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因“爱”而生的“滇味一绝”

云南过桥米线,可谓名声在外,闻誉为而来的食客,看到刚上桌的过桥米线和搭配佐料,都会惊叹于它的"美色美味"。"过桥米线"不同于其他米线,其他米线是直接加工后汤汁佐料都搅拌在一起上桌,过桥米线则是汤汁、米线、佐料等分开的,每种材料都会有一个单独的容器盛放,材料颜色不一,搭配在一起有着十足的美感。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因“爱”而生的“滇味一绝”

正宗过桥米线的吃法是很有讲究的,用"大瓷碗"一只,来盛用"鸡、猪筒子骨、排骨或其他"熬出来的美味汤汁,汤汁上都会漂浮着一层金黄的鸡油,乍看上去,会觉得腻人,真正尝试之后就知道这"鸡油"妙用所在,也才知道先前的担心纯属多余。提到"鸡油"的妙用,那具体是什么妙用呢,这就要从"过桥米线"的由来说起。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因“爱”而生的“滇味一绝”

相传,在我国清朝时期,地处云南红河蒙自郊区的一个湖心岛上,经常有个刻苦的年轻秀才,每天色发亮就会穿过湖心岛上的小桥,到岛上去"刻苦读书",为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他风雨无阻。时间久了,身体不支,妻子看他面黄肌瘦,心中暗自着急,于是捉了家中一只大母鸡,用陶瓷砂锅顿了一锅汤,给他送去。

秀才妻子将鸡汤等送到秀才面前时,他还在雪儿忘食,刻苦攻读,等了半晌工夫,才终于停下用餐。妻子十分心疼丈夫,按照以往惯例,这些吃食一定都冰冷了。于是,她想要将鸡汤带回,重新热了再端过来。可就在她手碰到砂锅的时候,只觉得锅面还很烫手,揭开盖子一看,果然热气逼人。秀才的妻子觉得很奇怪,思索再三,终于得出了结论。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因“爱”而生的“滇味一绝”

原来,是汤汁上面漂浮的"鸡油"发挥了"保温"功能,加上瓷器器皿导热不敏,两相搭配,效果惊人。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妻子内心很是窃喜,丈夫整日吃冷食,总苦于找不到好的保温法子,不想今天一个巧合,让她找到了对付食物变冷的妙招。她一边想着,一边将米线和其他辅料搅拌混合后递给秀才,秀才吃后心满意足,盛赞其味道鲜美。

此后,秀才妻子便日日用此法子给秀才送吃的,秀才的身子也得到了改善。这个法子随后也在当地渐渐传开,人们纷纷效仿,后来随着人员流动,这个法子又传到外地,于是"过桥米线"的名声也就日盛一日,被广大食客赞誉为"滇味一绝"。几百年下来,人们对"过桥米线"的做法和吃法也有了一些改良,使它在原基础上更加完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今时兴的"云南过桥米线"吃法。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因“爱”而生的“滇味一绝”

首先,将大碗汤汁盛放在大瓷碗中,随之放入切得很薄的生鱼片、生肉片、鹌鹑蛋、腰花、毛肚等辅料,这些带"荤"性质的辅料,为了能让这些食材均匀变熟,注意在倒入后需要用筷子轻轻来回拨动。等这些都烫熟了,再放入熟"荤"或豌豆尖、菠菜、豆腐皮、韭菜等时鲜蔬菜,随之将米线倒入大碗,最后根据个人喜好,加上"辣子油、酱油、鸡精、味精"等佐料。

云南蒙自“过桥米线”,因“爱”而生的“滇味一绝”

这个时候,一碗美味可口的"过桥米线"就成了,由于它味道浓郁鲜美,营养也很丰富,除了供四方食客过"嘴瘾"外,还特别适合孕妇、老人食用。这就是"云南过桥米线"的来历和吃法,它是一款名副其实为"爱"而生的云南美食,如果您有天到云南来,记得千万不要放弃品尝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