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有種稀飯叫「啥哈」!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飲食講究葷素搭配、稠稀相間、色香味形俱全,因氣候的原因,主食一般是南米北面,佐餐南方人喜歡喝湯,北方人喜歡喝稀飯。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生活在齊魯大地中部的博山人,有一種獨具地域特色的佐食(配主食喝的東西),用博山方言稱呼為:“啥哈”,男人嗓音粗這樣喊:“shà hà”,女人有點吳儂軟語味道這樣說:“shà hǎ” 。

“啥哈”類似於稀粥,只能用嘴對著碗“噓濾”著喝。但它又區別於粥,稀的部分比粥稀,比湯濃;“嚼頭”(豆腐塊、豆芽等)是在“稀粥”熬好後才放進去,所以嚼頭一般不會溶於“稀粥”裡。

比較典型的“啥哈”有:博山油粉、博山酸糊肚、博山連漿、博山甜沫等。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博山油粉:過去博山人生活艱苦,基本上是以吃粗糧為主,但聰明的博山人粗糧細做,把玉米、小米、高粱等粗糧用碾、碾壓粉碎成面,再放水讓其自行發酵,然後用鏊子攤成煎餅做為主食吃。而推小米煎餅糊子時,博山人物盡其用,把刷磨後漬下的酸磨糊水和做綠豆薄粉皮的下腳料“酸漿”,用來做了一種美味“啥哈”叫“油粉”。

“油粉”是把“酸漿”用大鍋在火上加熱到起沫時,再把酸磨糊水加入熬開,若太稠可以適量加水,熬好如豆汁狀,要比粥稀。然後加入少許的細豆腐條、粉條、香菜、薑末、蔥末和鹽,也可以放點綠豆芽,開鍋即成油粉。

在博山,一般是先來一碗“油粉”潤潤嗓子,開開胃,再大口開吃菜煎餅、火燒或蕉莊燒餅。“油粉”盛入碗裡喝時不能用調羹、筷子“撈”著喝,要趁熱“噓濾”著喝。油粉微酸略甜,喝著油粉,慢慢嚼碎品味豆腐條、姜蔥等“嚼頭”,“吃燒餅,哈(喝)油粉,撐的肚子大沉沉”。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也有人把“酸磨糊水”直接加熱,然後放入煮熟的黃豆或花生米,待熟時再放入香菜,即可“哈(喝)”。 “哈”時也要趁熱“噓濾”著喝,不能用筷子在裡面“撈”。

“酸磨糊水” 酸、鹹、香俱全,酵味濃郁,開胃好消化,老少皆宜,是博山人鍾愛的“啥哈”之一。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和“油粉”相似的另一種“啥哈”叫“甜沫”。說起“甜沫”好多人認為是濟南人的專利,其實博山人也哈“甜沫”,且他們到底是誰“哈”在前還不好說,無從考證。但“甜沫”確確實實屬於“啥哈”之列。

甜沫是一種以小米麵為主熬煮的鹹粥,起源於豫北地區的豆沫,後流傳至齊魯大地。

“甜沫”味道卻不甜。過去在濟南,粥做好後主人會問"再添麼兒",指的是添加粉絲、蔬菜、豆腐絲之類的輔料,後來人們諧音成“甜沫”。

熬製“甜沫”的原料是新磨出來的小米麵兒加上新碾出來的玉米麵(或把兩種米提前泡發,然後用磨研成米糊),先往鍋里加水或者高湯上火加熱,然後在瓢裡把小米麵加玉米麵加涼水攪開,待開鍋後,慢慢把混合的米麵倒入、攪均,熬製十至十五分鐘,再往裡邊加放花生米和豇豆(也可以用黃豆,須提前泡發煮熟)、豆腐條(豆腐切成1釐米左右厚,然後放油鍋內炸制金黃色,再切條)、粉條或粉絲(粉條需泡發),也可以放上點核桃仁;把蔥姜切成碎末,用花生油炒香後放入鍋內,煮熟後放上菠菜葉(洗淨後熱水汆燙),最後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五香粉或白胡椒粉和鹽調味即可。

“甜沫”深受博山人的喜愛。買上一個報恩寺的肉火燒,喝上一碗甜沫,也是不錯的早餐選擇。

甜沫和油粉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油粉的主原料需要發酵,而甜沫則不需要。所以油粉微酸,甜沫不酸。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博山另一種“啥哈”叫“連漿”。 做“連漿”需要提前把黃豆泡大而變軟,再用石磨磨成濃濃的豆漿糊(現在人們一般是用袋裝的豆粉調成)。將青菜葉子(我們家一般用芹菜葉子,也可以用白菜葉、蘿蔔葉、甘藍葉、苦菜等,貧窮時還用過羊角葉做連漿或渣豆腐)洗乾淨,然後用開水焯一下。 先把鍋裡的水燒開後,火調小,再將豆漿糊慢慢倒進鍋裡,火調大燒至成濃濃的豆漿。然後把切碎的菜葉子放入鍋內,再開鍋後火調至文火,把“酸漿”(酸水引子,相當於“滷水”的作用,這是博山人做豆腐的一大特色)慢慢的繞著圈淋入豆漿中,不要攪動,這時鍋中的豆漿開始凝結成柳絮狀般的豆花,湯變清了,厚薄不等的豆花,在湯液中沉沉浮浮。關火前,放上適量的鹽,滴幾滴香油,,一鍋香噴噴、滑嫩嫩的連漿就做成了。

“連漿”微酸,豆花滑嫩,青菜清爽,配上一個熱乎乎的菜煎餅,這樣的美味只用在博山才能享受到。

不過,若是燒上炒瓢,用蔥姜、花椒粒熗鍋,喜歡吃辣時再放上個幹辣椒爆一下,然後舀上幾勺連漿起滾,那更好吃。

“連漿”和飯店的“野菜小豆腐”的區別在於:一是野菜小豆腐比連漿稠;二是連漿用“酸漿”直接點成豆花,野菜小豆腐是人為把豆腐弄碎的。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博山還有一種“啥哈”叫“酸糊肚”。它的主料是麵粉或者小米麵(最好是用水磨成小米糊)。做法是:用做飯鍋把水燒開後,先將豆腐條煮、熟的黃豆芽(綠豆芽也可)和煮過的粉條放入鍋內,開鍋後放入薑末、胡椒粉,倒入“酸漿”(博山人蒸饅頭喜歡留老面,老面泡出的水就是酸漿,可以用白醋代替),將調好的麵糊倒入鍋內,然後不停的攪動,煮的快熟時放入炒過的大豆或碎花生米和食鹽,最後撒上香菜末,關火起鍋即可趁熱食用。

“酸糊肚”的最大特點是:開胃、暖身、軟化血管。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在博山,許多人說“啥哈”可能是對所有喝的粘稠食物的總稱,包括稀飯、粥和部分湯(例如綠豆湯)。

我小的時候,早晨喜歡到西冶街中段的“回民飯店”吃早餐。花上六分錢買上兩根油條(博山人油條炸的成對,一對叫一根),再花五分錢買上一碗小米糊肚,哈著“糊肚”嚼著油條,吃的那個香呀,無以言表!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其實,我最想念的是灑在“小米糊肚”上面的那屈指可數的五香豆,人家煮的那個豆五香味濃濃的、豆子綿綿的還有點鹹,越嚼越香。可惜每次都僅僅給灑上幾粒。越是給的少,越是想吃,吃了這一餐還想下一餐。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博山啥哈”,兒時的記憶,博山人的智慧精靈。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在哪裡喝到“啥哈”,鄉音共鳴!

博山呀博山,

琉琉呀蛋蛋,

女人叫“蒿”,男人喊“喚”。

夏天去大孔泉,

春秋上小頂山。

和尚房,礁嶺前,

十八盤圍著轉,

山好水好,恣啥俺連!

博山美食隨街轉,

外地廚師看了光眼饞,

四四席上少不了豆腐箱,

酥鍋、香腸加捲尖。

元寶水餃要酸辣湯蘸,

這樣的吃法只有博山人贊。

吃蕉莊燒餅哈”油粉”,

肉火燒準是上“甜沫”。

來一碗“酸糊肚”,

咬一口菜煎餅嚐嚐鮮。

“連漿”開胃就(配)油條,

“啥哈”成了咱博山一首精美的歌連!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附:博山人眼中的外地“啥哈”

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廣東人最鍾愛煲湯。在家只要有空有機會就煲湯,吃完晚飯湯煲裡必定會留幾碗湯,夜晚孩子寫完作業,家人看完電視,拿個碗就走進廚房或站或坐的就喝起來。若半夜回到家,長輩總不忘在臥室朝客廳的你喊一句廚房有湯。廣東國民湯:紅蘿蔔馬蹄玉米煲豬骨,西洋菜煲或者燉陳腎,粉葛赤小豆煲鯪魚,霸王花煲瘦肉,清補涼煲老雞最喜聞樂見,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西北的羊湯是把羊棒骨煮制七到八個小時,羊後腿肉放入一起煮,待湯濃白後,把羊肉撈出,切成薄片。然後把羊血豆腐、白豆腐、粉絲、油菜分別過水,鋪墊在沙鍋底,碼上切好的羊肉片,澆上濃湯,用鹽、味精調味,同時放枸杞、紅棗,放暖爐上點火燒開即可食用,具有溫補、去寒、健脾、補血的作用,深受黃土高原人的喜愛。

稀飯是北方人的鐘愛。長江以北地區生長著玉米、高粱、穀子等雜糧,各地就地取材,常把大米、小米、黑米、蓮子、薏米、紅豆、綠豆等一種或幾種雜糧,成粒的放在水中加熱煮成稀飯,它的稀稠不一,可作為佐食。

另外一種佐食叫粥。是由一種或多種黍禾瓜蔬雜燴熬就的,細軟黏稠,粒粒不分明,加水很少,熬製時間長。南方人以粥為主食,很講究品質,如臘八粥、蓮子銀耳粥、皮蛋瘦肉粥等,有很多養身經在裡面。北方的粥有:面粥、麥粥、豆粥、菜粥、花卉粥、果粥、乳粥、肉粥、魚粥及食療藥粥等。

本文轉自內容合作平臺“心語拉呱”,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