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饮食讲究荤素搭配、稠稀相间、色香味形俱全,因气候的原因,主食一般是南米北面,佐餐南方人喜欢喝汤,北方人喜欢喝稀饭。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生活在齐鲁大地中部的博山人,有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佐食(配主食喝的东西),用博山方言称呼为:“啥哈”,男人嗓音粗这样喊:“shà hà”,女人有点吴侬软语味道这样说:“shà hǎ” 。

“啥哈”类似于稀粥,只能用嘴对着碗“嘘滤”着喝。但它又区别于粥,稀的部分比粥稀,比汤浓;“嚼头”(豆腐块、豆芽等)是在“稀粥”熬好后才放进去,所以嚼头一般不会溶于“稀粥”里。

比较典型的“啥哈”有:博山油粉、博山酸糊肚、博山连浆、博山甜沫等。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博山油粉:过去博山人生活艰苦,基本上是以吃粗粮为主,但聪明的博山人粗粮细做,把玉米、小米、高粱等粗粮用碾、碾压粉碎成面,再放水让其自行发酵,然后用鏊子摊成煎饼做为主食吃。而推小米煎饼糊子时,博山人物尽其用,把刷磨后渍下的酸磨糊水和做绿豆薄粉皮的下脚料“酸浆”,用来做了一种美味“啥哈”叫“油粉”。

“油粉”是把“酸浆”用大锅在火上加热到起沫时,再把酸磨糊水加入熬开,若太稠可以适量加水,熬好如豆汁状,要比粥稀。然后加入少许的细豆腐条、粉条、香菜、姜末、葱末和盐,也可以放点绿豆芽,开锅即成油粉。

在博山,一般是先来一碗“油粉”润润嗓子,开开胃,再大口开吃菜煎饼、火烧或蕉庄烧饼。“油粉”盛入碗里喝时不能用调羹、筷子“捞”着喝,要趁热“嘘滤”着喝。油粉微酸略甜,喝着油粉,慢慢嚼碎品味豆腐条、姜葱等“嚼头”,“吃烧饼,哈(喝)油粉,撑的肚子大沉沉”。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也有人把“酸磨糊水”直接加热,然后放入煮熟的黄豆或花生米,待熟时再放入香菜,即可“哈(喝)”。 “哈”时也要趁热“嘘滤”着喝,不能用筷子在里面“捞”。

“酸磨糊水” 酸、咸、香俱全,酵味浓郁,开胃好消化,老少皆宜,是博山人钟爱的“啥哈”之一。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和“油粉”相似的另一种“啥哈”叫“甜沫”。说起“甜沫”好多人认为是济南人的专利,其实博山人也哈“甜沫”,且他们到底是谁“哈”在前还不好说,无从考证。但“甜沫”确确实实属于“啥哈”之列。

甜沫是一种以小米面为主熬煮的咸粥,起源于豫北地区的豆沫,后流传至齐鲁大地。

“甜沫”味道却不甜。过去在济南,粥做好后主人会问"再添么儿",指的是添加粉丝、蔬菜、豆腐丝之类的辅料,后来人们谐音成“甜沫”。

熬制“甜沫”的原料是新磨出来的小米面儿加上新碾出来的玉米面(或把两种米提前泡发,然后用磨研成米糊),先往锅里加水或者高汤上火加热,然后在瓢里把小米面加玉米面加凉水搅开,待开锅后,慢慢把混合的米面倒入、搅均,熬制十至十五分钟,再往里边加放花生米和豇豆(也可以用黄豆,须提前泡发煮熟)、豆腐条(豆腐切成1厘米左右厚,然后放油锅内炸制金黄色,再切条)、粉条或粉丝(粉条需泡发),也可以放上点核桃仁;把葱姜切成碎末,用花生油炒香后放入锅内,煮熟后放上菠菜叶(洗净后热水汆烫),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五香粉或白胡椒粉和盐调味即可。

“甜沫”深受博山人的喜爱。买上一个报恩寺的肉火烧,喝上一碗甜沫,也是不错的早餐选择。

甜沫和油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油粉的主原料需要发酵,而甜沫则不需要。所以油粉微酸,甜沫不酸。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博山另一种“啥哈”叫“连浆”。 做“连浆”需要提前把黄豆泡大而变软,再用石磨磨成浓浓的豆浆糊(现在人们一般是用袋装的豆粉调成)。将青菜叶子(我们家一般用芹菜叶子,也可以用白菜叶、萝卜叶、甘蓝叶、苦菜等,贫穷时还用过羊角叶做连浆或渣豆腐)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焯一下。 先把锅里的水烧开后,火调小,再将豆浆糊慢慢倒进锅里,火调大烧至成浓浓的豆浆。然后把切碎的菜叶子放入锅内,再开锅后火调至文火,把“酸浆”(酸水引子,相当于“卤水”的作用,这是博山人做豆腐的一大特色)慢慢的绕着圈淋入豆浆中,不要搅动,这时锅中的豆浆开始凝结成柳絮状般的豆花,汤变清了,厚薄不等的豆花,在汤液中沉沉浮浮。关火前,放上适量的盐,滴几滴香油,,一锅香喷喷、滑嫩嫩的连浆就做成了。

“连浆”微酸,豆花滑嫩,青菜清爽,配上一个热乎乎的菜煎饼,这样的美味只用在博山才能享受到。

不过,若是烧上炒瓢,用葱姜、花椒粒炝锅,喜欢吃辣时再放上个干辣椒爆一下,然后舀上几勺连浆起滚,那更好吃。

“连浆”和饭店的“野菜小豆腐”的区别在于:一是野菜小豆腐比连浆稠;二是连浆用“酸浆”直接点成豆花,野菜小豆腐是人为把豆腐弄碎的。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博山还有一种“啥哈”叫“酸糊肚”。它的主料是面粉或者小米面(最好是用水磨成小米糊)。做法是:用做饭锅把水烧开后,先将豆腐条煮、熟的黄豆芽(绿豆芽也可)和煮过的粉条放入锅内,开锅后放入姜末、胡椒粉,倒入“酸浆”(博山人蒸馒头喜欢留老面,老面泡出的水就是酸浆,可以用白醋代替),将调好的面糊倒入锅内,然后不停的搅动,煮的快熟时放入炒过的大豆或碎花生米和食盐,最后撒上香菜末,关火起锅即可趁热食用。

“酸糊肚”的最大特点是:开胃、暖身、软化血管。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在博山,许多人说“啥哈”可能是对所有喝的粘稠食物的总称,包括稀饭、粥和部分汤(例如绿豆汤)。

我小的时候,早晨喜欢到西冶街中段的“回民饭店”吃早餐。花上六分钱买上两根油条(博山人油条炸的成对,一对叫一根),再花五分钱买上一碗小米糊肚,哈着“糊肚”嚼着油条,吃的那个香呀,无以言表!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其实,我最想念的是洒在“小米糊肚”上面的那屈指可数的五香豆,人家煮的那个豆五香味浓浓的、豆子绵绵的还有点咸,越嚼越香。可惜每次都仅仅给洒上几粒。越是给的少,越是想吃,吃了这一餐还想下一餐。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博山啥哈”,儿时的记忆,博山人的智慧精灵。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哪里喝到“啥哈”,乡音共鸣!

博山呀博山,

琉琉呀蛋蛋,

女人叫“蒿”,男人喊“唤”。

夏天去大孔泉,

春秋上小顶山。

和尚房,礁岭前,

十八盘围着转,

山好水好,恣啥俺连!

博山美食随街转,

外地厨师看了光眼馋,

四四席上少不了豆腐箱,

酥锅、香肠加卷尖。

元宝水饺要酸辣汤蘸,

这样的吃法只有博山人赞。

吃蕉庄烧饼哈”油粉”,

肉火烧准是上“甜沫”。

来一碗“酸糊肚”,

咬一口菜煎饼尝尝鲜。

“连浆”开胃就(配)油条,

“啥哈”成了咱博山一首精美的歌连!

在淄博,有种稀饭叫“啥哈”!

附:博山人眼中的外地“啥哈”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最钟爱煲汤。在家只要有空有机会就煲汤,吃完晚饭汤煲里必定会留几碗汤,夜晚孩子写完作业,家人看完电视,拿个碗就走进厨房或站或坐的就喝起来。若半夜回到家,长辈总不忘在卧室朝客厅的你喊一句厨房有汤。广东国民汤:红萝卜马蹄玉米煲猪骨,西洋菜煲或者炖陈肾,粉葛赤小豆煲鲮鱼,霸王花煲瘦肉,清补凉煲老鸡最喜闻乐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西北的羊汤是把羊棒骨煮制七到八个小时,羊后腿肉放入一起煮,待汤浓白后,把羊肉捞出,切成薄片。然后把羊血豆腐、白豆腐、粉丝、油菜分别过水,铺垫在沙锅底,码上切好的羊肉片,浇上浓汤,用盐、味精调味,同时放枸杞、红枣,放暖炉上点火烧开即可食用,具有温补、去寒、健脾、补血的作用,深受黄土高原人的喜爱。

稀饭是北方人的钟爱。长江以北地区生长着玉米、高粱、谷子等杂粮,各地就地取材,常把大米、小米、黑米、莲子、薏米、红豆、绿豆等一种或几种杂粮,成粒的放在水中加热煮成稀饭,它的稀稠不一,可作为佐食。

另外一种佐食叫粥。是由一种或多种黍禾瓜蔬杂烩熬就的,细软黏稠,粒粒不分明,加水很少,熬制时间长。南方人以粥为主食,很讲究品质,如腊八粥、莲子银耳粥、皮蛋瘦肉粥等,有很多养身经在里面。北方的粥有:面粥、麦粥、豆粥、菜粥、花卉粥、果粥、乳粥、肉粥、鱼粥及食疗药粥等。

本文转自内容合作平台“心语拉呱”,特此致谢!

扫描二维码 关注淄博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