你跑的起來嗎?

退1萬步來加德國很多的工事都是修在懸崖上面的,也就是說他設計的時候是居高臨下,這等於你前面一個人舉著盾牌是幫不了後面的隊友防禦敵人的子彈的,等於每個人手裡都要發一塊盾牌!所以說待一塊兒防彈的盾牌根本就沒啥意義。

說一句實話呀當時美國人對於搶灘登陸這個東西仍然還是處於一種懵懂的時期,他們認為搶灘登陸,也就是士兵在延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衝鋒,所以對於士兵在搶灘登陸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項目根本就沒有太大的心思,放在這個上面,比如說諾曼底登陸的時候我們看到美軍他那登陸艇直接朝著敵人的機槍口,把前面的登錄擋板給放下來了,結果一個登陸艦裡面的所有人全部被一挺機槍給照單全收了。

直到後來吃一塹長一智的美國人才規定以後登陸的時候不準從前面這個登錄版上面下去得要從兩側翻下去,與此同時,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實際上諾曼底登陸的五個登陸點裡面除了奧馬哈海灘以外其他的登錄點,它上面的那些火力點已經遭到了清除,所以說傷亡不大,只有在奧馬哈海灘,由於美國人低估了德國人的防禦實力才吃了個大虧,就好像第二次說大戰期間,美國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島上登陸的時候,由於當時的情報部門搞錯了地理位置和地形,結果導致美國人登陸的3000部隊全軍覆沒。

由此可見,在搞登陸作戰行動的時候,情報是最重要的一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