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近發布的這份報告,給網際網路金融來了一顆定心丸


央行最近發佈的這份報告,給互聯網金融來了一顆定心丸

文|米娜

今年央行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發佈時間比以往要晚一些。

在此之前2015年至2017年,央行發佈這份報告的時間分別是5月、6月和7月。今年11月2日,央行正式發佈《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下稱報告),對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中國金融體系和全球經濟的狀況做了全面評估和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跟往年相比,報告的作者——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首次招納了互聯網金融協會的工作人員進入小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秘書長陸書春第一次成為該分析小組組員。

在這份長達204頁的報告中,央行多次提到互聯網金融行業,並肯定了互聯網金融的積極貢獻。報告中明確表示:“互聯網金融在彌補傳統金融服務不足、便利居民借貸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種種跡象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已被全面納入央行的金融穩定分析框架。

整個報告中,央行對網貸、消費貸、徵信、P2P等互聯網金融的多個行業進行了分析,加之近期一系列行業政策的出臺,都表明了央行繼續支持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的決心。

網貸

關於網貸及P2P業務,與前三年(2015年至2017年)的報告相比,此次報告並沒有再將這方面內容放在報告的第三章“銀行業”的“穩健性評估”中,用於著重提示其中蘊含的風險。今年的報告,不僅將互聯網金融的主要內容放在報告的第一部分-“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下的章名為“我國住戶部門債務分析”中,單獨列了一個小標,而且明確對互聯網金融的兩個方面進行了肯定:

首先是發展--2013年起,互聯網金融依託互聯網技術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提供小額、短期、低門檻的貸款服務,業務呈現井噴態勢。

其次是積極作用--互聯網金融在彌補傳統金融服務不足、便利居民借貸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報告原文如下:

互聯網金融和民間借貸等成為住戶部門負債的渠道之一。2013年起,互聯網金融依託互聯網技術的便利性和低成本,提供小額、短期、低門檻的貸款服務,業務呈現井噴態勢。除傳統銀行開辦的網絡審批貸款業務外,個人從互聯網獲取貸款的渠道主要包括P2P平臺、網絡小貸公司以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據不完全統計,2013-2017年,P2P等網貸行業貸款餘額(包括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59%(相關數據來自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互聯網金融在彌補傳統金融服務不足、便利居民借貸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接著,央行也在報告中提示了相關風險:部分居民不考慮還款能力,利用互聯網金融徵信缺失過度借貸,造成逾期無法償還,甚至引發暴力催收等惡性事件。

消費貸

2017年,國內消費貸大爆發,其中以現金貸業務表現尤為突出。在報告的“我國住戶部門債務分析”中專門提到2017年短期消費貸款的高速增長,在提示風險的同時,也對此給出了肯定:“短期消費貸款的增長對於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支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報告中重點解釋了短期消費貸快速增長的原因:

近年來,隨著市場的發展、各類消費需求的提升以及信用卡的普及,短期消費貸款在住戶部門債務中佔比不斷提升,2008-2017年末,該比例從7.3%增至16.8%。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中長期消費貸款增速下降,而短期消費貸款增速大幅上升。2017年1月,短期消費貸款餘額同比增速為19.9%,至2017年10月已增至40.9%。

初步分析,短期消費貸款的異常增長可能有如下原因:首先,在整體利差處於低位的情況下,銀行有動力投放收益更高的消費信貸,P2P監管趨嚴也促使了部分消費貸款迴流銀行體系。2012-2016年,年度新增短期消費貸款佔同期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增全部貸款的比例維持在5.8%~7.7%,而2017年,該比例增長至13.8%。其次,近年來購房開支驟增透支了部分居民的消費能力,使其轉向利用短期消費貸款維持消費水平。最後,部分購房者利用消費貸等產品規避首付比的限制。

正是意識到了消費貸過快增長帶來的問題,2017年12月1日,央行、銀監會發布的《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暫停新批設網絡小貸公司,暫停發放無特定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的網絡小額貸款。現金貸業務被勒令剎車,國內消費貸款業務的迅速增長也至此逐步放緩。

對於今後的消費貸款業務,央行在報告中用了“抑制住戶部門債務水平的過快上漲”這樣的字眼。

報告原文是: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住戶部門債務風險並不突出,住房信貸政策也更為審慎,但債務增速偏高的趨勢應引起關注。下一步,應堅持從宏觀審慎視角密切關注住戶部門債務變化,多措並舉抑制住戶部門債務水平的過快上漲。

徵信業

徵信業是互聯網金融的重要基礎設施,但此前,互聯網金融在個人徵信體系方面是個空白地帶。

今年1月,央行向首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百行徵信公司發放個人徵信牌照。目前,百行徵信已與241家機構簽署信息共享合作協議,涵蓋眾多網貸平臺、消費金融公司等,這對於促進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規範建設而言,無疑是個良好的開端。

在報告中,央行也明確表示:將積極運用大數據分析,加快推進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建設。繼續構建更具普惠性的金融部門,轉變政府角色,改善金融服務供應者的經營環境,擴展公共徵信體系,制定全面的數據保護法律框架。

陣痛可以接受

整個2017年到2018年初,是金融業去槓桿和嚴監管的一年。大規模去槓桿導致資金流動性退潮、而在嚴監管和防風險這樣的大背景下,多重因素引發了P2P暴雷潮。

對於中國整體的經濟形勢、金融業面臨的系統風險以及暴雷潮,央行在報告中都一一給出了回應。

首先,在經濟形勢上,報告中認為整體符合預期。2018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6.8%的增長,CPI同比上漲2.0%,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左右。總體看,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宏觀經濟金融數據符合市場預期。

其次,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2017年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在新的金融監管架構下,監管也做了系列調整。

對於過去一年多出現的諸多風險暴露事件,央行認為這是改革中出現的“陣痛”: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過程中,隨著金融監管的加強,一些週期性的風險事件逐漸暴露,金融市場乃至宏觀經濟將感到“陣痛”,是可以預期、也應當接受的情景。

當前,正值各地網貸平臺的自查流程結束之際,全國多家網貸平臺遞交了合規自查報告,同時啟動的還有中國互金協會及各地方協會的自律檢查。央行的這份報告,無疑給寒冬中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了一陣暖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