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子,老碾,還有那葫蘆架下的父老鄉親

老宅子,老碾,還有那葫蘆架下的父老鄉親

離博山東南三十里,有個被群山環抱的村莊,村中的老巷裡牆體斑駁,青藤曼曼,這就是我的家鄉”砂鍋店”村。

若干年前鄉親們建起砂鍋窯,在這裡以燒砂鍋為生,遠方來的買砂鍋商人,天晚或砂鍋無貨時便在村裡住店,久日久之,便以砂鍋店為村名了。記得十幾歲時新建學校挖根基,就挖出許多的砂鍋碎片來,由此可考證”砂鍋店”村名的由來,後來又以蘇家溝以南改為”南莊”村。

老宅子,老碾,還有那葫蘆架下的父老鄉親

不知從何年起,村裡的鄉親們就喜歡在院子裡,用四根木杆子一豎,或長或方紮好了架子,春天來時,有種葫蘆的,種南瓜的,或大扁豆的,絲瓜也有種牆角牆外的。

夏天五、六月份時,種上的那瓜藤秧子就滿架上蔓延開來,繼而滿架子的花次第開過,那架上的小瓜便讓你看到了希望,那冬瓜全身是毛茸茸白毛,小葫蘆上也是毛茸茸的有些發青。

老宅子,老碾,還有那葫蘆架下的父老鄉親

從很小對葫蘆架就充滿了嚮往和神秘感,聽大人講每逢七月七深夜,在葫蘆架下能聽到牛郎織女的哭聲,於是,曾經有幾回在七月七這天,早早的就坐在葫蘆架下聽,葫蘆架下一片寂靜,遠處偶爾幾聲狗叫,近處只有幾聲秋蟲兒討厭的叫著,一直聽,一直聽著,到了知命之年才明白,那時候是多麼天真和單純,這個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對其別太執著,那只是傳說罷了。

兒時記憶中最好吃的,要數那種青綠綠的脆瓜了,我們叫它"燒瓜",這種瓜瓜身上有著青綠色的花紋。這瓜早春育上秧苗,幾場春雨過後就一股腦兒瘋長起來,到了春夏之交,那一綠意盎然的秧蔓間,一個個翠綠色的小瓜蛋就顯露出來了。麥收時節燒瓜就可以吃了,剛摘下來的瓜有一層細絨毛,燒瓜的瓜瓤兒是青色的,嚼上一口鮮爽甜脆,那種甜是水汪汪的清甜,不膩不乏,口感恰恰好。

老宅子,老碾,還有那葫蘆架下的父老鄉親

溫暖的午後或傍晚,家家戶戶的大人們就會坐在那葫蘆架下,小腳老奶奶會拿著涼蓆鋪在地下,一邊納著手上的鞋底兒,一邊看孩子們嬉戲。

那男爺兒們切從腰間摘下菸袋盒包子,往煙代鍋子裡按上一鍋子菸葉,用大姆指按實了,拿起地下的火繩就把煙代鍋裡的菸葉點著,只見那爺們吸的那煙代鍋裡的火”忽閃、忽閃”的通亮,之後,那爺們深深的吸上一口,即而,又長長的一口氣把吸的煙吐了出來,也許,一天的勞累疲倦會隨那旱菸吐了出來。爺們兒的眼睛看著嬉戲的孩子,臉上露著微笑!

老宅子,老碾,還有那葫蘆架下的父老鄉親

等秋風涼了,種南瓜的架上就越變的五彩斑斕了,那南瓜,有紅的、黃的、扁的、長的足有一人高,從架頂要搭拉到地上來了。

還有那早就爬滿架的大扁豆,我們也叫”豬耳朵”,一窩窩、一串串,單等秋天涼快了才開始瘋了般的生長起來,特喜歡那種紅邊綠芯的大扁豆,摘上兩把,切成絲放個辣椒炒上一盤,有豆腐扁豆絲那更是美的不要命的。

還清楚的記得村南燕家的那葡萄架,紫紫的葡萄掛滿了架,晶瑩剔透要滴水的樣子,每每這時節,那略有駝背的燕大爺拿來剪刀,搬來登子站上去,剪下一穗葡萄遞到我的手中,那甜甜涼涼的葡萄從嘴裡爽透了全身!

老宅子,老碾,還有那葫蘆架下的父老鄉親

斗轉星移,光陰似箭,村莊還是那村莊,下宅的老碾依然還在,而我卻成了頭髮花白的我,走在大街小巷中,默默地注視著周圍熟悉的一切,不經意中就勾起我對鄉親們無限的追憶和思念,那老碾雖說早就享了清閒,但依然是村莊的象徵,依然承載著我對家鄉的寄託。老碾還承載著濃濃的鄉愁,寄託著濃濃的親情!

老宅子,老碾,還有那葫蘆架下的父老鄉親

每次走在家鄉的小巷裡,都會深深地被那裡純真質樸的鄉親所吸引,每每看到他們,都讓我強烈地感受到“父老鄉親”的真實意義,正是有這樣一個群體,猶如人類的父母一般的群體,在養育支撐著鮮活的我們。

他們身居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遠離城市的繁華和喧囂,以至於顯得如同生活在遠離塵埃的世外桃源,他們質樸無華,卻如泥土般堅實,養育萬物……看著一張張面孔,養育之情充徹心底,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