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子,老碾,还有那葫芦架下的父老乡亲

老宅子,老碾,还有那葫芦架下的父老乡亲

离博山东南三十里,有个被群山环抱的村庄,村中的老巷里墙体斑驳,青藤曼曼,这就是我的家乡”砂锅店”村。

若干年前乡亲们建起砂锅窑,在这里以烧砂锅为生,远方来的买砂锅商人,天晚或砂锅无货时便在村里住店,久日久之,便以砂锅店为村名了。记得十几岁时新建学校挖根基,就挖出许多的砂锅碎片来,由此可考证”砂锅店”村名的由来,后来又以苏家沟以南改为”南庄”村。

老宅子,老碾,还有那葫芦架下的父老乡亲

不知从何年起,村里的乡亲们就喜欢在院子里,用四根木杆子一竖,或长或方扎好了架子,春天来时,有种葫芦的,种南瓜的,或大扁豆的,丝瓜也有种墙角墙外的。

夏天五、六月份时,种上的那瓜藤秧子就满架上蔓延开来,继而满架子的花次第开过,那架上的小瓜便让你看到了希望,那冬瓜全身是毛茸茸白毛,小葫芦上也是毛茸茸的有些发青。

老宅子,老碾,还有那葫芦架下的父老乡亲

从很小对葫芦架就充满了向往和神秘感,听大人讲每逢七月七深夜,在葫芦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哭声,于是,曾经有几回在七月七这天,早早的就坐在葫芦架下听,葫芦架下一片寂静,远处偶尔几声狗叫,近处只有几声秋虫儿讨厌的叫着,一直听,一直听着,到了知命之年才明白,那时候是多么天真和单纯,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对其别太执着,那只是传说罢了。

儿时记忆中最好吃的,要数那种青绿绿的脆瓜了,我们叫它"烧瓜",这种瓜瓜身上有着青绿色的花纹。这瓜早春育上秧苗,几场春雨过后就一股脑儿疯长起来,到了春夏之交,那一绿意盎然的秧蔓间,一个个翠绿色的小瓜蛋就显露出来了。麦收时节烧瓜就可以吃了,刚摘下来的瓜有一层细绒毛,烧瓜的瓜瓤儿是青色的,嚼上一口鲜爽甜脆,那种甜是水汪汪的清甜,不腻不乏,口感恰恰好。

老宅子,老碾,还有那葫芦架下的父老乡亲

温暖的午后或傍晚,家家户户的大人们就会坐在那葫芦架下,小脚老奶奶会拿着凉席铺在地下,一边纳着手上的鞋底儿,一边看孩子们嬉戏。

那男爷儿们切从腰间摘下烟袋盒包子,往烟代锅子里按上一锅子烟叶,用大姆指按实了,拿起地下的火绳就把烟代锅里的烟叶点着,只见那爷们吸的那烟代锅里的火”忽闪、忽闪”的通亮,之后,那爷们深深的吸上一口,即而,又长长的一口气把吸的烟吐了出来,也许,一天的劳累疲倦会随那旱烟吐了出来。爷们儿的眼睛看着嬉戏的孩子,脸上露着微笑!

老宅子,老碾,还有那葫芦架下的父老乡亲

等秋风凉了,种南瓜的架上就越变的五彩斑斓了,那南瓜,有红的、黄的、扁的、长的足有一人高,从架顶要搭拉到地上来了。

还有那早就爬满架的大扁豆,我们也叫”猪耳朵”,一窝窝、一串串,单等秋天凉快了才开始疯了般的生长起来,特喜欢那种红边绿芯的大扁豆,摘上两把,切成丝放个辣椒炒上一盘,有豆腐扁豆丝那更是美的不要命的。

还清楚的记得村南燕家的那葡萄架,紫紫的葡萄挂满了架,晶莹剔透要滴水的样子,每每这时节,那略有驼背的燕大爷拿来剪刀,搬来登子站上去,剪下一穗葡萄递到我的手中,那甜甜凉凉的葡萄从嘴里爽透了全身!

老宅子,老碾,还有那葫芦架下的父老乡亲

斗转星移,光阴似箭,村庄还是那村庄,下宅的老碾依然还在,而我却成了头发花白的我,走在大街小巷中,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熟悉的一切,不经意中就勾起我对乡亲们无限的追忆和思念,那老碾虽说早就享了清闲,但依然是村庄的象征,依然承载着我对家乡的寄托。老碾还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寄托着浓浓的亲情!

老宅子,老碾,还有那葫芦架下的父老乡亲

每次走在家乡的小巷里,都会深深地被那里纯真质朴的乡亲所吸引,每每看到他们,都让我强烈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真实意义,正是有这样一个群体,犹如人类的父母一般的群体,在养育支撑着鲜活的我们。

他们身居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以至于显得如同生活在远离尘埃的世外桃源,他们质朴无华,却如泥土般坚实,养育万物……看着一张张面孔,养育之情充彻心底,感恩之心油然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