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德國事先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他們能守得住嗎?

日月同輝155396531


即使德國方面提前知道了盟軍計劃在諾曼底登陸,也是完全守不住的,只能說盡最大努力拖延盟軍的登陸計劃,為後方援軍的到來爭取時間。然而讓人遺憾的是,當時東線戰場,蘇軍的火力太強了。即使西線真的拖住了盟軍,恐怕東線能夠抽調過來的兵力也非常的有限。先說說西線來了多少盟軍,總兵力在280萬左右,防守部隊不足40萬。而且更糟糕的是,德軍的防守戰線太長,40萬人要盯住2700公里長的海岸線。德國不敢貿然分兵,那樣的話會被對手各個擊破。重點防禦的話,又無法判斷對手的主攻點,德軍非常的被動。別說隆美爾了,就算是超一流軍事家拿破崙,成吉思汗,唐太宗李世民,漢尼拔,亞歷山大來了,恐怕也沒有頭緒。

然後實戰情況是,280萬盟軍傷亡了14萬,38萬德軍傷亡了12萬。明顯德國軍隊人數少,損失還挺大。按道理講,登陸作戰一般是防守的一方佔便宜,一個防守士兵佔好位置,可以打很多個進攻士兵。結果德軍反而損失更大,主要是因為德國已經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盟軍的飛機不停的在頭頂狂轟亂炸,再好的防禦工事也難以固若金湯。

德軍擋不住盟軍的登陸,等盟軍到了岸上,德軍就徹底完了。盟軍的裝備數量更多,也更精良,而且國家之間齊心協力,配合密切。此時的德國也沒法像當年的秦國一樣,用連橫突破合縱了。再加上東線的蘇軍太猛,很快柏林就被拿下了。


兵說


就算是希特勒開了掛,也不可能守得住。

看一個數字就知道了——

諾曼底戰役盟軍聯軍投入兵力近284.2萬人,傷亡近14萬人,德軍投入兵力38萬人,傷亡11.3萬人。盟軍的總兵力是德軍的七八倍,損失百分之五,而德軍損失百分之三十。而且盟軍掌握了海上、空中、後勤補給、敵後等全面優勢,德軍沒有制海權,隨後喪失制空權,只有趴在地上被人狂扁。

納粹小流氓面對英、美、法、澳、加等盟軍在D-DAY那一天的聯合行動,根本就是力量懸殊的,局勢相當於是十個彪形大漢揍一個小矮子,所以防線的失手是早晚的問題,但是從戰術上說,拖久一點,給盟軍造成更大傷亡,拖延總攻柏林的時間,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說諾曼底戰役德軍沒有給盟軍造成足夠傷亡?可以看一下硫磺島戰役。

美軍投入兵力11萬人,登陸艇500艘,軍艦400艘,飛機2,000架,日軍只有2.3萬人,飛機30架,坦克23輛。單純只算兵力五比一,如果算上立體戰規模,不知道是多少比一,然而,日軍給美軍造成了6,821陣亡,21,865人負傷的戰果,也就是造成了美軍三成兵力折損。

一般來說功防比是3:1,一個守軍可以拖住三個進攻士兵。 也就說38萬德軍,如果倚仗工事,以逸待勞,至少可以造成120萬美軍的傷亡,並且可以利用地利拖延騷擾。

一般來說,防禦戰打得好不好,要看硬件工事,五隊武器裝備,和軟件指揮調度。德國人在這幾方面,做得都不夠好。

諾曼底防線屬於德國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壁壘的一部分。大西洋壁壘(Atlantikwall)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隆美爾強化。

大西洋壁壘最早於1940年7月開始建造,只是一些基本的海岸防線,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德國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需要降低西線守軍兵力,所以把西線部隊駐防換為了工事防禦,1942年3月23日,發佈第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親自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

大西洋壁壘本身是很變態的,德國人設計了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防空陣地,安置了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延緩登陸速度和炸燬登陸艇的障礙物,反步兵的鐵絲網、反坦克的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還有更強大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等,如果都發揮作用,效果是非常好的。

然而,大西洋壁壘始終沒有建設完備,而且,1942年,一名名叫雷內·杜歇(René Duchez)的法國特工偽裝成油漆工意外偷得德軍整個大西洋壁壘設計圖,併成功將其交給盟軍,使盟軍對德軍的佈防瞭如指掌。

換句話說,德國人是早就知道盟軍會登陸的,也在準備防禦,但是準備工作不足。

接下來,工事作為硬件,配合的是軍隊,大西洋壁壘上軍隊本來就有限,而且犯了很多嚴重錯誤。

因為主要兵力都被調派到了東線,所以大西洋壁壘上守軍兵力素質不一,大多數是老弱病殘的守備師或後備役。

諾曼底戰役,盟軍集合了全部家當,美國、英國、加拿大、 澳大利亞、 新西蘭、自由法國、 自由波蘭、自由比利時、自由荷蘭、自由挪威、自由捷克斯洛伐克、希臘王國、丹麥王國的海陸空三軍集合成一股力量,但是德軍這邊只有格特·馮·倫德施泰特作為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君特·馮·克魯格、 瓦爾特·莫德爾指揮B集團軍群,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指揮第7集團軍。

還打個鬼啊,基本上就是一群壯漢欺負一個小學生。

最後,在實力懸殊已經不可能取勝了的情況下,德軍還犯了幾個致命的軟件錯誤。

1. 隆美爾集中優勢兵力防的是加萊,諾曼底沒有多少精銳。

2. 盟軍開始登陸的時候,本來如果德軍集中力量打擊登陸部隊,還是可以造成一定傷亡,然而西線司令上報希特勒的時候,希特勒這個傢伙在睡覺,而最高統帥部的約德爾元帥覺得盟軍是在聲東擊西,因此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沒辦法調動起決定性作用的裝甲師來反制。其實在市場花園行動裡,倫德施泰特元帥就成功的運用裝甲部隊放手了一波大敗英美。

倫德施泰特的策略和硫磺島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的策略是一樣的,在敵軍掌握了海空優勢的情況下,不把己方暴露在灘頭,而是把敵軍放進來以後集中優勢兵力打消耗戰。但是這又有個矛盾,等蒙軍都登陸,數量上又不成比例後期扛不住。

3. 最後是戰略上,德軍根本不可能和英美聯軍硬剛,所以倫德施泰特元帥主張集中德軍裝甲師,等盟軍進入縱深作戰的時候,通過機動防禦將其消滅,雖然這樣做其實也抵抗不住數量變態多的盟軍,但是總比讓裝甲師分散,被吃豆一樣消滅這樣浪費的行為更有效。但是隆美爾主張要將裝甲師靠近灘頭防禦,避免盟軍登陸,因為盟軍是一批一批登陸的,德軍只要集中優勢兵力把登陸部隊趕下海,盟軍的大部隊沒法上岸,諾曼底戰役德軍就要佔優勢,但是隆美爾沒法握起他的拳頭,首先精銳在加萊,其次裝甲師是分散的沒有集中,第三就算以上全部都有,沒有海空優勢,自己的地面部隊全是活靶子,唯一可以依靠的工事和灘頭陣地的信息已經全部被盟軍掌握。

所以最後德軍既沒有在灘頭擋住盟軍,也沒有在縱深集合裝甲師,基本上就是門戶大開。

防線、人員、戰術全面落後,就好比去考試,連筆都沒帶,告訴你什麼時候收卷,你又能怎樣?


HannibalLecter


如果德國人真的知道諾曼底登陸的盟軍,它的確切登陸,而且盟軍在知道德國在登陸地點有重點防禦的情況之下,仍然派出自己的士兵死命強攻的話,德國人真的能夠守得住諾曼底!

兩個事情我們需要注意一下,第一太平洋戰場上面曾經出現過的多次海空爭奪站裡面美國人的蛙跳戰略,曾經針對日本的塞班島,硫磺島等一些重要島嶼發起了進攻,並且付出了相應的代價,才把這些地方給拿下。

尤其是在硫磺島作戰裡面,在日軍指揮官的指揮之下,日本人由原先的豬突進攻一下子轉變成為土工作業,使得當時的美軍壓根兒就沒有能力進行反制,雖然拿下了硫磺島,可是第一次在傷亡人數上面超過了日本人。

要知道在硫磺島戰役裡面,當時的日軍指揮官是屬於腦子清醒的那一種,而且日軍缺乏武器的補給和缺乏空中海面的掩護,並且這個地方沒有戰略縱深,所以日軍的防守十分的困難,可就這種情況之下日軍仍然能夠堅守在硫磺島這一點就已經讓當時的美軍敲響的警鐘,美國人為了進攻硫磺島所付出的代價,我相信大家也都清楚。

還第二點就是在上甘嶺戰役裡,美國的技術裝備強不強,強!當時的美國人可以說目空一切,誰都沒有辦法打敗他,(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老子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軍隊,結果這個時候志願軍初幾了志願軍擊敗美國人的一大殺氣是什麼?就是依靠的土工作業,當時的志願軍在土工作業這個方面完勝美國人,讓美國人的無數的先進武器根本就發揮不了應該有的效果有點兒吃力不討好的。意思?

大家去看一下志願軍,在對付美軍的時候,各種各樣土工作業的總結可以說累起來可以寫一本厚厚的專著,這一本書也正式讓大家看到了先進的軍隊,他不是說萬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短板,在這之後美國人進攻越南就已經證明了這一個方向的正確性。

為什麼突然說這兩點?其實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德國人只要做足的準備,當時的盟軍根本就不可能這麼輕鬆地拿下弄半天兒,如果盟軍只是專注於進攻諾曼底,而德國人事先已經知道了。

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盟軍想要拿下諾曼底根本就是痴人說夢,梁溪登陸作戰在現在也是一個大課題,這個課題足夠讓世界前面幾大強國頭疼好幾十年,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兩棲登陸作戰是一個新生的課題,對於這個課題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沒有人知道。

簡單來講,當時的德軍只要專注於在前線陣地上面做足戰略縱深防禦,並且配置足夠的元兵以及土工作業,就算盟軍戰艦海軍和空軍的優勢,你能拿德國人怎麼辦?德國人依託著有力的防禦工事結節抗擊那對於萌新來講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盟軍著200多萬人硬生生去和德軍幾十萬人死磕,你覺得能活下來多少人了?

其實這一點還真的得替德國人擰不平啊,希特勒吹噓大西洋壁壘可真正能投入實際作戰的兵力很少,而且大部分都不是精銳,尤其是當時聽說盟軍要進攻加來地區,可以說把德國人能夠掉下的主力全部調到家來了,而諾曼底留下來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除了當時的一個精銳的步兵團以外,其他的也都是渣渣,可就是這些渣渣還真就給當時登陸的盟軍部隊造就了極大的困難,若非情報德里三軍拼命,我相信這次戰役結束之後,盟軍不會選擇再去支持一個市場花園行動。


漩渦鳴人yy


如果德軍提前得知了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那麼也不會對戰爭結果有什麼影響,諾曼底登陸以前希特勒在加來部署了第十五集團軍十五個師,在諾曼底部署了第七集團軍只有六個師,預備隊也就那麼幾個裝甲師。兵力已經捉襟見肘了,德國要佔領從挪威到希臘,從法國到蘇聯這麼大一片土地,況且蘇聯那邊打得正激烈呢,德軍的精銳部隊全都在蘇聯戰場,蘇聯在那段時間也在不斷反擊,希特勒用於西線的不對使出吃奶的勁也就這麼多。


再看盟軍,美國在英國的駐軍多達二百多萬,英國自己動員的就二三百萬軍隊,盟軍幾百萬軍隊,飛機數量和德軍比較是一萬三比四百,就是以多耗少也能消滅德軍。因為即便德軍知道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也不可能把全部力量調過來,因為加來也不得不守。 盟軍在兵器數量上和人員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多得嚇人,而且它佔的是進攻優勢,就是打哪裡、什麼時間打完全掌握在盟軍手裡,盟軍人數眾多,隨時可以對任何一個登陸點保持進攻姿態,德軍不行,人少,分散守個點,所有人精神緊張地準備戰鬥可能都未必守得住,所以只能一直緊繃著。

即便德國守對了登陸點,盟軍完全可以利用空中優勢和軍艦進行不斷地轟炸,給德軍造成損失,蘇聯那邊打得順風順水德國遲早堅持不住,部署在西線的部隊又不敢去增援,盟軍總歸能找到上岸的機會。在後期德國已經力量耗盡的時候,出現一些改變也無法扭轉什麼。


鍋蓋頭司令


我是東斯坦因,認真對待每一個問題,盡最大努力詳盡透徹的回答每一道問題。(當然有時可能篇幅有點長)。希望喜歡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的“關注”。


德國事先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他們能守得住嗎?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我們其實可以從二戰另外一場經典戰役——淞滬會戰中找到些許啟示。

淞滬會戰,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諾曼底登陸,是英美為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實現對德國戰略夾擊,而展開的一場大規模登陸戰,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兩場戰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首先,兩場戰役的作戰地域很相似,都是在沿海地區。

其次,作戰方式都是海陸空協同作戰。雖然淞滬會戰不算完全意義上登陸戰,但是也是在沿海地域,由海陸空協同進行的大規模戰役。

最後,兩場戰役中進攻方都佔有絕對的海空優勢。日本VS中國,日本佔據絕對的海空優勢;美英VS德國,美英佔有海空優勢。

如果德國事先知道美英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那麼這場戰役就是,德國在諾曼底這個預設戰場,與美英盟軍進行作戰。

而淞滬會戰,是中國軍隊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把日軍吸引到上海,並在上海這個預設戰場與日本作戰。雖說一個是主動吸引,另一個是被動防禦,但都是在沿海地區的預設戰場進行的攻防戰。

淞滬會戰,面對擁有飛機大炮坦克的日本軍隊的猛烈進攻,中國軍隊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堅固的防線。當時的上海地區完全變成了一座血肉磨坊,吞嚥著數以萬計的生命,中國軍隊一個團打光了下一個團頂上去寸土不讓;日本軍隊也是一樣,一個大隊打殘了下一個大隊頂上去接著進攻。雙方就是這樣如此往復,一直在上海鏖戰了三個月。

戰役期間,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其中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日本自己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據國民政府統計死傷30萬人。

駐守諾曼底的德軍,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遠強於中國軍隊;大西洋壁壘也比中國軍隊挖的戰壕堅固的多。但是美英盟軍的實力也遠強於日本軍隊。所以德國事先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的話,那麼諾曼底也會和上海一樣,變成一座血肉磨坊。這點可以從奧馬哈海灘的激烈戰鬥中,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淞滬會戰,日本軍隊與中國軍隊鏖戰多時,傷亡慘重,最終主動求變。新組建的日本第10軍突然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包抄淞滬中國軍隊防線南方的背後。中國軍隊不得不選擇撤退。

德軍要想在諾曼底頂住美英盟軍的進攻肯定要在諾曼底地區佈置重兵。可是,這也會導致其他地區的防禦薄弱。因為受制於東線蘇聯的牽制,德國在西線的兵力不足。諾曼底登陸時,德軍在大西洋沿岸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共有60個師,其中包括直屬西線總司令、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指揮的58個師(33個海防師,15個步兵師,8個裝甲師,2個傘兵師),外加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兵力約76萬人。

而盟軍投入諾曼底登陸的兵力近288萬人,是德軍的四倍。再加上盟軍壓倒式的海空優勢。一旦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受挫,完全可以效仿日本,用一部分兵力牽制住德軍主力,再從其他地方登陸,包抄德軍後路,從而打敗德軍。

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神馬都是浮雲。即使德國事先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也不會對大局產生影響,只不過盟軍的損失會比“奇襲”要大很多。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不一定。

一般來講,登陸作戰,講究的是出其不意,要有突然性,打出奇襲的效果。但是,諾曼底登陸,不完全是奇襲,歷史上的“霸王行動”,有陽謀的成分。當時的德軍,如同一個守門員,英美軍隊,能夠射門的,只有兩個地方,要麼是加萊,要麼是諾曼底。這一點,德軍心知肚明,盟軍也在賭,德軍會不會防守加萊?後來,盟軍採取了欺騙策略,但這不是重點。

最根本的在於,選擇在加萊登陸,最符合常理。因為加萊,更適合搞登陸作戰。如果在諾曼底登陸,有點兵行險招。要明白,上百萬人的陣仗,一旦有了閃失,恐怕會功虧一簣。對於此,盟軍是在豪賭。然而,德軍或許認為,盟軍要求穩,所以還是選擇了在加萊對賭。最終,德軍賭輸了,盟軍賭贏了,就這麼簡單。

當時的情形,德國的制空權已經沒了,只要盟軍成功登陸,很快就能站穩腳跟。因此,德國只有一次機會,那就是在盟軍登陸時,發起大規模反擊,將登陸部隊趕入大海。這個策略,應該是最靠譜的,是唯一的選擇。如此一來,德國也只能賭,因為只要盟軍上岸,後面就一發不可收拾。此時的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在西線的力量比較弱,東線打的捉襟見肘,即將走向崩潰。

很多人認為,即使盟軍不開闢第二戰場,蘇軍照樣可以攻克柏林,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隆美爾自殺後,西線的德軍,早已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他們很清楚,大概率上是守不住的。再者說,此時的南線,早就丟了,盟軍也可以在南線登陸,德國在西線戰場,可謂是危機四伏,要麼直接放棄法國,要麼就是等著盟軍來收,也沒有太好的退路。

換言之,假如德軍賭對了,恰好是在諾曼底硬剛盟軍,戰局如何發展?這還真不好說。因為諾曼底登陸,容許犯錯的空間很小。如果真的是面對德國重兵集團,盟軍要付出的代價,恐怕要比真實歷史大很多。如果是一場絞肉機般的慘勝,那麼就算登陸了,恐怕也難以前進。然而,對於德國來說,結局都是一樣的,盟軍遲早要收復法國,德國原本就守不住。


圖維坦


既使在法國的德國佔領軍知道盟軍會從諾曼底陸登,德軍也會守不住海舉線,一樣會被盟軍排山倒海的登陸部隊所擊潰!因為希特賴德軍的主功進攻目標是東線的蘇德戰場,大量的裝甲坦克部隊兵團,精良的擲彈師集團軍,空軍的全部的精英飛行團都投入到了蘇德戰場,希特賴的目的是一鼓作氣先拿下莫斯科,打敗蘇軍後逼迫蘇軍簽訂城下之盟……投降協議。可誰知莫斯科戰役失敗,轉而去強攻斯大林格勒苦戰三月未果返而犧牲了中央集團軍群保盧斯指揮的第六集團軍,被俘德軍達九萬人,殲滅三十多萬人,德軍所有的戰場優勢不再,紅軍也非常適應了德軍的戰術,越戰越勇,舉行大反攻!可這時,美國,英國,聯合法國抵抗軍,澳軍,加軍,等盟軍組成了330萬登陸大軍,幾千艘戰艦、幾萬架轟炸機、殲擊機掩護下在諾曼底成功登陸,擊潰了海岸德軍的幾個師的防禦部隊,猶如泰山壓頂之勢,銳不可擋,就是強攻加萊港盟軍也穩操勝卷!蘇聯,美國,英國,再加少部份法國抵抗軍強強聯手,卡死希特賴的德軍易如反掌!現在網迷中總有那麼些人時二戰歷史國際關係不瞭解,總希望希特賴的德軍有機會翻盤戰勝盟軍,我不客氣地再次正告:完全沒有機會,哪如一點點的機會都沒有!希特賴去打蘇聯的那一刻,把薄弱的後背亮給美國,英國時,他就註定死定了!


薦商12345678


關注小編,我來對這個問題做正確回答!

首先不一定能守得住,但是能在關鍵的一個星期內組織反擊把盟軍徹底趕下大海!

首先德軍在漫長的海岸線中部署了很多兵力,但是最強大的兵力並不是在諾曼底,而是在離英國最近的加萊海峽,德軍還特別部署黨衛軍駐守一線。該地區的防禦工事可以說是已經完工,而且非常完善。相反諾曼底地區防禦工事並沒有完全修復完畢,除了奧馬哈海灘相對完善其他地區海灘工事上殘缺不全,而德軍部署兵力大都為外籍兵,戰鬥力又相對弱,以至於盟軍登陸後除了美軍在奧馬哈損失慘重其他地區相對傷亡相對一般,甚至有些所謂發現的德軍海岸炮只不過是掩人耳目的木樁子!



因此若是一開始德軍就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德軍不會如此懈怠,反而會更加快速添加精銳兵力完善防禦工事。即便是盟軍在其強大的海空兵力優勢下強行登陸,假設成功在了各個灘頭地區也將遭遇慘勝的代價!



其次就是德軍反擊了,反擊的關鍵是在登陸後的三天。根據盟軍登陸後的歷史記錄,在D日登陸後三天英吉利海峽突然變臉爆發一場大風暴,導致登陸上岸後的部隊裝備損失慘重,一些精心製作的人工港甚至在暴風雨的施虐下徹底報廢。盟軍裝備損失甚至超過了登陸時戰鬥代來的代價!由於風暴持續的時間又長(三天)導致盟軍海空軍無法支援,因此也無法給登陸後的部隊運送新的增援。而在D日登陸三天前盟軍也只登陸上岸了5—7個師左右!



而德軍在西線確還一共還保留100萬戰鬥兵力,但是他們是完全分散在各個地區。其精銳黨衛軍坦克部隊大都部署在加萊縱深地區。因此若是一開始就知道了登陸地點,德軍完全可以把最強部隊針對性的部署在諾曼底縱深地區!



若是德軍在情報明確已知情況下組織諾曼底防禦,而又能抓住天賜良機(風暴期間)組織部隊進行快速反擊!在雙方都沒有空軍海軍支援下,德軍完全有能力把登陸後的盟軍部隊全部殲滅在諾曼底地區的。這樣一來盟軍的諾曼底登將成為一次失敗行動!



簡單來說,情報準確性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其次能準確抓住反擊時機也很重要。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史中也對D日後三天“大風暴”做過針對性敘述:風暴三天時間最難熬,上岸後的我軍士兵們繃著神經警戒組織防禦工事,等待即將到來德軍的反擊,幸運的是他們始終沒有來!若是德軍能在恰到好處時機調動部隊組織反擊,在沒有海空軍支援情況下盟軍也本身將慘遭徹底的失敗。


圓子同學了


這個還是很難說的,但是能夠守住一時,但是長久來看,還是守不住。

我們先看,這個霸王行動之前,英美盟軍對於這次行動是做了非常長久的準備的,各種戰略欺騙,讓德國人誤認為是在加萊登陸。如果德國沒有被騙,那麼諾曼底登陸則會變的非常艱難,這對於英美盟軍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但是長久來看,德國還是守不住諾曼底。

諾曼底登陸的時間是1944年年中了,這個時候離德國戰敗不到一年時間。德國就算再怎麼折騰,只要不把耶和華請到他這邊,他也就這一年的時間能夠折騰。而對於美國人來說,他們的時間也不長。

德軍雖然把更多的兵力部署到了加萊,即便這些被調過去的部隊不在加萊,在諾曼底,德軍也僅僅能夠守住一時。即便盟軍兵力優勢巨大,裝備優勢巨大,但是登陸場就那麼大,德軍的兵力還是能夠應付一陣子。

但是,德軍這會兒兵力就算從加萊過來了,他還是兵力吃緊的。這個時候他要是和盟軍打的難解難分,那麼東線的蘇聯可就高興壞了,希特勒想守住大西洋防線,就得調東線的兵力,然後他倆死死的纏鬥在一起,蘇軍推過去了。

如果想通過重兵把守的諾曼底,盟軍必須投入更多的兵力,加大更多的投入,才能通過防禦。如果盟軍在D日登陸成功,但是很大幾率還是被打回到海里,然後就變成消耗戰了。顯然,德軍消耗不起,盟軍傷亡會遠高於此。


軍武文齋


應該也贏不了,大家要注意,諾曼底登陸發生在1944年的6月份,這個時候已經是二戰末期了,此時的納粹德國早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不管是海軍(海軍根本就不用說,整個二戰期間德國海軍都沒有硬過)、陸軍還是空軍的精銳,德國基本上都已經損失的差不多了,有個事實我們要認清:在諾曼底登陸戰役之前,德國的失敗就已經是註定了的,即使盟軍不在西線玩這個諾曼底登陸,德國最終的下場也是被蘇聯紅軍給錘爆,為什麼?因為經過了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和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德國陸軍精銳基本上被打沒了,裝甲部隊全部折在了“庫爾斯克戰役”中,就剩西線那點部隊還能翻起什麼浪?

▲諾曼底登陸首日攻擊路線

至於德國的空軍?說句不客氣的,到諾曼底登陸者爆發那會,德國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的空軍支援能力,為什麼?因為德國在1941年~1943年取這段時間裡,並沒有取得對蘇聯一方的決定性勝利,使得德國空軍開始被陷入到一場場的消耗作戰中,作戰範圍也持續擴大到了北非和大西洋,再加上

美國這個“掛比”的參戰,使得英國皇家空軍“滿血”恢復,能繼續保持對德國本土的空襲,使德國陷入到了“帝國保衛戰”的作戰中,而在這期間,德國空軍的力量一直都在被削弱,到了1944年中期,也就是諾曼底登陸戰之前,德國的空軍實力就基本上已經消失殆盡了,使得後面在西線反擊盟軍的德國陸軍缺乏有力的空中火力支援。

▲諾曼底登陸

諾曼底登陸的第一天,德國空軍在西線戰場能用的飛機只有36架,因為在可服役的160架戰機中(總數其實是183架,但是能用的只有160架),有124架在諾曼底登陸戰的前一天就被調離了西線戰場,即使像題目中說到的德國提前知道了盟軍“霸王行動”計劃的具體時間,這124架的飛機也就沒有在前一天被調離主戰場,但即使是這樣,整個德國空軍能用的飛機總共才160架,跟盟軍超過1200架在飛機怎麼打?不管是36架還是124架,遇上盟軍的空軍也只是送菜的份。至德國海軍,那就更加不用說了,1944年德國海軍的水面艦艇就只剩3條了,就這僅剩的三條,要麼出港就被吊打,要麼自己玩自沉,能用的其實也僅剩為數不多的潛艇對盟軍造成一些不痛不癢的干擾。

所以,盟軍在歐洲西線發起的諾曼底登陸戰不管德國能不能提前知道計劃,結果都肯定是輸的,因為強弩之末的德國跟盟軍之間的實力差距已經很大了盟軍為什麼要選在1944年發動諾曼底登陸戰?就是因為在那個時候德國海陸空的精銳都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盟軍如果不盡快登陸,蘇聯很快就會把德國錘爆,等到那個時候整個歐洲都將落入蘇聯的口袋,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因此,諾曼底登陸的根本目的其實還是防止整個歐洲落入蘇聯受手中,開闢西線戰場僅是順手而為罷了,而且諾曼底登陸戰的時間選在了戰爭末期的1944年那個時候的德國距離戰敗已經不遠了,即使提前知道了盟軍將會在諾曼底登陸,結果也不會有什麼不同,無非就是盟軍的傷亡大一點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