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的舰炮无法轰烂诺曼底上的巨型碉堡吗?

高朝波


主要原因不是舰炮威力的问题,而是舰炮能不能命中的问题,对于当时的火控式技术来说要求舰炮精确的命中目标,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海军舰艇打击固定目标时的命中精度并不是很高,可以说往往是瞎猫碰的时候的级别的,而且当时来说盟军参与舰炮火力准备的火力,不是让人们想象的那样。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工作。

在部队登陆之前,舰炮使用可以随意,但是能否精确的定位目标实在是个问题,往往会有一定的残存目标,等到了部队开始登陆的时候,大口径舰炮,也就是203毫以上的舰炮,实际上退出战斗了,因为在让出航线,让登陆艇进入,至于在远距离上进行射击,也不行,主要散布区域太大。如果在步兵开始发出攻击,很可能打到步兵部队当中,往往无法有效的给部队提供支援。

当登陆部队遇上问题时。发现火力点时,往往没有大口径舰炮来支援了,这个时候往往只有驱逐舰的127毫米的火炮来实行支援,可以保证不误伤己方,射程,威力等严重不足。


麦田军事观察


当时盟军的舰炮对有些碉堡确实无法打烂,当时德国在其境内修建的碉堡最坚固的外墙达到3.5米,欧洲现在还可以看见这些碉堡,不过作为景点供游人参观。下面图片是德国当时修建的碉堡。

(网传:长度达到了70米,宽度也是70米,成正方形,高度39米,厚度达到3.5米,为了防止空军的突袭,四个炮楼上还有高射炮,而这些高射炮每分钟就可以设计8000发子弹)

美国人不想第一个攻进柏林,其中一点原因就是考虑到德的碉堡坚固、伤亡太大。可想而知德国在盟军有可能追登录的诺曼底,修的碉堡也差不到那去。

“年轻时期的海恩.塞弗罗陆,是WN62碉堡的机枪手。6月6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不计其数的盟军登陆艇逼近奥马哈海滩,盟军士兵蜂拥而出,企图涉水登上海滩。当海水刚刚漫过盟军士兵膝盖的时候,塞弗罗的上司下令开火。塞弗罗用机关枪不停地向大批挺进的美国士兵发射子弹,在长达9个小时中几乎没有一刻停止过。他的机关枪枪管最后变得通红烫手,不得不另换机枪,当换下的火红枪管扔到一旁时,碉堡旁边的干草立即被巨热引燃。在那场战斗中,塞弗罗杀红了眼,美国士兵像潮水一样涌向塞弗罗所在的碉堡,又像潮水一样倒在地上,鲜血染红了整片海水和沙滩。

塞弗罗称,9个小时里他用光了12000发子弹,海水被尸体的鲜血染红了。机枪子弹用完了以后,他又用自己的步枪继续射击打400发子弹。他说:“我几乎消灭了一个团的登陆部队,周围的海水都染红了,我能听见美军指挥官在喇叭里面歇斯底里的喊叫。我看见当机枪子弹打在海滩上水花四溅,当这些小喷泉接近那些美国兵的时候,他们开始倒下,很快,第一具尸体开始漂浮在涨潮的海浪上,不久,所有的美国兵趴下开始射击。”

据说,共有4184名美国士兵中弹倒下,而其中至少一半死亡人数都应该由塞弗罗一人的机关枪所致。<strong>

"后来,经过记者的走访,才得知。一切只不过是一名德国军迷的虚假言论加上媒体的炒作而已。赛弗罗可能造成了一些美军士兵的伤亡,但塞弗罗并没有真正消灭如此多的盟军士兵。"(百度百科)

小编认为:6月6日天当天“赛弗罗可能造成了一些美军士兵的伤亡,但塞弗罗并没有真正消灭如此多的盟军士兵。”这个推断可信,不可能一个人就会造成2000多人的伤亡,据有关料显示当时有15座碉堡,塞弗罗的碉堡位于最中间,这就形成交叉火力,还有炮火、步兵、障碍、地雷等,有可能后来好事之人把美军当天伤亡的总人数,全部算在塞弗罗的名下。据资料显示,美军当天伤亡3000人左右,如果一个人就拿下2000,哪么其他的火力都干啥去了。

不管怎么说,从这可以看出德国碉堡的坚固成度,当时舰艇普遍使用的穿甲弹和高爆弹,穿甲弹一般是攻击舰艇而用,高爆弹对这些碉堡很可能无用的。再说当时舰艇的穿甲弹,可能也打不穿这这些碉堡。

1944年大修后的西弗吉尼亚号:弹种:穿甲弹AP Mark 5 (1016 kg) 高爆弹HC Mark 13 (862 kg) bCZ7j$ WN 射程:36760米(AP Mark 5) J =7 1o M( 36730米(HC Mark 13) 8 穿甲能力(侧装甲):t> 20000码(18228米):412mm m 863S },


建造中的衣阿华号(BB-61)前炮塔Mark 7型406mm炮管组件,左起膛管,身管,套管,外管。16英寸炮弹,左起弹体,弹帽,成品。型号:16英寸/50(406mm)Mark 设计时间:1939年 , 服役时间:1943年 ,穿甲弹, 穿甲能力(侧装甲): 20000码(18228米):509mm ;30000码(27432米):380mm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舰炮要想打穿这些碉堡几乎是不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菲律宾战役中,日本盘踞在一座号称超级碉堡的“战列舰碉堡”。这座“战列舰碉堡”是最为典型的易守难攻的碉堡,这本是美国人的,在1942年被日本人占领,美国一直没办法,最后在舰炮的火力压制下,美国人给碉堡倒灌汽油,据说灌了几万升。最后把鬼子都火葬了。

所以,二战时一些碉堡舰炮确实没有办法。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strong>


碧绿的树林


舰炮当然能摧毁碉堡了,就大西洋防线上那些碉堡 根本挡不住舰炮,驱逐舰主炮都能有效摧毁这些碉堡,dday战列舰炮轰效果不大是因为没有有效的空中/地面引导,射击精度太差。很多都砸在海岸两三公里以外的区域了,以夺取奥马哈登陆场的战地为例子,几十公里外的战列舰的主炮没有造成太大威胁,真正进行有效压制的驱逐舰。

驱逐舰冒险前出到海岸一千米的距离对德军工事进行直瞄射击,有效压制了德军火力,给奥马哈的美军才打开了突破口。


伦敦上空的喷火


艾尔伯II号

1940年通过了在汉堡附近的艾尔伯河上的霍华德斯威克船坞修建新的潜艇洞库的方案,当年底工程便开始实施。洞库修建在艾尔伯河的乌伦肯湾东岸,施工方是 “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工程在1941年3月间竣工,洞库总共有两座船坞,长112米,宽22.5米,每座船坞可同时容纳三艘潜艇并排停靠。洞库背后的地面是仓储区域,而东部修建了办公室及配电房等附属建筑。仓储区还布置了各种工程机械设备及相应的厂房。洞库各处通道有装甲闸门,防护严密。

艾尔伯II号洞库主要用于对新型的XXI型潜艇进行组装、维修及补给工作。随屡遭盟国空军的轰炸,除洞库顶层有轻微损坏外,主体建筑及洞库内的潜艇,未受丝毫影响。1945年3月8日夜间英国皇家空军集中了300架以上的轰炸机开始对汉堡港区进行大规模轰炸,当日投掷炸弹1000余吨;随后于3月底再次对上述地区进行轰炸,此次投入了450架轰炸机,投掷炸弹2200吨,摧毁了霍华德斯威克船坞的大部分表面建筑,但洞库只受到极轻微的损伤。该处洞库受到的最严重的打击发生在1945年4月8日,在此次400架轰炸机的空袭中,洞库一座钢结构闸门被震落。

战争结束时,此地共留有六艘潜艇,挤在最西面的一个船坞内,分别是U-2505,U-3004,U2501和U-3506(XXI型);U-684,U-685(VIIC型)。两艘VIIC型潜艇还未完工,而XXI型潜艇是在等待维修。1945年5月3日汉堡向英国部队投降时,洞库内的德国潜艇官兵随即准备将所有潜艇炸沉,最后有三艘潜艇被成功抢救出来,而U-3506,U-3004,U-2505被炸沉在船坞内。

芬克II号

位于汉堡的芬克II号洞库是在德国本土最大的 洞库建筑,工程方案最初在1940年就通过了,但一直到1941年3月才开工。工程主要承包商是“威斯&夫瑞坦”和“本顿&莫尼包AG”两家。该洞库实际上是在地面开挖建筑而成的,最初包括四座船坞,每座长111米,第一座宽27.5米,其余三座宽22.5米。1942年9月计划建造第五座船坞,工程于1943年5月开始,至1944年4月完工。第五座船坞宽度也达到了27.5米,且比前四座要高出一点,另外前四座船坞的后部工作区域宽约20米,而第五座船坞的工作区宽度达到了39.5米。整座洞库长139面宽153米,共可以容纳15艘潜艇。芬克II号还布置了37毫米防空高炮。主要用于组装、维修及补给各型潜艇。

1945年4月前芬克II号从未遭受过严重的空中打击,该月芬克II经历了两轮严重的打击。第一轮发生在4月4日白天,美国轰炸机携带了穿甲弹对该洞库进行了打击,只造成了级轻微的损失。而9日的第二次打击则要严重的多,17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携带了15枚重达5吨的“高脚橱”炸弹以及两枚10吨重的“大满贯”炸弹突袭芬克II,结果有6枚命中目标。洞库顶层被击穿,爆炸的冲击波对洞库内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数艘新型的XXIII型潜艇受轻伤,在第五号船坞内的两艘潜艇沉没在船坞内,建筑主体未遭破坏。海尔格兰德

诺德希III号

该处的洞库早在1939年已被列入建设计划,1940年起开工建造,1941年6月工程竣工。工程由多家德国企业参与施工。建设汉堡洞库的“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此处的洞库规模中等,位于海尔格兰德港的东部,共计有三座湿船坞,每座船坞可并排停靠三艘潜艇,为方便对潜艇进行维修,该处建造了一座浮船坞,可拖进任何一座湿船坞,使其变成临时“干”船坞,但是浮船坞一次只能容纳一艘潜艇。洞库总长156米,宽94米,每座船坞长约108米,宽约22米,船坞间的码头宽度在6米左右。洞库顶盖厚3米,墙体厚2米。在最东边的船坞尽头是潜望镜及光学设备修理车间,另外鱼雷仓库也在这一边;最西边是电焊车间,氧气罐仓库和一个木工车间。 与其他潜艇洞库相比较,该处洞库无常驻支队,当德国占领了法国及挪威以后,该处成了几个重要基地之间的中转站,只承担一些临时或应急的维修和补给任务,大多数时间里该处洞库要么闲置,要么作为E艇的停靠地。相对次要的地位也使得该洞库在战争期间很少受到盟国空军的“关照”。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该处洞库一下子繁忙起来,成为德国袖珍潜艇攻击登陆区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同时这里还成为另一种特种作战舰艇的驻地。这是一种装有烈性爆炸物的执行几乎是“自杀性”攻击的摩托快艇,驾驶者在最后时刻跳海逃生,任由小艇撞向目标,人员则有其他舰艇事后打捞救援。

该洞库的对空防御相薄弱,仅装备了两门37毫米高炮和一门20毫米高炮及两具探照灯。从1944年底开始,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对海尔格兰德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空袭行动。自1941年至1945年总共有六次大规模的空袭,1945年4月18日英国皇家空军的空中突击尤为激烈,一次出动轰炸机达 960架。次日,在对该处进行的最后一次空中打击中,共计有36架轰炸机投掷了22枚“高脚橱”。然而,在这一系列的空袭中诺德希III号洞库未受明显损伤。

1940年通过了在汉堡附近的艾尔伯河上的霍华德斯威克船坞修建新的潜艇洞库的方案,当年底工程便开始实施。洞库修建在艾尔伯河的乌伦肯湾东岸,施工方是 “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工程在1941年3月间竣工,洞库总共有两座船坞,长112米,宽22.5米,每座船坞可同时容纳三艘潜艇并排停靠。洞库背后的地面是仓储区域,而东部修建了办公室及配电房等附属建筑。仓储区还布置了各种工程机械设备及相应的厂房。洞库各处通道有装甲闸门,防护严密。

艾尔伯II号洞库主要用于对新型的XXI型潜艇进行组装、维修及补给工作。随屡遭盟国空军的轰炸,除洞库顶层有轻微损坏外,主体建筑及洞库内的潜艇,未受丝毫影响。1945年3月8日夜间英国皇家空军集中了300架以上的轰炸机开始对汉堡港区进行大规模轰炸,当日投掷炸弹1000余吨;随后于3月底再次对上述地区进行轰炸,此次投入了450架轰炸机,投掷炸弹2200吨,摧毁了霍华德斯威克船坞的大部分表面建筑,但洞库只受到极轻微的损伤。该处洞库受到的最严重的打击发生在1945年4月8日,在此次400架轰炸机的空袭中,洞库一座钢结构闸门被震落。

战争结束时,此地共留有六艘潜艇,挤在最西面的一个船坞内,分别是U-2505,U-3004,U2501和U-3506(XXI型);U-684,U- 685(VIIC型)。两艘VIIC型潜艇还未完工,而XXI型潜艇是在等待维修。1945年5月3日汉堡向英国部队投降时,洞库内的德国潜艇官兵随即准备将所有潜艇炸沉,最后有三艘潜艇被成功抢救出来,而U-3506,U- 3004,U-2505被炸沉在船坞内。

位于汉堡的芬克II号洞库是在德国本土最大的洞库建筑,工程方案最初在1940年就通过了,但一直到1941年3月才开工。工程主要承包商是“威斯&夫瑞坦”和“本顿&莫尼包AG”两家。该洞库实际上是在地面开挖建筑而成的,最初包括四座船坞,每座长111米,第一座宽27.5 米,其余三座宽22.5米。1942年9月计划建造第五座船坞,工程于1943年5月开始,至1944年4月完工。第五座船坞宽度也达到了27.5米,且比前四座要高出一点,另外前四座船坞的后部工作区域宽约20米,而第五座船坞的工作区宽度达到了39.5米。整座洞库长139面宽153米,共可以容纳 15艘潜艇。芬克II号还布置了37毫米防空高炮。主要用于组装、维修及补给各型潜艇。

1945年4月前芬克II号从未遭受过严重的空中打击,该月芬克II经历了两轮严重的打击。第一轮发生在4月4日白天,美国轰炸机携带了穿甲弹对该洞库进行了打击,只造成了级轻微的损失。而9日的第二次打击则要严重的多,17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携带了15枚重达5吨的“高脚橱”炸弹以及两枚10吨重的“大满贯”炸弹突袭芬克II,结果有6枚命中目标。洞库顶层被击穿,爆炸的冲击波对洞库内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数艘新型的XXIII型潜艇受轻伤,在第五号船坞内的两艘潜艇沉没在船坞内,建筑主体未遭破坏。该处的洞库早在1939年已被列入建设计划,1940年起开工建造,1941年6月工程竣工。工程由多家德国企业参与施工。建设汉堡洞库的“戴克霍夫&威德曼AG工程公司”就是其中之一。此处的洞库规模中等,位于海尔格兰德港的东部,共计有三座湿船坞,每座船坞可并排停靠三艘潜艇,为方便对潜艇进行维修,该处建造了一座浮船坞,可拖进任何一座湿船坞,使其变成临时“干”船坞,但是浮船坞一次只能容纳一艘潜艇。洞库总长156米,宽94米,每座船坞长约108米,宽约22米,船坞间的码头宽度在6米左右。洞库顶盖厚3米,墙体厚2米。在最东边的船坞尽头是潜望镜及光学设备修理车间,另外鱼雷仓库也在这一边;最西边是电焊车间,氧气罐仓库和一个木工车间。与其他潜艇洞库相比较,该处洞库无常驻支队,当德国占领了法国及挪威以后,该处成了几个重要基地之间的中转站,只承担一些临时或应急的维修和补给任务,大多数时间里该处洞库要么闲置,要么作为E艇的停靠地。相对次要的地位也使得该洞库在战争期间很少受到盟国空军的“关照”。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该处洞库一下子繁忙起来,成为德国袖珍潜艇攻击登陆区的一个重要前进基地。同时这里还成为另一种特种作战舰艇的驻地。这是一种装有烈性爆炸物的执行几乎是“自杀性”攻击的摩托快艇,驾驶者在最后时刻跳海逃生,任由小艇撞向目标,人员则有其他舰艇事后打捞救援。

该洞库的对空防御相薄弱,仅装备了两门37毫米高炮和一门20毫米高炮及两具探照灯。从1944年底开始,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对海尔格兰德展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空袭行动。自1941年至1945年总共有六次大规模的空袭,1945年4月18日英国皇家空军的空中突击尤为激烈,一次出动轰炸机达 960架。次日,在对该处进行的最后一次空中打击中,共计有36架轰炸机投掷了22枚“高脚橱”。然而,在这一系列的空袭中诺德希III号洞库未受明显损伤。

基尔

基连 坐落在基尔港东岸,施工分别于1941/42年冬季进行,为新建的潜艇提供庇护,同时兼负维修及训练任务的小型洞库。有两条长138米,宽23米的船坞,每座船坞可并排容纳三艘或前后排列两艘潜艇,当全部启用时最多可容纳12艘潜艇。洞库西北角有一座防空炮台,由于工作场地占地面积狭小,因此各种车间及办公室分三层布置。整座洞库的长度在176米,墙厚3米,顶盖厚4.8米。船坞出入口闸门有七层厚钢板焊接而成,一直悬挂到水面,水下无特殊防护。

洞库最终完成在1943年11月13日。U-1101号VIIC型潜艇成为入住的第一艘潜艇。建设该洞库的劳工总数在千人以上,分两班24小时开工,绝大部分是集中营中的劳工及战俘,由于糟糕的待遇,以及防护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遭受空袭时,劳工根本没有防空掩体可呆,因此这里劳工的死亡率始终高居不下。

基连洞库规模小,幸运的躲过了盟国对基尔港的多次空袭。然而,1945年4月9日,它的好运走到了头,在当日的大规模空袭中,德国袖珍战列舰“施佩海军上将”号被击沉,一枚近失弹意外的炸飞了洞库的闸门。巨大的冲击泼殃及此时洞库内的两艘潜艇:U-170号(一艘作为测试平台的老式潜艇)和U-4708号(XXIII型)。U-4708号被冲击波托离水面,然后重重的砸在船坞边的码头上,遭到严重损伤,随即沉没在船坞内。U-170号幸运的未受损伤。洞库本身未遭大的破坏,最后驻扎在此地的几艘潜艇,在战争结束后或解体或被炸沉。

科兰德 这座洞库是在一座干船坞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工程开始于1943年4月,该洞库为潜艇的组装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在建设工程中,设计几经更改,最终将该洞库修建成加固隐蔽的潜艇工厂。由于空袭的影响,工程进度异常缓慢,直到1944年10月才竣工。 该洞库长仅162米,宽35米,高13米。主要用于建造德国袖珍潜艇以及XXI型潜艇的组件。同样,完成后的洞库在盟军的反复空袭中未受严重损失。

坐落在基尔港东岸,施工分别于1941/42年冬季进行,为新建的潜艇提供庇护,同时兼负维修及训练任务的小型洞库。有两条长138米,宽23米的船坞,每座船坞可并排容纳三艘或前后排列两艘潜艇,当全部启用时最多可容纳12艘潜艇。洞库西北角有一座防空炮台,由于工作场地占地面积狭小,因此各种车间及办公室分三层布置。整座洞库的长度在176米,墙厚3米,顶盖厚4.8米。船坞出入口闸门有七层厚钢板焊接而成,一直悬挂到水面,水下无特殊防护。

洞库最终完成在1943年11月13日。U-1101号VIIC型潜艇成为入住的第一艘潜艇。建设该洞库的劳工总数在千人以上,分两班24小时开工,绝大部分是集中营中的劳工及战俘,由于糟糕的待遇,以及防护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遭受空袭时,劳工根本没有防空掩体可呆,因此这里劳工的死亡率始终高居不下。

基连洞库规模小,幸运的躲过了盟国对基尔港的多次空袭。然而,1945年4月9日,它的好运走到了头,在当日的大规模空袭中,德国袖珍战列舰“施佩海军上将”号被击沉,一枚近失弹意外的炸飞了洞库的闸门。巨大的冲击泼殃及此时洞库内的两艘潜艇:U-170号(一艘作为测试平台的老式潜艇)和U-4708号(XXIII型)。U-4708号被冲击波托离水面,然后重重的砸在船坞边的码头上,遭到严重损伤,随即沉没在船坞内。U-170号幸运的未受损伤。洞库本身未遭大的破坏,最后驻扎在此地的几艘潜艇,在战争结束后或解体或被炸沉。

这座洞库是在一座干船坞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工程开始于1943年4月,该洞库为潜艇的组装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在建设工程中,设计几经更改,最终将该洞库修建成加固隐蔽的潜艇工厂。由于空袭的影响,工程进度异常缓慢,直到1944年10月才竣工。该洞库长仅162米,宽35米,高13米。主要用于建造德国袖珍潜艇以及XXI型潜艇的组件。同样,完成后的洞库在盟军的反复空袭中未受严重损失。

不来梅

豪聂斯

修建在不来梅的威斯河西岸的这座洞库指导1944年初才正式启用。最初的设计用途是将其作为**性的XXI型潜艇的加固隐蔽工厂,和下文要提到的“瓦伦丁”洞库系统一样。XXI型潜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设计之处即考虑到分段建造的需要,潜艇的各分段可以在分散在德国的各家工厂中单独建造,然后将建造完成的分段运输到沿海的装备厂进行组装,最终组装完成后下水,服役。这样一来打破了船舶的建造必须在沿海地区的定式,加快了潜艇的建造速度,一艘XXI型潜艇从开工到建成约需要176天,仅为VII及IX型的一半时间。潜艇工厂是由混凝土加强的建筑所保护。洞库由东向西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分,东部计划修建一条潜艇装备线。中部有两条用于维修潜艇的干船坞,西部为两条湿船坞,但是可以排干成为干船坞,每条船坞都足够容纳两条XXI型潜艇。

1945年3月30日,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猛烈轰炸摧毁了该处大部分尚未完工的建筑。

瓦伦丁

该洞同样坐落于威斯河畔,计划最早制定于1943年,是专为装备XXI型潜艇而设计建造。XXI型潜艇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器装备在战争期间未能大量装备,进而对战争产生影响,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盟军持续猛烈的轰炸,对德国潜艇生产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大大降低了潜艇的生产速度,因此,德国决定建造有混凝土加固的潜艇生产组装厂,希望以此加大新装备的产量。

XXI型潜艇艇体分为八个分别建造的舱段。这些舱段的主要在汉堡的布鲁姆&冯斯船厂,但泽的船厂以及不来梅的AG威斯船厂建造,第一家的产量最大。随着盟军情报机关发现德国的新式潜艇正在汉堡批量生产,盟国立即对汉堡的潜艇工厂进行了重点的空中打击,汉堡的生产线受到极为严重的损失,而此时不来梅具有混凝土加固的隐蔽船厂的优势日益体现。德国动用了近12000名工人建造这一巨型工厂,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是外国人,约2500名战俘或集中营劳工参与了建设,近4000人在施工过程中丧生。工程于1945年4月7日停工,完成量在90%左右。

1945年3月下旬,盟军对该洞库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空袭,首先是美国陆军航空队于27日,之后英国皇家空军于30日又进行了一次。后者投掷了15枚“高脚橱”命中6枚,再这两次空袭中盟军的炸弹多次成功穿透了洞库,但对洞库内部只造成了轻微的破坏。

卑尔根

布鲁诺

1940年德国占领挪威以后,随即将挪威多个港口改建成海军基地,而卑尔根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潜艇洞库的建设始于1942年5月,洞库修建在小镇西面的一个港湾里。 洞库计划修建十座船坞,三湿六干,十号洞库作为油库,实际只建造了七座船坞,三干三湿,一座作为油库。洞库顶盖厚达6米,墙壁厚4米,顶上后来加盖了一层杂物仓库,即增加了物品的存放量,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洞库群的抗轰炸能力,整座混凝土建筑达到了130米乘143米的规模。和其他海外洞库工程不同的是,建筑的总承包商不是“托德小组”,而是一家商业建筑公司——威斯&福瑞坦 AG公司,该公司也参与了德国其他几座洞库的建筑工程。湿船坞宽11米,干船坞宽17米,所有船坞的出入口由3厘米厚的钢制吊门保护。该处常驻的为第11潜艇支队,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法国各地的潜艇洞库逐一陷落或被放弃,挪威地区潜艇洞库的战略价值日益增高。使得卑尔根的洞库群在战争期间,不断的扩建,完善。树大招风,盟军也对卑尔根的潜艇洞库也是“必将除之而后快”。1944年10月4日,英国皇家空军**了130架轰炸机对该地区,发起了首轮大规模空袭。此次空袭,摧毁了港区大部分表面建筑及设施,并造成大量的平民伤亡,洞库虽遭到多枚炸弹直接命中,但普通炸弹面对坚固的建筑,只是“隔靴搔痒”。 稍后的10月29日,皇家空军再次发难,此次更是出动了250架轰炸机,然而,“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在德国人头上。仅50架轰炸机发现并攻击了目标区域,虽再次给当地居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德国人未有一人伤亡,所有命中洞库的炸弹,都在顶层爆炸,未伤及筋骨。 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努力,皇家空军于1945年1月12日出动32架携带“高脚橱”的轰炸机,空袭过后,卑尔根洞库还是有惊无险,凭借其异常坚固的结构,再次躲过一劫。特隆赫姆

多兰I号

多兰I号是德国人在挪威修建的第一座潜艇洞库,规模比较小,总长153米宽111米,共五座船坞:三座干船坞各15米宽,可容纳一艘潜艇;两座湿船坞,各宽21米,可容纳两艘潜艇。主要作为第13潜艇支队的维修基地。洞库顶上布置了三座20毫米高炮负责防空。该洞库早在1941年初开始建造,建设工作也不是由“托德小组”负责的,而是慕尼黑的一家名叫“撒各&沃恩”的公司承担。工期为27个月,动用了数千劳工,其中包括800名苏联战俘。该洞库在战争期间之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空袭,时间是1943年7月24日。1944年11月22日,皇家空军集结了170架轰炸机突袭此处,结果因为能见度太差,无功而返。

多兰II号

在多兰I号开始建设之初,德国就发现,多兰I号的容量远远不能满足海军的需要,于是他们便在离I号洞库140米远的地方,建造一座新的洞库。多兰II号为特隆赫姆增加了四座船坞:两座13.5米宽的湿船坞和另两座20米宽的干船坞,可多容纳6艘潜艇。 干船坞后部是供暖设备间,湿船坞后部是一块仓储区,再往后依次布置了发电机组,维修车间,鱼雷库。由于法国境内的各项工程,抽调了绝大多数劳工,使得多兰II号工程的施工进展极为缓慢,直到战争结束时,工程只完成了60%。德国人原本计划在特隆赫姆东边的林根建造多兰III号洞库,但是还未动工就被取消了。

布雷斯特

1941年1月当开始修建船坞的时候,盟军便开始对施工场地进行空袭了。1943年春天,德国人开始对洞库顶部进行加固工程,原先洞库顶盖就厚达6米,经过加固后,高度又增加了3.8米。洞库顶部布置的四门有混凝土掩护的40毫米高炮在火控雷达的引导下,配合加固的顶盖结构,使持续的空袭除了给盟军增加大量的伤亡外,对洞库只造成一些轻微的皮外伤。

1944年8月上旬,盟军开始动用“高脚橱”攻击布雷斯特的潜艇洞库,在总共投掷的26枚炸弹中有6枚命中,并有5枚穿透了顶盖,但对洞库内部的破坏依旧轻微,而且洞库内的潜艇并未受损。 在战争期间,布雷斯特潜艇洞库是受攻击最多的地方,从1941年至1945年,布雷斯特的潜艇洞库总共遭受了超过80次大规模空袭,其中有11次“百机大轰炸”,最高一次盟军出动了154架轰炸机,在空袭中,总共有50架左右的盟军飞机被击落或因伤重在降落时坠毁。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布雷斯特的潜艇洞库才受到真正的威胁。1944年9月4日,最后一艘潜艇U-256号在海茵里希?莱曼-威廉布洛克的指挥下,离开布雷斯特潜艇洞库。莱曼-威廉布洛克是电影“从海底出击”里U-96号艇长的原型。美军经过四周的苦战,付出了超过10000人的伤亡之后于1944年9月21日攻占布雷斯特港,此时港区除潜艇洞库依然基本完好外,其余设施以被摧毁。

洛里昂

德军在1940年6月21日占领洛里昂,仅仅16天后,U-30号潜艇便率先在此进行了补给。没过多久洛里昂就变成了德国海军最重要的基地之一,因此,此处驻扎了第2和第10两支潜艇支队。德军首先将克诺曼半岛上的一个渔船维修厂改建扩建成一个小型潜艇的维修厂,建造了一座起吊系统,可以将小型潜艇吊离水面进行检查和维修。潜艇吊起后被安放在一个转向台上,通过台上的轨道,推进六个维修车间之一进行修理。限于起吊能力有限,这一设施无法对大型潜艇提供维修保障。之后,德国人在原来的渔船维修厂上方,修建了两座绰号叫“大教堂”的掩体,因为这两座掩体高度很高,而且有穹隆型的顶盖。掩体长81米,宽16米,高度达到了25米,外墙厚度仅1.5米。潜艇被直接从水中吊起,放入掩体内。这种掩体为潜艇提供了一定的防护,但是对于盟军的“高脚橱”,“大满贯”这类炸弹来说,还是太脆弱。

1941年4月,德国人在斯考夫河东岸,原有的一座干船坞上修建了洞库掩体,并命名为“斯考夫洞库”。该洞库有两条100米长的船坞,并附属了维修车间仓库等设施,洞库整体长度为128米。 很快德国人便开始为新的,更大规模的,设施更加完备的潜艇洞库系统,寻找合适的建造地点。克诺曼半岛再次中标,这次德国人一口气圈占了50英亩土地作为基地用地。1941年起15000名劳工开始了代号“克诺曼I”号洞库群的建造工程。 在这里德国人的聪明才智再一次发挥到及至,他们在此地开创性的建造了一套潜艇移动搬运系统。这做洞库由五座封闭式保护的船坞组成,在洞库的东头,有一个封闭的停泊区,这里的地板是一个斜坡。地板上沿潜艇的出入方向安装了一座45米长的支架,地面布设了轨道。当泊位内的水被抽走后,潜艇随水面缓慢下降,最终坐在支架上。这时在轨道上的支架就成了装着潜艇的推车,支架沿斜坡由绞车拉动,在坡顶,潜艇被移动到另外一座48米长的类似的托架上。托架沿轨道可以在洞库内运行,将潜艇运送到五座干船坞中的任意一座进行维修,将潜艇送进船坞后,托架再次归位,准备运送下一艘潜艇。将潜艇从I号洞库群,经过一片开阔地区进入II号洞库,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运送过程约1~2小时。这套神奇的装置是由M.A.N.公司建造的,做工非常精细,至今仍运作自如。I号洞库群内的长120米,宽85米,高18.5米,外墙厚2.4米,顶厚3米,每座船坞有一座行吊,洞库群于1941年9月完工。同时德国开始修建II 号洞库群,包括七座干船坞,洞库群总长138米,宽120米,高18.5米。每座船坞有两座行吊。洞库内的八号船坞用于维修保养移动托架。第三座洞库,III号洞库群于1941年10月开始兴建,至1943年1月竣工,有七座船坞,全部面向水面,每座有一部行吊,整个洞库群长170米,宽135米,高20米,顶盖厚7米。VI号洞库,是为德国新型的XXI型潜艇设计的,但是随着德军在各战场的颓势,该工程只停留在纸面未能实施。洛里昂地区的潜艇洞库群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建筑群组成的,比如在克诺曼建筑群西北地区,修建了六座高度防护的鱼雷仓库,通过窄轨铁路于其他建筑群相连。整个洛里昂海军基地有十分严密的防空火炮群保护,型号覆盖了轻型的20毫米高炮,到中型的75毫米及88毫米高炮,一直到重型的105毫米甚至128毫米高炮。洛里昂地区的各种洞库建筑,遭受过多次,多类型的空袭,但从未受到过严重损失。从基地方面的统计,洛里昂基地共遭受过33次盟军的空袭,除1943年5月 17日的一次外,所有空袭的规模都没有超过100架。总计击落重创敌机至少60架。两艘老久船只拉起的防潜网,有效的保护了洞库的出入口不受盟军低空轰炸或鱼雷的攻击。尽管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很扫法国,但是洛里昂凭借合理的防御攻势,加上出色的防御战,坚持到了战争结束。1944年9月5日,最后一批潜艇 U-155号,陪同两艘受伤的潜艇U-123号和U-129号离开了洛里昂基地。洛里昂直到1945年5月10日,即德国宣布投降后两天才向美军投降。

圣纳扎尔

圣纳扎尔于1940年夏被德军占领,潜艇洞库群的修建则始于1941年3月,位于港口南部。该处洞库的14座船坞的最初四座于1941年7月即工程还在进行中,便投入使用。前五座船坞尺寸都是长130米左右,宽14米,高18米,船坞间隔墙厚1.25米至1.5米。一号船坞与北墙之间有一片宽22米的工作区。五和六号船坞间也有一片工作区,只是比船坞的长度长了8米左右。六到八号船坞和前五座船坞基本相同。九到十二号船坞比前面的都要短而宽,长124米,宽20米,隔墙厚1.25米。十二与最后两座船坞间的工作区宽8米,最后一座船坞与外墙间的距离有20米。 船坞后部是各种车间,整座洞库宽度达到295米。其中六座船坞是湿船坞,但可以抽水成为干船坞。首个入住的支队是第7潜艇支队,于1941年6月进入。1942年2月第6潜艇支队也进驻此地。

1943年中期,“托德小组”开始对该地的洞库顶部进行加固,使顶盖厚度又增加了4米。起先,潜艇进入洞库,首先从“诺曼底船闸”进入北部港湾,再从一个较小型的船闸进入南部港湾。1942年3月,英国突击队驾驶满载炸药的老式驱逐舰“堪贝尔顿”号突袭并摧毁了船闸,圣纳扎尔洞库群的“软肋”通过此次突袭,暴露无疑。于是德国人立即在正对洞库入口处修建了一座新的钢筋混凝土加固的船闸,使潜艇可以直接进入开放水域。在洞库的掩护下,尽管基地周边城镇都被摧毁了,但该处潜艇未因空袭而受任何损失。根据洞库记录,共经历了30次大规模空袭,其中有三次异常猛烈。1943 年2月28日英国皇家空军出动430架突击港区,随后又在3月22日和28日,两次分别出动350架,320架轰炸机再次轰炸该地,三次攻击总共有58架飞机被击落。D日过后,该处的潜艇全部被转移到挪威的各个基地,最后一艘转移的潜艇(U-267)于1944年9月23日离开。随后,希特勒宣布此地为固若金汤的要塞,德国地面部队对盟军给予了坚决的抵抗,并一直坚持到战争即将结束时。在固守圣纳扎尔期间,有数艘潜艇依旧驶入该港进行补给及维修:1945年2月期间,U-275驶入该基地维修了艇上的设备。最后一艘离开的潜艇是U-255号,U-255号因为等待维修而被困在圣纳扎尔相当长一段时间,1944年秋季,一架水上飞机带来了潜艇维修需要的零部件,U-255号终于在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的同时,离开了圣纳扎尔。最后一艘进入该基地的是刚从远东赶来的U-510号,直到盟军占领该基地时,它仍旧没有离开,之后被编入法国海军序列。

拉帕里斯

该基地也被称为“拉罗切尔”,1940年时被德军占领,但直到1941年秋季才成为潜艇的作战基地。起先,驻扎在这里的是意大利海军舰艇,然而,1941 年春天,德国人决定在港区东部兴建一座洞库群以供德国潜艇使用。洞库群的一期工程从1941年4月开工,于当年10月27日竣工,竣工时有两条船坞,三周后第3潜艇支队的第一艘潜艇便正式入住。工程的建设队伍主要由“托德小组”的490余名雇员以及约1800名普通劳工组成。整座洞库设计有10座船坞,一期工程的两条船坞长92.5米,宽17 米,是可容纳两艘潜艇的湿船坞。3至7号船坞长度与前者相同,但宽度只有11米,仅供一艘潜艇使用。8号与9号船坞要长一点,约100米。3号至9号都是干船坞。10号船坞一直没有完工,本来设计是一座17米宽可容纳两艘潜艇的干船坞。与其他洞库的船坞一样,船坞之间有码头和隔墙,码头的宽度在4.5至5米之间,然而,7号与8号之间的码头比较特殊,宽度达到了15米,而且长度贯穿整座洞库,并且向外延伸了近200米,成为一条堤岸,在堤岸上还有两条铁轨延伸进洞库内部。洞库群主体建筑长195米,宽165米,高14米,1至5号船坞的顶盖厚达7米,其余部分也厚达6.5米。战争期间,德国人还不断的为主体建筑增加新的防空层。洞库群所在周边还有数量众多的附属建筑,都是按照碉堡的设计建造的。紧贴主体建筑的有:东北部一座尺寸为30米×50米,高25米的发电机房;贴着南部外墙靠近主通道的一座混凝土建造的燃料库;东北部,离主体建筑约1公里处有三座鱼雷仓库;仓库西部另有一座指挥部和一座配电房;港湾入口还有防护船闸。 德国人对该处基地是防护有加,但是盟军对此地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战争期间只有八次空袭行动,而且都未伤及皮毛。真正的威胁来自,诺曼底登陆以后,如同在法国的其他基地一样,这里的潜艇也逐步的转移到挪威的各处去了。空置的洞库群被作为堡垒一直坚守到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此时,洞库内还有一艘VIIC型潜艇U-766号,这艘艇被盟军俘获,最终编入法国海军。

波尔多

波尔多在1940年秋季起就成为了轴心国海军的基地之一。邓尼兹决定于1941年中期在波尔多的二号泊位兴建潜艇洞库,潜艇进入该洞库将首先通过一道闸门驶入杰若德河,进入一号泊位,再经一道闸门进入洞库。该洞库有11座船坞,其中1至4号为长105米,宽20米的湿船坞,每座可停泊两艘潜艇。5到8号长105米,宽仅14米,设计停泊一艘潜艇。9至11号为干船坞,长95米,宽11米。整个洞库建筑宽245米,长162米,高19米,顶盖厚6米。洞库建筑的东北角是一座长73米,宽58米的水泥建筑,布置有供暖设备以及发电机组等。该洞库主要作为IX型大型远洋潜艇的母港,同时还是XIV型“奶牛”补给潜艇和XB型布雷潜艇的主要停泊地。该处常驻部队为第12潜艇支队,在意大利投降后,还收容了部分意大利海军潜艇。这些意大利潜艇中,除一艘外,其余的都先后被派往远东执行运输任务,随后交日本帝国海军使用,因此,这些潜艇可谓“三易其主”。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的潜艇经历千难万险也曾经造访此地。 像其他法国潜艇洞库一样,波尔多也遭受到盟国空中力量的多次打击。从1940至1944年中期,共计经历了7次大规模空袭,1944年8月间的两次空袭尤为猛烈,但洞库依旧毫发无损。最后该洞库在1944年8月下旬被德国放弃,随后“自由法国”军队于当月26日收复该地,此前两天,最后几艘U艇也匆匆离开了此地一去不回。


石阡南门生漆店农贸市场分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舰炮当然是可以摧毁的,但不可能全部摧毁。

其实诺曼底滩头的巨型碉堡很少,少数碉堡主要是防止海军重炮对付敌人大型军舰的。

而更多的是大量中小型碉堡工事、战壕、无数散兵坑等等的野战工事。这些工事太多太小,很难全部摧毁甚至全部发现。



开战以后,盟军首先用轰炸机进行饱和轰炸。

恐惧留下大量未爆炸弹,可能会影响登陆作战,所以轰炸机投弹较迟,都投到海滩1公里以外的地方。

所以,滩头纵深阵地被破坏较大,一线阵地反而没有破坏。



随后就是盟军军舰使用大口径舰炮,进行对岸炮击。

但根据情报,德军部署了不少150毫米以上重炮,又设置了很多水雷。所以,这些军舰都是在较远距离开炮。

登陆当天天气不佳,严重影响了炮击精度,炮弹落点不佳。

当时的军舰炮击,只是摧毁了部分的碉堡,还剩下很多。

以当时舰炮精度来说,这种摧毁概率已经不错了。


所以,在盟军在奥马哈登陆时,德军仍然有不少碉堡和其他野战工事没有受损,可以顽强抵抗。

于是,盟军在奥马哈滩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仅阵亡者就达2500人。

当时盟军坦克上不去滩头,严重缺乏直瞄炮火掩护。

军舰发现登陆部队长达2个小时没有联络,直到情况不妙。

17艘驱逐舰不顾触雷、搁浅和被155毫米海岸炮击沉的危险前进至距海滩仅730米处,在近距离为登陆美军提供火力支援。

好在德军155毫米火炮是假的,真的火炮已经因躲避空袭而撤离。

于是驱逐舰精准炮击,一个个摧毁德军碉堡工事。

中午,在空军侦察机指挥下,美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也参加了炮击。

持续不断的炮击,这才大体摧毁了奥马哈的德军大部分工事,由此登陆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