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的艦炮無法轟爛諾曼底上的巨型碉堡嗎?

高朝波


主要原因不是艦炮威力的問題,而是艦炮能不能命中的問題,對於當時的火控式技術來說要求艦炮精確的命中目標,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海軍艦艇打擊固定目標時的命中精度並不是很高,可以說往往是瞎貓碰的時候的級別的,而且當時來說盟軍參與艦炮火力準備的火力,不是讓人們想象的那樣。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組織工作。

在部隊登陸之前,艦炮使用可以隨意,但是能否精確的定位目標實在是個問題,往往會有一定的殘存目標,等到了部隊開始登陸的時候,大口徑艦炮,也就是203毫以上的艦炮,實際上退出戰鬥了,因為在讓出航線,讓登陸艇進入,至於在遠距離上進行射擊,也不行,主要散佈區域太大。如果在步兵開始發出攻擊,很可能打到步兵部隊當中,往往無法有效的給部隊提供支援。

當登陸部隊遇上問題時。發現火力點時,往往沒有大口徑艦炮來支援了,這個時候往往只有驅逐艦的127毫米的火炮來實行支援,可以保證不誤傷己方,射程,威力等嚴重不足。


麥田軍事觀察


當時盟軍的艦炮對有些碉堡確實無法打爛,當時德國在其境內修建的碉堡最堅固的外牆達到3.5米,歐洲現在還可以看見這些碉堡,不過作為景點供遊人參觀。下面圖片是德國當時修建的碉堡。

(網傳:長度達到了70米,寬度也是70米,成正方形,高度39米,厚度達到3.5米,為了防止空軍的突襲,四個炮樓上還有高射炮,而這些高射炮每分鐘就可以設計8000發子彈)

美國人不想第一個攻進柏林,其中一點原因就是考慮到德的碉堡堅固、傷亡太大。可想而知德國在盟軍有可能追登錄的諾曼底,修的碉堡也差不到那去。

“年輕時期的海恩.塞弗羅陸,是WN62碉堡的機槍手。6月6日天剛矇矇亮的時候,不計其數的盟軍登陸艇逼近奧馬哈海灘,盟軍士兵蜂擁而出,企圖涉水登上海灘。當海水剛剛漫過盟軍士兵膝蓋的時候,塞弗羅的上司下令開火。塞弗羅用機關槍不停地向大批挺進的美國士兵發射子彈,在長達9個小時中幾乎沒有一刻停止過。他的機關槍槍管最後變得通紅燙手,不得不另換機槍,當換下的火紅槍管扔到一旁時,碉堡旁邊的乾草立即被巨熱引燃。在那場戰鬥中,塞弗羅殺紅了眼,美國士兵像潮水一樣湧向塞弗羅所在的碉堡,又像潮水一樣倒在地上,鮮血染紅了整片海水和沙灘。

塞弗羅稱,9個小時裡他用光了12000發子彈,海水被屍體的鮮血染紅了。機槍子彈用完了以後,他又用自己的步槍繼續射擊打400發子彈。他說:“我幾乎消滅了一個團的登陸部隊,周圍的海水都染紅了,我能聽見美軍指揮官在喇叭裡面歇斯底里的喊叫。我看見當機槍子彈打在海灘上水花四濺,當這些小噴泉接近那些美國兵的時候,他們開始倒下,很快,第一具屍體開始漂浮在漲潮的海浪上,不久,所有的美國兵趴下開始射擊。”

據說,共有4184名美國士兵中彈倒下,而其中至少一半死亡人數都應該由塞弗羅一人的機關槍所致。<strong>

"後來,經過記者的走訪,才得知。一切只不過是一名德國軍迷的虛假言論加上媒體的炒作而已。賽弗羅可能造成了一些美軍士兵的傷亡,但塞弗羅並沒有真正消滅如此多的盟軍士兵。"(百度百科)

小編認為:6月6日天當天“賽弗羅可能造成了一些美軍士兵的傷亡,但塞弗羅並沒有真正消滅如此多的盟軍士兵。”這個推斷可信,不可能一個人就會造成2000多人的傷亡,據有關料顯示當時有15座碉堡,塞弗羅的碉堡位於最中間,這就形成交叉火力,還有炮火、步兵、障礙、地雷等,有可能後來好事之人把美軍當天傷亡的總人數,全部算在塞弗羅的名下。據資料顯示,美軍當天傷亡3000人左右,如果一個人就拿下2000,哪麼其他的火力都幹啥去了。

不管怎麼說,從這可以看出德國碉堡的堅固成度,當時艦艇普遍使用的穿甲彈和高爆彈,穿甲彈一般是攻擊艦艇而用,高爆彈對這些碉堡很可能無用的。再說當時艦艇的穿甲彈,可能也打不穿這這些碉堡。

1944年大修後的西弗吉尼亞號:彈種:穿甲彈AP Mark 5 (1016 kg) 高爆彈HC Mark 13 (862 kg) bCZ7j$ WN 射程:36760米(AP Mark 5) J =7 1o M( 36730米(HC Mark 13) 8 穿甲能力(側裝甲):t> 20000碼(18228米):412mm m 863S },


建造中的衣阿華號(BB-61)前炮塔Mark 7型406mm炮管組件,左起膛管,身管,套管,外管。16英寸炮彈,左起彈體,彈帽,成品。型號:16英寸/50(406mm)Mark 設計時間:1939年 , 服役時間:1943年 ,穿甲彈, 穿甲能力(側裝甲): 20000碼(18228米):509mm ;30000碼(27432米):380mm

從以上兩組數據可以看出,艦炮要想打穿這些碉堡幾乎是不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菲律賓戰役中,日本盤踞在一座號稱超級碉堡的“戰列艦碉堡”。這座“戰列艦碉堡”是最為典型的易守難攻的碉堡,這本是美國人的,在1942年被日本人佔領,美國一直沒辦法,最後在艦炮的火力壓制下,美國人給碉堡倒灌汽油,據說灌了幾萬升。最後把鬼子都火葬了。

所以,二戰時一些碉堡艦炮確實沒有辦法。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


碧綠的樹林


艦炮當然能摧毀碉堡了,就大西洋防線上那些碉堡 根本擋不住艦炮,驅逐艦主炮都能有效摧毀這些碉堡,dday戰列艦炮轟效果不大是因為沒有有效的空中/地面引導,射擊精度太差。很多都砸在海岸兩三公里以外的區域了,以奪取奧馬哈登陸場的戰地為例子,幾十公里外的戰列艦的主炮沒有造成太大威脅,真正進行有效壓制的驅逐艦。

驅逐艦冒險前出到海岸一千米的距離對德軍工事進行直瞄射擊,有效壓制了德軍火力,給奧馬哈的美軍才打開了突破口。


倫敦上空的噴火


艾爾伯II號

1940年通過了在漢堡附近的艾爾伯河上的霍華德斯威克船塢修建新的潛艇洞庫的方案,當年底工程便開始實施。洞庫修建在艾爾伯河的烏倫肯灣東岸,施工方是 “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工程在1941年3月間竣工,洞庫總共有兩座船塢,長112米,寬22.5米,每座船塢可同時容納三艘潛艇並排停靠。洞庫背後的地面是倉儲區域,而東部修建了辦公室及配電房等附屬建築。倉儲區還佈置了各種工程機械設備及相應的廠房。洞庫各處通道有裝甲閘門,防護嚴密。

艾爾伯II號洞庫主要用於對新型的XXI型潛艇進行組裝、維修及補給工作。隨屢遭盟國空軍的轟炸,除洞庫頂層有輕微損壞外,主體建築及洞庫內的潛艇,未受絲毫影響。1945年3月8日夜間英國皇家空軍集中了300架以上的轟炸機開始對漢堡港區進行大規模轟炸,當日投擲炸彈1000餘噸;隨後於3月底再次對上述地區進行轟炸,此次投入了450架轟炸機,投擲炸彈2200噸,摧毀了霍華德斯威克船塢的大部分表面建築,但洞庫只受到極輕微的損傷。該處洞庫受到的最嚴重的打擊發生在1945年4月8日,在此次400架轟炸機的空襲中,洞庫一座鋼結構閘門被震落。

戰爭結束時,此地共留有六艘潛艇,擠在最西面的一個船塢內,分別是U-2505,U-3004,U2501和U-3506(XXI型);U-684,U-685(VIIC型)。兩艘VIIC型潛艇還未完工,而XXI型潛艇是在等待維修。1945年5月3日漢堡向英國部隊投降時,洞庫內的德國潛艇官兵隨即準備將所有潛艇炸沉,最後有三艘潛艇被成功搶救出來,而U-3506,U-3004,U-2505被炸沉在船塢內。

芬克II號

位於漢堡的芬克II號洞庫是在德國本土最大的 洞庫建築,工程方案最初在1940年就通過了,但一直到1941年3月才開工。工程主要承包商是“威斯&夫瑞坦”和“本頓&莫尼包AG”兩家。該洞庫實際上是在地面開挖建築而成的,最初包括四座船塢,每座長111米,第一座寬27.5米,其餘三座寬22.5米。1942年9月計劃建造第五座船塢,工程於1943年5月開始,至1944年4月完工。第五座船塢寬度也達到了27.5米,且比前四座要高出一點,另外前四座船塢的後部工作區域寬約20米,而第五座船塢的工作區寬度達到了39.5米。整座洞庫長139面寬153米,共可以容納15艘潛艇。芬克II號還佈置了37毫米防空高炮。主要用於組裝、維修及補給各型潛艇。

1945年4月前芬克II號從未遭受過嚴重的空中打擊,該月芬克II經歷了兩輪嚴重的打擊。第一輪發生在4月4日白天,美國轟炸機攜帶了穿甲彈對該洞庫進行了打擊,只造成了級輕微的損失。而9日的第二次打擊則要嚴重的多,17架蘭開斯特式轟炸機攜帶了15枚重達5噸的“高腳櫥”炸彈以及兩枚10噸重的“大滿貫”炸彈突襲芬克II,結果有6枚命中目標。洞庫頂層被擊穿,爆炸的衝擊波對洞庫內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數艘新型的XXIII型潛艇受輕傷,在第五號船塢內的兩艘潛艇沉沒在船塢內,建築主體未遭破壞。海爾格蘭德

諾德希III號

該處的洞庫早在1939年已被列入建設計劃,1940年起開工建造,1941年6月工程竣工。工程由多家德國企業參與施工。建設漢堡洞庫的“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此處的洞庫規模中等,位於海爾格蘭德港的東部,共計有三座溼船塢,每座船塢可並排停靠三艘潛艇,為方便對潛艇進行維修,該處建造了一座浮船塢,可拖進任何一座溼船塢,使其變成臨時“幹”船塢,但是浮船塢一次只能容納一艘潛艇。洞庫總長156米,寬94米,每座船塢長約108米,寬約22米,船塢間的碼頭寬度在6米左右。洞庫頂蓋厚3米,牆體厚2米。在最東邊的船塢盡頭是潛望鏡及光學設備修理車間,另外魚雷倉庫也在這一邊;最西邊是電焊車間,氧氣罐倉庫和一個木工車間。 與其他潛艇洞庫相比較,該處洞庫無常駐支隊,當德國佔領了法國及挪威以後,該處成了幾個重要基地之間的中轉站,只承擔一些臨時或應急的維修和補給任務,大多數時間裡該處洞庫要麼閒置,要麼作為E艇的停靠地。相對次要的地位也使得該洞庫在戰爭期間很少受到盟國空軍的“關照”。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該處洞庫一下子繁忙起來,成為德國袖珍潛艇攻擊登陸區的一個重要前進基地。同時這裡還成為另一種特種作戰艦艇的駐地。這是一種裝有烈性爆炸物的執行幾乎是“自殺性”攻擊的摩托快艇,駕駛者在最後時刻跳海逃生,任由小艇撞向目標,人員則有其他艦艇事後打撈救援。

該洞庫的對空防禦相薄弱,僅裝備了兩門37毫米高炮和一門20毫米高炮及兩具探照燈。從1944年底開始,美國陸軍航空隊和英國皇家空軍對海爾格蘭德展開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空襲行動。自1941年至1945年總共有六次大規模的空襲,1945年4月18日英國皇家空軍的空中突擊尤為激烈,一次出動轟炸機達 960架。次日,在對該處進行的最後一次空中打擊中,共計有36架轟炸機投擲了22枚“高腳櫥”。然而,在這一系列的空襲中諾德希III號洞庫未受明顯損傷。

1940年通過了在漢堡附近的艾爾伯河上的霍華德斯威克船塢修建新的潛艇洞庫的方案,當年底工程便開始實施。洞庫修建在艾爾伯河的烏倫肯灣東岸,施工方是 “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工程在1941年3月間竣工,洞庫總共有兩座船塢,長112米,寬22.5米,每座船塢可同時容納三艘潛艇並排停靠。洞庫背後的地面是倉儲區域,而東部修建了辦公室及配電房等附屬建築。倉儲區還佈置了各種工程機械設備及相應的廠房。洞庫各處通道有裝甲閘門,防護嚴密。

艾爾伯II號洞庫主要用於對新型的XXI型潛艇進行組裝、維修及補給工作。隨屢遭盟國空軍的轟炸,除洞庫頂層有輕微損壞外,主體建築及洞庫內的潛艇,未受絲毫影響。1945年3月8日夜間英國皇家空軍集中了300架以上的轟炸機開始對漢堡港區進行大規模轟炸,當日投擲炸彈1000餘噸;隨後於3月底再次對上述地區進行轟炸,此次投入了450架轟炸機,投擲炸彈2200噸,摧毀了霍華德斯威克船塢的大部分表面建築,但洞庫只受到極輕微的損傷。該處洞庫受到的最嚴重的打擊發生在1945年4月8日,在此次400架轟炸機的空襲中,洞庫一座鋼結構閘門被震落。

戰爭結束時,此地共留有六艘潛艇,擠在最西面的一個船塢內,分別是U-2505,U-3004,U2501和U-3506(XXI型);U-684,U- 685(VIIC型)。兩艘VIIC型潛艇還未完工,而XXI型潛艇是在等待維修。1945年5月3日漢堡向英國部隊投降時,洞庫內的德國潛艇官兵隨即準備將所有潛艇炸沉,最後有三艘潛艇被成功搶救出來,而U-3506,U- 3004,U-2505被炸沉在船塢內。

位於漢堡的芬克II號洞庫是在德國本土最大的洞庫建築,工程方案最初在1940年就通過了,但一直到1941年3月才開工。工程主要承包商是“威斯&夫瑞坦”和“本頓&莫尼包AG”兩家。該洞庫實際上是在地面開挖建築而成的,最初包括四座船塢,每座長111米,第一座寬27.5 米,其餘三座寬22.5米。1942年9月計劃建造第五座船塢,工程於1943年5月開始,至1944年4月完工。第五座船塢寬度也達到了27.5米,且比前四座要高出一點,另外前四座船塢的後部工作區域寬約20米,而第五座船塢的工作區寬度達到了39.5米。整座洞庫長139面寬153米,共可以容納 15艘潛艇。芬克II號還佈置了37毫米防空高炮。主要用於組裝、維修及補給各型潛艇。

1945年4月前芬克II號從未遭受過嚴重的空中打擊,該月芬克II經歷了兩輪嚴重的打擊。第一輪發生在4月4日白天,美國轟炸機攜帶了穿甲彈對該洞庫進行了打擊,只造成了級輕微的損失。而9日的第二次打擊則要嚴重的多,17架蘭開斯特式轟炸機攜帶了15枚重達5噸的“高腳櫥”炸彈以及兩枚10噸重的“大滿貫”炸彈突襲芬克II,結果有6枚命中目標。洞庫頂層被擊穿,爆炸的衝擊波對洞庫內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數艘新型的XXIII型潛艇受輕傷,在第五號船塢內的兩艘潛艇沉沒在船塢內,建築主體未遭破壞。該處的洞庫早在1939年已被列入建設計劃,1940年起開工建造,1941年6月工程竣工。工程由多家德國企業參與施工。建設漢堡洞庫的“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此處的洞庫規模中等,位於海爾格蘭德港的東部,共計有三座溼船塢,每座船塢可並排停靠三艘潛艇,為方便對潛艇進行維修,該處建造了一座浮船塢,可拖進任何一座溼船塢,使其變成臨時“幹”船塢,但是浮船塢一次只能容納一艘潛艇。洞庫總長156米,寬94米,每座船塢長約108米,寬約22米,船塢間的碼頭寬度在6米左右。洞庫頂蓋厚3米,牆體厚2米。在最東邊的船塢盡頭是潛望鏡及光學設備修理車間,另外魚雷倉庫也在這一邊;最西邊是電焊車間,氧氣罐倉庫和一個木工車間。與其他潛艇洞庫相比較,該處洞庫無常駐支隊,當德國佔領了法國及挪威以後,該處成了幾個重要基地之間的中轉站,只承擔一些臨時或應急的維修和補給任務,大多數時間裡該處洞庫要麼閒置,要麼作為E艇的停靠地。相對次要的地位也使得該洞庫在戰爭期間很少受到盟國空軍的“關照”。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該處洞庫一下子繁忙起來,成為德國袖珍潛艇攻擊登陸區的一個重要前進基地。同時這裡還成為另一種特種作戰艦艇的駐地。這是一種裝有烈性爆炸物的執行幾乎是“自殺性”攻擊的摩托快艇,駕駛者在最後時刻跳海逃生,任由小艇撞向目標,人員則有其他艦艇事後打撈救援。

該洞庫的對空防禦相薄弱,僅裝備了兩門37毫米高炮和一門20毫米高炮及兩具探照燈。從1944年底開始,美國陸軍航空隊和英國皇家空軍對海爾格蘭德展開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空襲行動。自1941年至1945年總共有六次大規模的空襲,1945年4月18日英國皇家空軍的空中突擊尤為激烈,一次出動轟炸機達 960架。次日,在對該處進行的最後一次空中打擊中,共計有36架轟炸機投擲了22枚“高腳櫥”。然而,在這一系列的空襲中諾德希III號洞庫未受明顯損傷。

基爾

基連 坐落在基爾港東岸,施工分別於1941/42年冬季進行,為新建的潛艇提供庇護,同時兼負維修及訓練任務的小型洞庫。有兩條長138米,寬23米的船塢,每座船塢可並排容納三艘或前後排列兩艘潛艇,當全部啟用時最多可容納12艘潛艇。洞庫西北角有一座防空炮臺,由於工作場地佔地面積狹小,因此各種車間及辦公室分三層佈置。整座洞庫的長度在176米,牆厚3米,頂蓋厚4.8米。船塢出入口閘門有七層厚鋼板焊接而成,一直懸掛到水面,水下無特殊防護。

洞庫最終完成在1943年11月13日。U-1101號VIIC型潛艇成為入住的第一艘潛艇。建設該洞庫的勞工總數在千人以上,分兩班24小時開工,絕大部分是集中營中的勞工及戰俘,由於糟糕的待遇,以及防護設施的缺乏,特別是在遭受空襲時,勞工根本沒有防空掩體可呆,因此這裡勞工的死亡率始終高居不下。

基連洞庫規模小,幸運的躲過了盟國對基爾港的多次空襲。然而,1945年4月9日,它的好運走到了頭,在當日的大規模空襲中,德國袖珍戰列艦“施佩海軍上將”號被擊沉,一枚近失彈意外的炸飛了洞庫的閘門。巨大的衝擊潑殃及此時洞庫內的兩艘潛艇:U-170號(一艘作為測試平臺的老式潛艇)和U-4708號(XXIII型)。U-4708號被衝擊波託離水面,然後重重的砸在船塢邊的碼頭上,遭到嚴重損傷,隨即沉沒在船塢內。U-170號幸運的未受損傷。洞庫本身未遭大的破壞,最後駐紮在此地的幾艘潛艇,在戰爭結束後或解體或被炸沉。

科蘭德 這座洞庫是在一座幹船塢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工程開始於1943年4月,該洞庫為潛艇的組裝提供了安全的庇護所。在建設工程中,設計幾經更改,最終將該洞庫修建成加固隱蔽的潛艇工廠。由於空襲的影響,工程進度異常緩慢,直到1944年10月才竣工。 該洞庫長僅162米,寬35米,高13米。主要用於建造德國袖珍潛艇以及XXI型潛艇的組件。同樣,完成後的洞庫在盟軍的反覆空襲中未受嚴重損失。

坐落在基爾港東岸,施工分別於1941/42年冬季進行,為新建的潛艇提供庇護,同時兼負維修及訓練任務的小型洞庫。有兩條長138米,寬23米的船塢,每座船塢可並排容納三艘或前後排列兩艘潛艇,當全部啟用時最多可容納12艘潛艇。洞庫西北角有一座防空炮臺,由於工作場地佔地面積狹小,因此各種車間及辦公室分三層佈置。整座洞庫的長度在176米,牆厚3米,頂蓋厚4.8米。船塢出入口閘門有七層厚鋼板焊接而成,一直懸掛到水面,水下無特殊防護。

洞庫最終完成在1943年11月13日。U-1101號VIIC型潛艇成為入住的第一艘潛艇。建設該洞庫的勞工總數在千人以上,分兩班24小時開工,絕大部分是集中營中的勞工及戰俘,由於糟糕的待遇,以及防護設施的缺乏,特別是在遭受空襲時,勞工根本沒有防空掩體可呆,因此這裡勞工的死亡率始終高居不下。

基連洞庫規模小,幸運的躲過了盟國對基爾港的多次空襲。然而,1945年4月9日,它的好運走到了頭,在當日的大規模空襲中,德國袖珍戰列艦“施佩海軍上將”號被擊沉,一枚近失彈意外的炸飛了洞庫的閘門。巨大的衝擊潑殃及此時洞庫內的兩艘潛艇:U-170號(一艘作為測試平臺的老式潛艇)和U-4708號(XXIII型)。U-4708號被衝擊波託離水面,然後重重的砸在船塢邊的碼頭上,遭到嚴重損傷,隨即沉沒在船塢內。U-170號幸運的未受損傷。洞庫本身未遭大的破壞,最後駐紮在此地的幾艘潛艇,在戰爭結束後或解體或被炸沉。

這座洞庫是在一座幹船塢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工程開始於1943年4月,該洞庫為潛艇的組裝提供了安全的庇護所。在建設工程中,設計幾經更改,最終將該洞庫修建成加固隱蔽的潛艇工廠。由於空襲的影響,工程進度異常緩慢,直到1944年10月才竣工。該洞庫長僅162米,寬35米,高13米。主要用於建造德國袖珍潛艇以及XXI型潛艇的組件。同樣,完成後的洞庫在盟軍的反覆空襲中未受嚴重損失。

不來梅

豪聶斯

修建在不來梅的威斯河西岸的這座洞庫指導1944年初才正式啟用。最初的設計用途是將其作為**性的XXI型潛艇的加固隱蔽工廠,和下文要提到的“瓦倫丁”洞庫系統一樣。XXI型潛艇最突出的特點在於,設計之處即考慮到分段建造的需要,潛艇的各分段可以在分散在德國的各家工廠中單獨建造,然後將建造完成的分段運輸到沿海的裝備廠進行組裝,最終組裝完成後下水,服役。這樣一來打破了船舶的建造必須在沿海地區的定式,加快了潛艇的建造速度,一艘XXI型潛艇從開工到建成約需要176天,僅為VII及IX型的一半時間。潛艇工廠是由混凝土加強的建築所保護。洞庫由東向西分為東、中、西三大部分,東部計劃修建一條潛艇裝備線。中部有兩條用於維修潛艇的幹船塢,西部為兩條溼船塢,但是可以排幹成為幹船塢,每條船塢都足夠容納兩條XXI型潛艇。

1945年3月30日,美國陸軍航空隊的猛烈轟炸摧毀了該處大部分尚未完工的建築。

瓦倫丁

該洞同樣坐落於威斯河畔,計劃最早制定於1943年,是專為裝備XXI型潛艇而設計建造。XXI型潛艇作為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武器裝備在戰爭期間未能大量裝備,進而對戰爭產生影響,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盟軍持續猛烈的轟炸,對德國潛艇生產設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大大降低了潛艇的生產速度,因此,德國決定建造有混凝土加固的潛艇生產組裝廠,希望以此加大新裝備的產量。

XXI型潛艇艇體分為八個分別建造的艙段。這些艙段的主要在漢堡的布魯姆&馮斯船廠,但澤的船廠以及不來梅的AG威斯船廠建造,第一家的產量最大。隨著盟軍情報機關發現德國的新式潛艇正在漢堡批量生產,盟國立即對漢堡的潛艇工廠進行了重點的空中打擊,漢堡的生產線受到極為嚴重的損失,而此時不來梅具有混凝土加固的隱蔽船廠的優勢日益體現。德國動用了近12000名工人建造這一巨型工廠,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是外國人,約2500名戰俘或集中營勞工參與了建設,近4000人在施工過程中喪生。工程於1945年4月7日停工,完成量在90%左右。

1945年3月下旬,盟軍對該洞庫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空襲,首先是美國陸軍航空隊於27日,之後英國皇家空軍於30日又進行了一次。後者投擲了15枚“高腳櫥”命中6枚,再這兩次空襲中盟軍的炸彈多次成功穿透了洞庫,但對洞庫內部只造成了輕微的破壞。

卑爾根

布魯諾

1940年德國佔領挪威以後,隨即將挪威多個港口改建成海軍基地,而卑爾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潛艇洞庫的建設始於1942年5月,洞庫修建在小鎮西面的一個港灣裡。 洞庫計劃修建十座船塢,三溼六幹,十號洞庫作為油庫,實際只建造了七座船塢,三幹三溼,一座作為油庫。洞庫頂蓋厚達6米,牆壁厚4米,頂上後來加蓋了一層雜物倉庫,即增加了物品的存放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洞庫群的抗轟炸能力,整座混凝土建築達到了130米乘143米的規模。和其他海外洞庫工程不同的是,建築的總承包商不是“託德小組”,而是一家商業建築公司——威斯&福瑞坦 AG公司,該公司也參與了德國其他幾座洞庫的建築工程。溼船塢寬11米,幹船塢寬17米,所有船塢的出入口由3釐米厚的鋼製吊門保護。該處常駐的為第11潛艇支隊,隨著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法國各地的潛艇洞庫逐一陷落或被放棄,挪威地區潛艇洞庫的戰略價值日益增高。使得卑爾根的洞庫群在戰爭期間,不斷的擴建,完善。樹大招風,盟軍也對卑爾根的潛艇洞庫也是“必將除之而後快”。1944年10月4日,英國皇家空軍**了130架轟炸機對該地區,發起了首輪大規模空襲。此次空襲,摧毀了港區大部分表面建築及設施,並造成大量的平民傷亡,洞庫雖遭到多枚炸彈直接命中,但普通炸彈面對堅固的建築,只是“隔靴搔癢”。 稍後的10月29日,皇家空軍再次發難,此次更是出動了250架轟炸機,然而,“幸運之神”再次降臨在德國人頭上。僅50架轟炸機發現並攻擊了目標區域,雖再次給當地居民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但德國人未有一人傷亡,所有命中洞庫的炸彈,都在頂層爆炸,未傷及筋骨。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努力,皇家空軍於1945年1月12日出動32架攜帶“高腳櫥”的轟炸機,空襲過後,卑爾根洞庫還是有驚無險,憑藉其異常堅固的結構,再次躲過一劫。特隆赫姆

多蘭I號

多蘭I號是德國人在挪威修建的第一座潛艇洞庫,規模比較小,總長153米寬111米,共五座船塢:三座幹船塢各15米寬,可容納一艘潛艇;兩座溼船塢,各寬21米,可容納兩艘潛艇。主要作為第13潛艇支隊的維修基地。洞庫頂上佈置了三座20毫米高炮負責防空。該洞庫早在1941年初開始建造,建設工作也不是由“託德小組”負責的,而是慕尼黑的一家名叫“撒各&沃恩”的公司承擔。工期為27個月,動用了數千勞工,其中包括800名蘇聯戰俘。該洞庫在戰爭期間之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空襲,時間是1943年7月24日。1944年11月22日,皇家空軍集結了170架轟炸機突襲此處,結果因為能見度太差,無功而返。

多蘭II號

在多蘭I號開始建設之初,德國就發現,多蘭I號的容量遠遠不能滿足海軍的需要,於是他們便在離I號洞庫140米遠的地方,建造一座新的洞庫。多蘭II號為特隆赫姆增加了四座船塢:兩座13.5米寬的溼船塢和另兩座20米寬的幹船塢,可多容納6艘潛艇。 幹船塢後部是供暖設備間,溼船塢後部是一塊倉儲區,再往後依次佈置了發電機組,維修車間,魚雷庫。由於法國境內的各項工程,抽調了絕大多數勞工,使得多蘭II號工程的施工進展極為緩慢,直到戰爭結束時,工程只完成了60%。德國人原本計劃在特隆赫姆東邊的林根建造多蘭III號洞庫,但是還未動工就被取消了。

佈雷斯特

1941年1月當開始修建船塢的時候,盟軍便開始對施工場地進行空襲了。1943年春天,德國人開始對洞庫頂部進行加固工程,原先洞庫頂蓋就厚達6米,經過加固後,高度又增加了3.8米。洞庫頂部佈置的四門有混凝土掩護的40毫米高炮在火控雷達的引導下,配合加固的頂蓋結構,使持續的空襲除了給盟軍增加大量的傷亡外,對洞庫只造成一些輕微的皮外傷。

1944年8月上旬,盟軍開始動用“高腳櫥”攻擊佈雷斯特的潛艇洞庫,在總共投擲的26枚炸彈中有6枚命中,並有5枚穿透了頂蓋,但對洞庫內部的破壞依舊輕微,而且洞庫內的潛艇並未受損。 在戰爭期間,佈雷斯特潛艇洞庫是受攻擊最多的地方,從1941年至1945年,佈雷斯特的潛艇洞庫總共遭受了超過80次大規模空襲,其中有11次“百機大轟炸”,最高一次盟軍出動了154架轟炸機,在空襲中,總共有50架左右的盟軍飛機被擊落或因傷重在降落時墜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佈雷斯特的潛艇洞庫才受到真正的威脅。1944年9月4日,最後一艘潛艇U-256號在海茵裡希?萊曼-威廉布洛克的指揮下,離開佈雷斯特潛艇洞庫。萊曼-威廉布洛克是電影“從海底出擊”裡U-96號艇長的原型。美軍經過四周的苦戰,付出了超過10000人的傷亡之後於1944年9月21日攻佔佈雷斯特港,此時港區除潛艇洞庫依然基本完好外,其餘設施以被摧毀。

洛里昂

德軍在1940年6月21日佔領洛里昂,僅僅16天后,U-30號潛艇便率先在此進行了補給。沒過多久洛里昂就變成了德國海軍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因此,此處駐紮了第2和第10兩支潛艇支隊。德軍首先將克諾曼半島上的一個漁船維修廠改建擴建成一個小型潛艇的維修廠,建造了一座起吊系統,可以將小型潛艇吊離水面進行檢查和維修。潛艇吊起後被安放在一個轉向臺上,通過臺上的軌道,推進六個維修車間之一進行修理。限於起吊能力有限,這一設施無法對大型潛艇提供維修保障。之後,德國人在原來的漁船維修廠上方,修建了兩座綽號叫“大教堂”的掩體,因為這兩座掩體高度很高,而且有穹隆型的頂蓋。掩體長81米,寬16米,高度達到了25米,外牆厚度僅1.5米。潛艇被直接從水中吊起,放入掩體內。這種掩體為潛艇提供了一定的防護,但是對於盟軍的“高腳櫥”,“大滿貫”這類炸彈來說,還是太脆弱。

1941年4月,德國人在斯考夫河東岸,原有的一座幹船塢上修建了洞庫掩體,並命名為“斯考夫洞庫”。該洞庫有兩條100米長的船塢,並附屬了維修車間倉庫等設施,洞庫整體長度為128米。 很快德國人便開始為新的,更大規模的,設施更加完備的潛艇洞庫系統,尋找合適的建造地點。克諾曼半島再次中標,這次德國人一口氣圈佔了50英畝土地作為基地用地。1941年起15000名勞工開始了代號“克諾曼I”號洞庫群的建造工程。 在這裡德國人的聰明才智再一次發揮到及至,他們在此地開創性的建造了一套潛艇移動搬運系統。這做洞庫由五座封閉式保護的船塢組成,在洞庫的東頭,有一個封閉的停泊區,這裡的地板是一個斜坡。地板上沿潛艇的出入方向安裝了一座45米長的支架,地面佈設了軌道。當泊位內的水被抽走後,潛艇隨水面緩慢下降,最終坐在支架上。這時在軌道上的支架就成了裝著潛艇的推車,支架沿斜坡由絞車拉動,在坡頂,潛艇被移動到另外一座48米長的類似的托架上。托架沿軌道可以在洞庫內運行,將潛艇運送到五座幹船塢中的任意一座進行維修,將潛艇送進船塢後,托架再次歸位,準備運送下一艘潛艇。將潛艇從I號洞庫群,經過一片開闊地區進入II號洞庫,從開始到結束整個運送過程約1~2小時。這套神奇的裝置是由M.A.N.公司建造的,做工非常精細,至今仍運作自如。I號洞庫群內的長120米,寬85米,高18.5米,外牆厚2.4米,頂厚3米,每座船塢有一座行吊,洞庫群於1941年9月完工。同時德國開始修建II 號洞庫群,包括七座幹船塢,洞庫群總長138米,寬120米,高18.5米。每座船塢有兩座行吊。洞庫內的八號船塢用於維修保養移動托架。第三座洞庫,III號洞庫群於1941年10月開始興建,至1943年1月竣工,有七座船塢,全部面向水面,每座有一部行吊,整個洞庫群長170米,寬135米,高20米,頂蓋厚7米。VI號洞庫,是為德國新型的XXI型潛艇設計的,但是隨著德軍在各戰場的頹勢,該工程只停留在紙面未能實施。洛里昂地區的潛艇洞庫群是由多個相對獨立的小建築群組成的,比如在克諾曼建築群西北地區,修建了六座高度防護的魚雷倉庫,通過窄軌鐵路於其他建築群相連。整個洛里昂海軍基地有十分嚴密的防空火炮群保護,型號覆蓋了輕型的20毫米高炮,到中型的75毫米及88毫米高炮,一直到重型的105毫米甚至128毫米高炮。洛里昂地區的各種洞庫建築,遭受過多次,多類型的空襲,但從未受到過嚴重損失。從基地方面的統計,洛里昂基地共遭受過33次盟軍的空襲,除1943年5月 17日的一次外,所有空襲的規模都沒有超過100架。總計擊落重創敵機至少60架。兩艘老久船隻拉起的防潛網,有效的保護了洞庫的出入口不受盟軍低空轟炸或魚雷的攻擊。儘管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很掃法國,但是洛里昂憑藉合理的防禦攻勢,加上出色的防禦戰,堅持到了戰爭結束。1944年9月5日,最後一批潛艇 U-155號,陪同兩艘受傷的潛艇U-123號和U-129號離開了洛里昂基地。洛里昂直到1945年5月10日,即德國宣佈投降後兩天才向美軍投降。

聖納扎爾

聖納扎爾於1940年夏被德軍佔領,潛艇洞庫群的修建則始於1941年3月,位於港口南部。該處洞庫的14座船塢的最初四座於1941年7月即工程還在進行中,便投入使用。前五座船塢尺寸都是長130米左右,寬14米,高18米,船塢間隔牆厚1.25米至1.5米。一號船塢與北牆之間有一片寬22米的工作區。五和六號船塢間也有一片工作區,只是比船塢的長度長了8米左右。六到八號船塢和前五座船塢基本相同。九到十二號船塢比前面的都要短而寬,長124米,寬20米,隔牆厚1.25米。十二與最後兩座船塢間的工作區寬8米,最後一座船塢與外牆間的距離有20米。 船塢後部是各種車間,整座洞庫寬度達到295米。其中六座船塢是溼船塢,但可以抽水成為幹船塢。首個入住的支隊是第7潛艇支隊,於1941年6月進入。1942年2月第6潛艇支隊也進駐此地。

1943年中期,“託德小組”開始對該地的洞庫頂部進行加固,使頂蓋厚度又增加了4米。起先,潛艇進入洞庫,首先從“諾曼底船閘”進入北部港灣,再從一個較小型的船閘進入南部港灣。1942年3月,英國突擊隊駕駛滿載炸藥的老式驅逐艦“堪貝爾頓”號突襲並摧毀了船閘,聖納扎爾洞庫群的“軟肋”通過此次突襲,暴露無疑。於是德國人立即在正對洞庫入口處修建了一座新的鋼筋混凝土加固的船閘,使潛艇可以直接進入開放水域。在洞庫的掩護下,儘管基地周邊城鎮都被摧毀了,但該處潛艇未因空襲而受任何損失。根據洞庫記錄,共經歷了30次大規模空襲,其中有三次異常猛烈。1943 年2月28日英國皇家空軍出動430架突擊港區,隨後又在3月22日和28日,兩次分別出動350架,320架轟炸機再次轟炸該地,三次攻擊總共有58架飛機被擊落。D日過後,該處的潛艇全部被轉移到挪威的各個基地,最後一艘轉移的潛艇(U-267)於1944年9月23日離開。隨後,希特勒宣佈此地為固若金湯的要塞,德國地面部隊對盟軍給予了堅決的抵抗,並一直堅持到戰爭即將結束時。在固守聖納扎爾期間,有數艘潛艇依舊駛入該港進行補給及維修:1945年2月期間,U-275駛入該基地維修了艇上的設備。最後一艘離開的潛艇是U-255號,U-255號因為等待維修而被困在聖納扎爾相當長一段時間,1944年秋季,一架水上飛機帶來了潛艇維修需要的零部件,U-255號終於在1945年5月8日,德國宣佈投降的同時,離開了聖納扎爾。最後一艘進入該基地的是剛從遠東趕來的U-510號,直到盟軍佔領該基地時,它仍舊沒有離開,之後被編入法國海軍序列。

拉帕里斯

該基地也被稱為“拉羅切爾”,1940年時被德軍佔領,但直到1941年秋季才成為潛艇的作戰基地。起先,駐紮在這裡的是意大利海軍艦艇,然而,1941 年春天,德國人決定在港區東部興建一座洞庫群以供德國潛艇使用。洞庫群的一期工程從1941年4月開工,於當年10月27日竣工,竣工時有兩條船塢,三週後第3潛艇支隊的第一艘潛艇便正式入住。工程的建設隊伍主要由“託德小組”的490餘名僱員以及約1800名普通勞工組成。整座洞庫設計有10座船塢,一期工程的兩條船塢長92.5米,寬17 米,是可容納兩艘潛艇的溼船塢。3至7號船塢長度與前者相同,但寬度只有11米,僅供一艘潛艇使用。8號與9號船塢要長一點,約100米。3號至9號都是幹船塢。10號船塢一直沒有完工,本來設計是一座17米寬可容納兩艘潛艇的幹船塢。與其他洞庫的船塢一樣,船塢之間有碼頭和隔牆,碼頭的寬度在4.5至5米之間,然而,7號與8號之間的碼頭比較特殊,寬度達到了15米,而且長度貫穿整座洞庫,並且向外延伸了近200米,成為一條堤岸,在堤岸上還有兩條鐵軌延伸進洞庫內部。洞庫群主體建築長195米,寬165米,高14米,1至5號船塢的頂蓋厚達7米,其餘部分也厚達6.5米。戰爭期間,德國人還不斷的為主體建築增加新的防空層。洞庫群所在周邊還有數量眾多的附屬建築,都是按照碉堡的設計建造的。緊貼主體建築的有:東北部一座尺寸為30米×50米,高25米的發電機房;貼著南部外牆靠近主通道的一座混凝土建造的燃料庫;東北部,離主體建築約1公里處有三座魚雷倉庫;倉庫西部另有一座指揮部和一座配電房;港灣入口還有防護船閘。 德國人對該處基地是防護有加,但是盟軍對此地似乎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戰爭期間只有八次空襲行動,而且都未傷及皮毛。真正的威脅來自,諾曼底登陸以後,如同在法國的其他基地一樣,這裡的潛艇也逐步的轉移到挪威的各處去了。空置的洞庫群被作為堡壘一直堅守到1945年5月8日德國宣佈投降。此時,洞庫內還有一艘VIIC型潛艇U-766號,這艘艇被盟軍俘獲,最終編入法國海軍。

波爾多

波爾多在1940年秋季起就成為了軸心國海軍的基地之一。鄧尼茲決定於1941年中期在波爾多的二號泊位興建潛艇洞庫,潛艇進入該洞庫將首先通過一道閘門駛入傑若德河,進入一號泊位,再經一道閘門進入洞庫。該洞庫有11座船塢,其中1至4號為長105米,寬20米的溼船塢,每座可停泊兩艘潛艇。5到8號長105米,寬僅14米,設計停泊一艘潛艇。9至11號為幹船塢,長95米,寬11米。整個洞庫建築寬245米,長162米,高19米,頂蓋厚6米。洞庫建築的東北角是一座長73米,寬58米的水泥建築,佈置有供暖設備以及發電機組等。該洞庫主要作為IX型大型遠洋潛艇的母港,同時還是XIV型“奶牛”補給潛艇和XB型佈雷潛艇的主要停泊地。該處常駐部隊為第12潛艇支隊,在意大利投降後,還收容了部分意大利海軍潛艇。這些意大利潛艇中,除一艘外,其餘的都先後被派往遠東執行運輸任務,隨後交日本帝國海軍使用,因此,這些潛艇可謂“三易其主”。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潛艇經歷千難萬險也曾經造訪此地。 像其他法國潛艇洞庫一樣,波爾多也遭受到盟國空中力量的多次打擊。從1940至1944年中期,共計經歷了7次大規模空襲,1944年8月間的兩次空襲尤為猛烈,但洞庫依舊毫髮無損。最後該洞庫在1944年8月下旬被德國放棄,隨後“自由法國”軍隊於當月26日收復該地,此前兩天,最後幾艘U艇也匆匆離開了此地一去不回。


石阡南門生漆店農貿市場分店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艦炮當然是可以摧毀的,但不可能全部摧毀。

其實諾曼底灘頭的巨型碉堡很少,少數碉堡主要是防止海軍重炮對付敵人大型軍艦的。

而更多的是大量中小型碉堡工事、戰壕、無數散兵坑等等的野戰工事。這些工事太多太小,很難全部摧毀甚至全部發現。



開戰以後,盟軍首先用轟炸機進行飽和轟炸。

恐懼留下大量未爆炸彈,可能會影響登陸作戰,所以轟炸機投彈較遲,都投到海灘1公里以外的地方。

所以,灘頭縱深陣地被破壞較大,一線陣地反而沒有破壞。



隨後就是盟軍軍艦使用大口徑艦炮,進行對岸炮擊。

但根據情報,德軍部署了不少150毫米以上重炮,又設置了很多水雷。所以,這些軍艦都是在較遠距離開炮。

登陸當天天氣不佳,嚴重影響了炮擊精度,炮彈落點不佳。

當時的軍艦炮擊,只是摧毀了部分的碉堡,還剩下很多。

以當時艦炮精度來說,這種摧毀概率已經不錯了。


所以,在盟軍在奧馬哈登陸時,德軍仍然有不少碉堡和其他野戰工事沒有受損,可以頑強抵抗。

於是,盟軍在奧馬哈灘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僅陣亡者就達2500人。

當時盟軍坦克上不去灘頭,嚴重缺乏直瞄炮火掩護。

軍艦發現登陸部隊長達2個小時沒有聯絡,直到情況不妙。

17艘驅逐艦不顧觸雷、擱淺和被155毫米海岸炮擊沉的危險前進至距海灘僅730米處,在近距離為登陸美軍提供火力支援。

好在德軍155毫米火炮是假的,真的火炮已經因躲避空襲而撤離。

於是驅逐艦精準炮擊,一個個摧毀德軍碉堡工事。

中午,在空軍偵察機指揮下,美軍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也參加了炮擊。

持續不斷的炮擊,這才大體摧毀了奧馬哈的德軍大部分工事,由此登陸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