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人的吃饃情結

運城人的吃饃情結

評斷一個正宗運城人的標準之一,我想,那就是三餐絕不能少了吃饃,正所謂“不吃饃饃不叫飯”嘛!

更有好吃饃者,即使被人笑謔為“跌饃賊”,也是咧嘴開心照吃不誤。

要說運城人有多愛吃饃,從那遍佈城區的大小蒸饃鋪就足見一斑,再看那超市貨架上擺放的諸多本地產烤饃幹、烤饃條也明瞭幾分。到了飯店夜市,點上一碗炒饃花、麵湯煮饃或孜然烤饃片自是平常。紅白事吃席的話呢,幾乎總少不了一道饃饃+霸王菜(即辣椒、香菜)。而在街頭,無論哪個季節,也無論俊男靚女,一個自助式饃夾菜,皆是最活色生香的“運城風景”。

運城人的吃饃情結

如若說起什麼樣的饃饃最有味道,猶想起當年母親在家中蒸饃的溫馨一刻。那會兒,每到蒸饃時,幼小的我最愛在案板前看母親將發好的面從盆裡提出,然後揉麵、搓條、切團、塑形、醒面的一步步過程,而母親還常會給我揪一小塊麵糰在旁邊學著捏揉。等饃放上籠屜蓋好鍋蓋,我便又一遍遍地往廚房跑,看多會上汽告訴母親後好計算蒸熟時間,那時,覺得陪母親幹活可高興了。及至慢慢長大以後,雖然不像以前愛往案板跟前跑了,但每次母親蒸好饃後,總會輕聲喚我吃不吃,而我總是聞到那滿屋飄香的蒸饃氣味,便連聲應著快步到廚房,全然不顧剛出籠的熱饃燙手,就那樣兩手倒換拿著,也不管燙嘴,掰開一小塊就趁熱塞進嘴裡,隨之那淡淡的麥香味就填滿了胸肺。有時,母親偏愛我,還另外熱鍋攤了一碟蔥花炒雞蛋,之後再給我整個夾到熱饃裡,登時,覺得天底下再美味的東西也不過如此。而今,由於母親年事已高,再加上近年來身體抱恙的緣故,家中吃饃亦是街市購買,已難尋到吃著母親親手做的饃饃的感覺,而每每憶及自家蒸饃,那心中充盈的全是滿滿的“母親味道”呵!

運城人愛吃饃,吃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

運城人的吃饃情結

有端了一碗滾水,放點鹽慢條斯理得泡著饃吃的;有在饃上灑了芝麻鹽或抹上面醬、鮮韭花一口口吃的;有切成薄片過油撒鹽炸成金黃饃片搭配半斤豬頭肉吃的;有在爐火上烤成焦黃酥脆饃片“嘎嘣嘎嘣”吃的;有掰上一塊饃叉上一段蔥白蹲在牆根下邊諞邊吃的,還有像我這種就著“油潑辣子一道菜”就可連吞帶咽的。

說到此處,不禁念起我在臨猗角杯丈母孃家吃農家饃的時候。那些年,我每每回到村中,一到飯點,丈母孃總是給我多熱幾個自家做的手工饃,因為老人家曉得我這個女婿好招呼,加上一盤紅紅的油潑辣子,就是我吃饃的最佳伴侶。話說這用柴火燒就的農家饃就是味道一絕,饃大磁實酵味足,口感筋道麥香濃,完全是純正的綠色食品,而用村裡榨制的棉籽油,熱騰騰的一澆那自家地裡採製的辣椒麵面,又純正又美味。於是,像這樣有嚼勁的近三兩重熱饃夾上油潑辣子,我一頓差不多就能吃三個,真叫一個滿嘴香。也正因為丈母孃家蒸的饃太好吃了,辣子一次性我還抹的挺多,而且平時在城裡見了饃夾麻椒就跟沒命似的,結果得了難言之隱,勾子上捱了一刀,真個是吃起饃饃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我啊!

運城人的吃饃情結

吃饃,也是“鄉愁”刻在運城人身上的一種烙印。

很多經過奮力打拼進城後的上一輩運城人,時隔多年以後,仍忘不了舊時在村裡老家用過的“饃布袋”。那年那月,物質匱乏,交通落後,走學堂的學生娃肩上總揹著裝滿口糧的布袋子,而口糧就是家中母親熬夜蒸好的饃饃。那個年代,雖然人人都整天說吃夠了饃饃夾鹹菜,但如今卻是“一回憶就幸福”的歲月靜好,因為吃饃就忘不了在農村辛苦的咱爹和咱娘!

揹著饃饃進京進省城,聽起來是笑談,其實這是運城人的一種特殊情懷。我的好些位已定居省城多年的親戚,每次回運探親臨走時,別的貴重禮品可以不要,惟對特意備上的幾箱運城手工農家饃是來者不拒。照他們的話說,在省城雖然也有賣饃的,但只是叫“饅頭”而不叫“運城饃”,很少用原產地的運城小麥加工,也感覺難以買到什麼“放心饃”,更難以吃出老家的味道。看來,在運城不值什麼錢的饃饃,寄託的鄉情是無以替代的。

晉南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而運城的饃饃,被譽為指尖上的文化,舌尖上的美食。

在民間巧手媽媽的手下,運城饃饃做成了各種口味。

有全麥的、有夾紅棗的、有摻椒葉的、有細糧粗糧摻混的,特別是年饃,更有獨特運城鄉土飲食文化在其中。

而饃饃在運城悠久而深厚的飲食文化的積澱下,近年來,也漸漸做成了現代化的特色產業,創立了“運城饃”的高端品牌。

像聞喜北垣饃、衛嫂花饃、蒸晉南等有“逼格”的專營店開在市內的就為數不少。

運城人的吃饃情結

更別說傳統的聞喜花饃,已然成了我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麵塑代表,真是“饃”力十足,並通過舉辦“花饃藝術節”,在新時代打造出了“河東禮饃”的新天地。

運城饃,也許它很普通,沒有多高的技術含量,但它無疑是能代表運城的一張“健康名片”。

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箇中享受滋味只有素愛吃饃的運城人心裡明白,運城饃,老家饃,或許這就足夠。(文/馬國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